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之名著阅读 :曲高和寡 事倍功半

发布时间:2024-11-05 21:17  浏览量:7

高中语文新教材把“整本书阅读”列为高中语文18个“任务群”之一。从篇章——单元——整本书,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最终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目标。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时代感、紧迫感,毋庸置疑。但是,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材的选择上,有值得商榷之处。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安排在高中一年级,上期安排的是《乡土中国》,下期安排的是《红楼梦》。根据教学的需要,分别配套了“教材版”的《乡土中国》和《红楼梦》。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著作,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讲义。作为社科类专著的整本书阅读,进入高中教材,用以培养学生阅读社科类专著的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为了便于师生教学,教材版的《乡土中国》,在每一章节前面。都配有详细的结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该章节的观点、思路。

尽管这本书是课堂讲义,语言通俗易懂,但是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作为中学生,阅读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配套的思维导图无疑是学习这部书的“导航”。经过教学实践,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提升的空间。

高二下期的整本书阅读是《红楼梦》,这部书的教学效果就有点打折扣了。

《红楼梦》作为古代小说“经典之首”,其艺术价值无需多说,作为教材版的《红楼梦》,编者在书的篇首也安排了篇幅很长的“内容分析”“阅读指导”“学习方法”等内容,每一章回的结尾,还设计有相应的思考题,可谓用心良苦,周到悉心。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可以作为“有滋有味”的可视版教材穿插其中。对此,编者、教者对这本书的教学效果都是信心满满。

可是,实际效果却令人失望。在教学中,学生们最急切的是看电视剧,唱主题歌,只记得哪支插曲好听,哪个演员“靓”“酷”。压根儿不愿读原著。电视看了,歌曲听了,那些“分析”“指导”也跑到云霄之外了。更不用说完成既定的目标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况呢?学生们为什么不愿读原著呢?名著《红楼梦》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是“雅人之书”。作为小说,而且是“非典型”小说,小说三要素,特别是情节,非“典型”。青春年少的一群实在“读不下去”!而且是鸿篇巨著,在现代“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让年轻的一代望而却步!

你看,《红楼梦》每一章节的“显性”内容无非就是:豪宅庭院,珠宝美食,名贵服饰,繁文缛节,公子小姐,童仆丫鬟,高堂祖宗,显贵达人,,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吟诗比对,打闹嬉戏,有缘同行,无故觅愁,等级森严,秩序狂乱,富贵光鲜,暗流涌动,勾心斗角,前倨后恭。不一而足,虽然每一章回的结尾处如同所有的章回小说那样 “且听下回分解”。但也无跌宕起伏、曲折惊险的情节。用现代的“时髦”话说,有“内涵””,无“颜值”。而当今的高中生们可是讲究“始于颜值”的。“颜值”难吸引人,何以让这些挑剔的年轻人去“深入”“沉浸”,去研究这部“古今第奇书”呢?

教学之后反思,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很好,用心良苦。但是“教材”选择需商榷。且不说《红楼梦》的上述“颜值”之思,《红楼梦》反映的时代毕竟距离现在的学生有点遥远了,他们很难真正把这本书研究透彻。

为什么不选择当代那些优秀的、就在我们身边的名著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梁晓声的《人世间》,特别是余华的《活着》,这一类作品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生活,都写出了一定时代下峥嵘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人们共同的追求和愿望,共同的“必须”也“必需”的品质。把这一类的作品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教材,一定会达到教学目标,而绝不会不是“曲高和寡”“事倍功半”!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