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吃多了伤肝伤肾,是真是假?医生举证解释,你就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4-11-03 08:00 浏览量:6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蛋白质补充剂和高蛋白饮食迅速蹿红,几乎成了健身爱好者、减肥人群的必备品。但有一种声音悄然出现:“蛋白质吃多了,会伤肝伤肾!”这种说法听起来让人心生警惕,毕竟,肝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受损可不是小事。这一观点究竟是基于科学论证,还是仅仅在夸大其词制造恐慌?
高蛋白摄入为何被认为“伤肝伤肾”?
谈及蛋白质摄取对肝与肾的作用,关键在于其分解转化的流程。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水解过程变成氨基酸,为组织的修复和建造作业供给不可或缺的助力。体内过剩的蛋白质会经由肝脏转换成氨,随后肾脏会将代谢生成物尿素排出至体外。进食超量,身体难以消化,会加重肝脏与肾脏的承载压力。特别是对于已患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过多的蛋白质摄入无疑会加剧病情恶化的风险因子。
概括而言,高蛋白膳食所带来的隐患主要在于肝脏与肾脏在代谢过程中需承担“过度负担”。古代医学中,也有“滋补过盛反伤脾胃”的观念,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负荷加重”原理可谓不谋而合。
古今结合:肝肾负担的传统与现代视角
在古代医学中,早有“补不足,益有余”的理论,这里的“有余”指的便是体内营养过盛,容易加重脏器的负担。例如,中医认为“补过则滞”,指出了过度进补会造成气滞、血瘀等身体不适。同样,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提示我们: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引发代谢异常,进而影响肝肾功能。
依据中医五行学说,肝脏对应于木元素,肾脏则与水元素相应,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肾脏被视为“生命之根”,负责蕴藏精气、滋养骨骼,肝脏则担当起调节疏通的重任。若高蛋白摄入过多,导致肝气郁结,肾的排泄功能也可能受影响。
现代研究怎么说?肝肾风险是否被“夸大”了?
尽管高蛋白饮食存在潜在风险,但是否会真正导致肝肾损伤,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肝功能和肾功能正常的个体,一般的蛋白质超量摄入并不会造成严重的肝肾问题。有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较强的代谢调节能力,在短期的高蛋白摄入下,肝肾不会立刻受损。
如果是本身存在肝肾问题的患者,例如慢性肾病或肝硬化患者,过量摄入蛋白质就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蛋白质摄入超标都会对健康人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对于特殊人群,医生会建议遵从饮食指导,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
“高蛋白饮食”的误区:不是人人都适合
高蛋白饮食风尚兴起,致使不少人深信摄入愈多,其益处便愈显著。无疑,这种错误的看法在大众间十分盛行并广泛散布。蛋白质的摄入量准则应依个人特质而异进行个性化调整,不同群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普通人来说,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可能并不必要,还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比如代谢负担加重、体内氮平衡失调等。
部分研究显示,持久性地采取高蛋白饮食习惯或会提升罹患结石症的几率。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导致尿液钙质含量提升,可能会诱发尿路结石的生成。对于有结石病史的人群来说,更需谨慎选择高蛋白饮食。
适量摄入蛋白质才为恰当?精通这几个关键要素
那么,蛋白质应该吃多少?全球卫生机构(WHO)倡导,成人保持健康状态,每日蛋白质需求量应在体重每公斤0.8克到1.2克之间,适量摄取。换言之,一位体重60公斤的成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当保持在大约48克到72克之间。对于运动强度较高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个体,适当增加摄入是可以的,但不应无限制“叠加”。
不同蛋白质来源的吸收率和代谢途径各异,比如植物性蛋白质(如大豆蛋白)对肾脏的负担要小于动物性蛋白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注意蛋白质来源的多样性,不要单一依赖某种蛋白质来源。
提醒!对于特定群体而言,摄入时需格外谨慎。
对于老年人、慢性肾病患者、肝脏功能减退者等特殊人群来说,蛋白质摄入需要特别谨慎。建议遵循医生的建议,将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
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有肝肾疾病史,每天摄入的蛋白质最好不要超过每公斤体重0.8克。日常饮食中,可以多选择优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坚果等,减少高脂高嘌呤的动物性蛋白质,如红肉。
蛋白质绝非恐怖之源,然而过度补充亦不可取。对于健康人来说,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帮助保持肌肉质量、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但对于肝肾功能不佳的人群,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带来负担。我们不必过度妖魔化蛋白质,而是要学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
在现代营养学和传统医学的结合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过犹不及”。饮食中的任何营养素,都应讲究适度和均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食养”而不是“食害”。
- 上一篇:《狂飙》: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下一篇:在背后诋毁你的人,有3个表现,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