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王叔和】《脉法讚》浅识
发布时间:2024-10-30 17:20 浏览量:3
开栏语: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专栏继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脉法讚》浅识
曾睿林
《脉法讚》首见王叔和《脉经》,出《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计112字,原文如下: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所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入病愈。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 肝脉和心脉出于左手关部和寸部,脾脉和肺脉出于右手关部和寸部,肾脉和命门脉分别出于左、右手的尺部。人之魂、魄、穀、神的病态,皆可以从寸口处脉象的变化中诊察。左脉主管火(心)、木(肝)、水(肾)三脏,属官,主持我克的脏气;右脉主管金(肺)、土(脾)、相火(命门)三脏,属府,主持被克的脏气。男子左脉大为顺,女子右脉大为顺。关部前面一分处(寸)为人性命之主,左寸叫人迎,右寸叫气口。神门脉起着判断预后的作用,位于两手关后的尺部。病人两手无尺脉,则病重难愈。经脉有病,就会受到损伤,经气就会减弱,随其所属部分就会出现相应症状和脉象。通过望诊和切诊判断病之阴阳,判定先治和后治。如果是阴经发生病变,要先治官(心、肝、肾);如果是阳经发生病变,要先治府(肺、脾、命)。病邪所侵犯的部位,怎样去搜索呢?只要审察明确,就能针到病愈。
《脉法讚》首先对寸、关、尺所候的五脏进行了划分: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候肺,关脉候脾,尺脉候命门。其区位划分与《难经》同出一辙,也可能出自《难经》。
《难经》第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难经》以五行相生的关系确定左右手寸、关、尺所主脏腑,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后世在寸、关、尺三关所主五脏部位基本一致,惟六腑部位略有出入:王叔和从脏腑相合的关系上,把小肠配于左寸,大肠配于右寸;李时珍从阳左阴右、阳上阴下的意义上,把在上的小肠配于左尺,在下的大肠配于右尺;张景岳按金水相生之意,把大肠(金)配于左尺(肾为水),从火归火位之意,把小肠(火)配于右尺(三焦、命门亦属火,相火)。关于寸、关、尺三部分配六腑的问题,后世大多同意王叔和的观点。脏腑的表里有一定的配合关系,脏腑相合,应以五脏为主,故以腑配脏,分属六部,较为合理。王叔和的观点就是出自《脉法讚》。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右:一般认为是指左脉和右脉。司:掌管的意思。官和府,《脉经校释》认为官是我克之脏,府是克我之脏。左脉主管火、木、水,右脉主管金、土、相火,从五行相克关系来说,分别是火克金、木克土和水克火。但真正的道理还值得研究。
《脉法讚》中还提出了“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的观点。对其认识,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医家认为:按照阴阳属性划分,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气左行,阴气右行,所以“男子阳气多而左脉比右脉大为顺,女子阴气多右脉比左脉大为顺”(王冰语,出自《素问·疏五过论第七十七》注中,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对此朱丹溪提出了异议。朱丹溪说:“脉分属左右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在左主血,肺、大肠、脾、胃、命门在右主气。男以气成胎,故气为之主。女以血成胎,故以血为主。”又说:“《脉经》一部,叔和谆谆于教医者,此左右手以医者之手为主,而若主于病者之手,奚止千里之谬。”丹溪先生认为此“左、右”是指医生切脉时的左右手。李延是支持丹溪观点。李延是在《脉诀汇辨》卷二中说:“丹溪所以力排俗见,以合经旨,盖医者切脉与病家相对,医者之左手对病者之右手,医者之右手对病者之左手,其义易晓。”笔者以为:气血的阴阳属性不能当作“纯阴纯阳”来认识,只能是相对的。《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丹溪“右大顺男”违背了《内经》“左阴右阳”的观点,所以不能用“气血”来归纳男女的阴阳状态。另外从临床疾病诊治角度看,讨论的对象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而非以医生为中心认识疾病。当然,“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的说法也是相对的,对此理解绝不能胶柱鼓瑟。
《脉法讚》引起后世争议最大的就是“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王叔和在《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中亦依是论述。所以一般注家认为此为王叔和所提出,后世对此有很多异议。有赞同王叔和的,如李言闻的《四言举要》、施发的《察病指南》,但反对者众多,如张介宾、李忠梓、何梦瑶等,综合他们的论述主要理由有:1、“气口”在手太阴肺经上,腕高骨旁;“人迎”在足阳明胃经上,在喉结旁,二者位置完全不相关;2、“气口”作为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固定部位,概指两手,不应该有“左关为人迎,右关为气口”的称谓;3、《灵枢》提出的“气口候阴,人迎候阳”是言“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所以以气口候五脏,人迎候六腑,其阴阳为表里关系。4、《内经》遵循的是全身遍诊法,其所说“三部九候”与《难经》诊寸口脉的“三部九候”有很大的区别。《灵枢·经脉》篇提出的“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此寸口与人迎脉大小相比是指与其本身比较而言。因为寸口为桡动脉搏动处,人迎为颈总动脉搏动处,在任何时候颈总动脉的搏动都比桡动脉搏动的幅度和力度大,所以不可能是寸口与人迎二者的比较,只是相对于其自身正常脉象搏动强弱的比较。笔者以为,这些论点值得探讨。
关于神门脉,李延是在《脉诀汇辨》中说,为《难经·八难》之“三焦守源,守邪之神”,为根本之脉,而称“神门”。张璐《诊宗三昧》说:“神门之脉有二。如前所言(指王叔和)神门即是命门。命门即是三焦,属于七节之上,故于尺中求之,以尺为六脉之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水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此与诸脉之重按有力为有根,脉象迥异,而为肾气之所司则一也。如虚浮无根,是有表无里,孤阳岂能独存乎?若尺内重按无根,不独先天肾水之竭,亦为后天不足之征。仲景所谓‘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微所云,是指心经动脉而言。按气交变论中,岁水太过一节,内有神门绝者死不治。言水胜而火绝也,其穴在掌后兑骨之端。”所以,《脉法讃》所言的“神门决断”的“神门脉”非指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诚如斯言。
《脉法讚》短短112字蕴含了很多医学道理,有些甚至现在还不能完全明了。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录了此段文字,唯将“察按阴阳,谁与先后”改为“三阴三阳,谁先谁后”。《脉法讚》由于总结了当时脉诊的经验,并写成了简要口诀,不仅概括性极强,而且易读易颂。后世的一些关于脉学的四言诀大多据此而来,或以此为基础加以改编,如崔嘉彦《脉诀》、李言闻的《四言举要》即是如此。李延是的《脉诀汇辨》歌诀中,引用了其间的多句原文。孙思邈《千金要方》所引,不知是直接引自《脉法讃》亦或间接引自《脉经》,若直接引自《脉法讚》,可知此书在唐代时还流传在世。其书现已佚,细读本段文字,像是讨论脉法的总纲,如能窥全貌,一定还有其它内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作者:曾睿林,女,中医主治医师,麻城市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成员。
-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规范汉字书写?
- 下一篇:【转给父母】老年人留意,某些穿衣习惯存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