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回忆录-123
发布时间:2024-11-16 23:00 浏览量:1
有了好的师资队伍,还要抓好教材编写工作。军事学院成立后,教材几乎是白手起家:有的课程没有教材,有的教材是1950年代编写的,许多内容已经过时了。编写和修订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我们首先抓基础教材的编写,把教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院领导亲自组织编写审定;第二类由训练部和政治部牵头编写审定;第三类由各教研室负责编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编出从营到集团军的合同作战战术教材一百六十二种,军兵种教材十二种,政治教材三十四种,科技教材二十九种。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编写了全军通用的八本战术教材:《陆军师坚固阵地防御战术》、《陆军师野战阵地防御战术》、《陆军师热带山岳丛林地带防御战术》、《陆军师海岸防御战术》、《陆军师反合围和突围战术》、《陆军师反空降战术》、《陆军师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术》等。另编全军通用的八本战役教材:《战役学总则》、《阵地防御战》、《城市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反空降战役》《运动战役》、《阵地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等。这两套教材不仅解决了教材配套问题,而且结合未来战争的特点,吸收全军学术研究成果,解决了多年遗留的许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质量较高。
编这么多教材,也不容易。但我们有人才,有胆量,我深信中国一句古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军事学院不是十邑百邑,而是千邑万邑,是中国军事理论人才集中的地方。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前就写出了《孙子兵法》,在我党领导下打了那么多胜仗,要敢于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写出新的《战略学》。从1979年开始准备到1983年5月,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编写出了全军第一本《战略学教程》,接着又编写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本战史对中国战场专辟章节,详尽地叙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贡献,这在所有战史书中也是第一次。
编写的教材注意突出现代战争的特点,根据培养高层次军事人才的要求,强调合成训练和合成作战。无论是战役教材,还是战术教材,都是合成本,既有陆军内兵种的合成,也有陆、海、空各军兵种的合成。作战指挥和部队行动,既有指挥员的活动,也有司令部的工作;既有军兵种的任务,也有后勤的协同,使战役战术与司令部、军兵种、后勤融为一体。
高水平的教材是建立在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学术研究之上的。学术研究对教学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促进教研人员的知识的提高与更新;二是以新的知识来充实提高教材的质量。从军事学院成立起,我们一直把开展学术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院一成立,就组成了军事、政治两个学术委员会,任务是:审查学术研究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重要课题的学术攻关,统一教学中重大学术观点,审查重要课题的教材,审查学术成果,决定奖励等级等。前述教材的成果,就是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号召下产生的。
学术研究要有重点,我提出学院的研究工作有两个重点,一是解决教学中急需的学术问题,直接为教学服务。当时教学和训练中有亟须解决的两百多个问题,分配到各教研室,组织教员研究,研究的成果直接体现在教材和施训过程中,用教学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二是着眼发展,着眼未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事科学,学习如何打赢现代战争,诸如现代条件下如何使部队保持生存能力,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合同作战能力,加强后勤保障能力等,还要对未来战场进行设计和研究,包括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军队的技术装备、编制、指挥、战略指导等的推断和论证,等等。
我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有独创性的见解, 对于出现的新事物要敏感。有识就是要有知识,知识渊博,视野就开阔,想像和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越会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为扩大学术研究队伍,我们除了发挥教员的作用外,还让有研究能力的机关干部参加学术研究。同时发挥全军校友的积极性,吸收他们参加学术研究。有时还把重大题目通报全军,征集研究人员。
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刘伯承名义设立学术奖。刘伯承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他自身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又从古今中外的军事典籍中吸取广博的知识,学习勤奋,运用灵活,为人谦虚,深得全院教职员工的崇敬,所以用他的名义设学术奖。我们在校内筹集十多万元,建立刘伯承学术奖励基金,以银行利息为奖金,奖励学院忠诚于教育事业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员、研究员、学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1984年7月,军事学院召开了学术研究成果授奖大会,对1978年以来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一次检阅。在这段时间里编写教材427份,教学参考资料210份,学术文章和专著771份,翻译资料193份。从这些成果中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176篇,共199篇,占参评作品12%。颁奖活动对全院学术研究工作是很好的推动。
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是一场海空立体战争,使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对战争形态的改变,看到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到加强学术研究的重要和迫切。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原属于训练部的理论研究部升为大部,统管全院的学术研究工作。研究部做出近期和长期研究规划,提出措施,列出题目,组织攻关。
战略学是军事学院的主要课程之一。为了以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动这门重点课程的教学,1985年5月我们又成立了战略研究所,以研究战略为重点,广泛研究全球和地区性的战略问题、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国防政策、军事战略和几个主要军事集团联盟战略,以及与战略有关的重要学科。
军事领域是对科学技术成就利用最多、最快的一个领域。组织学习高科技知识与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以核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对军事与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军事思想、作战理论、行动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过去打仗主要靠轻武器,就是在抗美援朝中,飞机大炮也不多。建国后我们建立了军事工业,生产坦克、大炮、飞机等重型武器装备,开始正规训练、研究现代战争问题。但一反教条主义,把这些都冲了。十年动乱,教育训练和学术研究都处于停顿状态,使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本来就有的距离更加拉大了。
未来战争不仅是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较量,也是新技术的较量。高新技术的运用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使用武器的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并发挥武器装备的效力;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不具备广泛的军事科技知识,就无法指挥现代战争。为此,军事学院一成立,我们就提出要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并从全军选调军事科技人才,组建军事科技教研室。在总课时中用10%的时间对学员进行军事科技教育,介绍核武器、导弹、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军用卫星、电子对抗、夜视、激光、传感侦察技术、统筹法、运筹学、军事气象学,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指挥和未来武器发展趋势等。此外,我们还举办军事科技学习班,让全院在职人员,包括院领导、训练部领导和所有教研人员,分期分批参加,补上军事科技这一课。
实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军事学院成立时,我提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电化教学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设备现代化;二是应用电子计算机搞作战模拟;三是建立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有的设备自己做不了国内又买不到,就从国外进口。到1985年建立了投影幻灯、闭路电视、电动图板、复式幻灯等课堂电化教学设备,还开发出了电子计算机大屏幕模拟团坚固阵地防御、电子计算机辅助首长司令部对抗演习及集团军防御战役教学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1985年我们又建起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设备完善的图书资料馆。我认为,军事学院必须建立一座好的图书馆,才有利于工作。 马克思创立了指导世界革命的伟大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有藏书丰富的大英博物馆供他使用。军事学院要开展对现代军事科学的研究,对与军事有关的各学科的综合分析,要及时了解外军的情 况,也必须有供教职员工使用的图书馆。为此,我向有关方面多次请求,得到更多的同志理解和支持,图书馆1985年建成,1986年投入使用,后来一些外国军事代表团来参观,都对我们图书馆有赞慕之意。
我在担任军事学院院长期间,在考虑如何把军事学院办好的同时,对全军如何建立起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面向世界,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院校体系,也作了些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