“尿糖” 与糖尿病的因缘际遇
发布时间:2024-11-17 02:39 浏览量:4
糖尿病与幸福感 —— 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
我国和埃及古代,都有患者自述其 “尿液对蚂蚁和苍蝇具有诱惑力” 的记载。
医者厚德,听其言和观其行,察其隐而 “品其尿” ,但我国和埃及古代都只有 “经口尝尿” 的相关医案,却没有究其因由,探其究竟之科学研究。
1600多年后,重症肌无力神经系统疾病发现人,最先将人脑从头颅中分离出来、并将人的脑神经梳理成10对(其中6对的成果迄今仍被沿用)的 “神经病理学、临床神经科学和比较神经解剖学奠基人”、牛津大学神经解剖学教授托马斯•威利斯博士(Thomas Willis,1621-1675),在经口品尝病人尿液后,不仅写下了 “该尿液像蜂蜜一样甜” 的医案,而且刨根究底地挖掘尿甜的机理,从而将 “甜尿” 研究成果,命名为Diabetes Mellitus(译作 “糖尿病”,意即:尿多且甜)。
医者笃行至善,献身救死扶伤的地理求实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令人钦佩。
牛津大学神经解剖学教授Thomas Willis(托马斯•威利斯)博士
“Diabetes Mellitus” 的命名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300年多年来,随着对胰腺、胰腺α细胞及其对应的胰高血糖素、胰腺β细胞及其对应的胰岛素、尿糖、胰岛素(1922)、二甲双胍(1929)、血糖、易感基因和阿卡波糖(1984)等探知不断深入,“减重” 和 “降糖” 作为现代医学始终如一的靶点,不仅有效地促进西方社会和现代医学最先将 “改变生活方式”纳入糖尿病防治的系统工程,而且为近年来在器官移植、基因重组、干细胞应用、抢救胰腺β细胞暨令其少受糖基化损害、唤醒胰腺β细胞功能暨修复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等逆转II型糖尿病的探索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纪立农教授认为,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非传染性代谢综合症,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等有关”,临床均表现为机体 “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利用” 缺陷。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原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我国古代医学所说的 “三多一少” 消渴症证候确与糖尿病确有相似之处,但消渴症与糖尿病的病机、病理和辩治终究各有不同,故各有侧重。因此,动辄将 “消渴症” 等同于或混淆于糖尿病的混沌之谈,实应适可而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际中医糖尿病诊疗指南》总牵头人仝小林教授在《糖络杂病论》著作中指出,“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它的所有理论均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归于实践”。
“作为现代中医,首先应认识到古今临床有巨大差异”。“许多古代病证很难与现代疾病一一对应”。如 “古代消渴症以症状论断,‘三多一少’ 为常见,甚或必见,发现已晚”,但 “糖尿病以血糖论断,发现较早,加之降糖西药的早期应用,‘三多一少’ 可短见,甚或不见”。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由于它的并发症及合并症极其复杂”,故 “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的治疗,概括为治糖、治络、治杂,合而曰《糖络杂病论》”。
仝小林:《糖络杂病论》(第3版)
平心而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从来就不是消渴独有的证候。糖之所以造就糖尿,症结不在尿而在血液,更在脏腑,以致近年来日本等中外医学家纷纷呼吁将糖尿病更名为 “糖血病” 。
仝小林院士认为,糖尿病倘能正名为 “糖络病” 或更加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