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本草,何以称“仙”

发布时间:2024-11-09 08:15  浏览量: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有历史记载起,崂山就是著名的“海上仙山”。这“仙境”之中,不仅有雄伟秀美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的云雾霞光,还隐藏着数不胜数的草本植物。

前几天,《崂山本草》一书正式发布。作为青岛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崂山区中医药强区重点项目——崂山传统中药资源调研与开发研究项目的落地成果,它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崂山“仙草”。

崂山风景区巨峰游览区

这些珍贵的草药,自被发现、挖掘以来即成为济世良方,更在漫漫岁月里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饮食生活、民俗文化。我们不妨一同走进这座药材植物的宝库,探寻其中的妙趣。

一、本草所生,皆有其境界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虽然中药有玉石、草木、虫兽等,但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相沿把中药学称为“本草”。

崂山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 梁国峰 摄

一草一木,都是自然的馈赠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崂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量多质优的药用植物,被誉为“天然药库”。

因受海洋影响,加之地形复杂,崂山山脉各类“小气候区”多有分布、差异明显。比如,太清宫附近被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名为“小关东”。又如,泉心河流域有着阴凉湿润且温暖的小气候,崂山70%的草本“道地药材”都生长在这里,如崂山四叶参、崂山百合、太子参、铁线莲等等。

铁线莲,有活血止痛之功效

一字一句,皆为历史的积淀。

自史前时代开始,先人便认识到植物具有医疗效果。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历代医家对中药材的研究和记载不断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崂山草木繁茂,盛产草药。在明万历版、清同治版之《即墨县志》中,记述了63种主要药材的名称。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载:“药材不下百余种,黄精、天门冬、苓术其最盛也。”

如今,《崂山本草》一书,收载87个科共287种崂山药用植物、近400种中药材。这些古今典籍,在一字一句间,记录了历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存。

炸崂山参 图源:小美好中国行

一方一味,都是民俗的写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明清时期,崂山山民多有以登山采药为生者。清黄肇颚《崂山续志剩言》记载,“春采药,夏采蝎,冬割蜜脾”。在崂山地区,民间偏方有近千种,多以当地本草为原料,代代相传,许多方子沿用至今。

崂山人还善用草药入膳,制作各种美食。比如,生长在崂山山坡草丛中的桔梗,被称为“崂山参”,可腌渍、凉拌、热炒,挂糊炸食尤为香脆,不仅美了舌尖,还有宣肺散寒、镇咳排脓之功效。端午时,崂山人佩戴的香囊也与别地不同,当中含有一味崂山中药——藁本,其香味能使蚊虫蛇蚁远离,寄托着人们驱邪保平安的愿望。

二、草中藏药,药中亦有道

中医药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一方本草,亦有它的浪漫与意蕴。

崂山野茉莉,有祛风除湿之功效 梁国峰 摄

药中见道,蕴含着哲学思想。

崂山是道教文化圣地,2000多年积淀的道家底蕴,奠定了崂山中医药文化的基础。

比如,阴阳平衡。中医将本草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这种分类体现了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又如,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不同的疾病,若病因相同,可能采用同种草药治疗,这是“异病同治”;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和疾病的阶段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草药,便是“同病异治”。

崂山太清宫前银杏叶黄

药入诗中,激发了浪漫情怀。

千百年来,本草不仅入药,还入诗文,入情怀。

“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以中药诉相思之苦;“千步连翘不染尘,降香懒画蛾眉春”,尽写连翘盛开之时,春日的美好;“庭草黄昏随意绿,子规啼上木兰花”中的木兰花,指的便是中药辛夷;“何药能医肠九回,榴莲不似蜀当归”,不仅表达病痛之苦,也抒发思乡之情。

此外,许多草药名字也颇有讲究。比如,当归,表达“盼归”之意;紫苏,有复苏、苏醒之意。

崂山桂花 梁国峰 摄

以身试药,展现出求索精神。“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最终为世人留下《神农本草经》这一经典药学著作;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花,以确定其药用价值及使用方法,最终留下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崂山本草》的编审团队几乎踏遍崂山各个角落,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

从古至今的中医药学者,大多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本草,展现出格物穷理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上下求索的生动写照。

三、精耕细作,固本方有未来

守着一山“仙草”,如何让药材变“药财”,从一株本草中开出致富“千金方”?

精耕细作固根本,让药材更“道地”。

千百年来,“道地药材”是公认的优质药材代名词。一方水土一株苗,精耕细作方能固其根本。为此,青岛市提出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积极推进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建设大宗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推广生态种植模式。

崂山仙菊,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功效 王华 摄

针对崂山道地中药,应逐步织密“保护网”。比如,对于资源濒危、供应紧缺的野生品种,规划中草药资源保护区域,建立动态监测和普查机制。又如,积极开展珍稀物种的保护工作,使野生药材资源永续利用。

借助科技焕新生,让传承之路更宽。

当前,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面临不少挑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可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保护和传承好中草药资源迫在眉睫。

崂山南蛇藤,有活血止痛、消肿解毒之功效 梁国峰 摄

未来,应当不断推进中草药种植、研究方面的智能化、标准化,重视野生中草药材资源保护和育种育苗技术基础研究,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药材的质量、产量、利用率和纯度。还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完善药材信息数据库,有效实现网上信息的展示和交互,推动本草的传播与发展‌。

搭乘“养生东风”,让“中医药+”走入生活。

如今,人们愈加注重养生,“药食同源+滋补类食品”成为养生消费的热门选择,“中医药+”成为各行各业的“流量密码”。崂山可乐、白花蛇草水等养生饮品成为“网红”,草本科普类研学旅游产品也颇受好评。

在崂山风景名胜区开展的中草药研学活动

青岛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市建设中医药强市的若干措施》提出,着力推进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青岛有着“山、海、林、湖”等自然资源优势,不妨与传统中医、草药“联手”,推出本草特色、中医康养等文旅产品,碰撞出新体验、新市场。

一缕药香跨古今,一株“仙草”连生活。通过不断地保护与创新,定能让这本草之味,愈加浓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