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大的敌人:只学技巧

发布时间:2024-10-22 09:53  浏览量: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习壁垒是很低的,但是学习带来的收获感,也是很低的。

互联网各种在线学习平台这么多,知识变得极易获取。大家都能通过学习、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进入相关领域。而且,很多视频课程标题都有这样的字眼儿:“快速入门三个要点”“掌握这几句话就够了”“七天学会……”

似乎,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学到大招,直通高手。但是,一味儿走捷径,只学习技巧,如同高屋建瓴,华而不实,到后面反而感觉,学了很多,却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没学到真东西。

就好像一棵果树,长了很多枝枝叶叶,也经历了繁花似锦,到了秋天,结出来的果子却不多,还很小,口感也不好。

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有实质的获得感呢?

01

前段时间,有位从事文字创作的二十多岁小伙子,震撼到了我。他在连续写出几篇阅读量十万加的文稿之后,突然决定要用一段时间集中去研读古今中外哲学类的书籍。

他说:“一味儿地在方法上学习,成果是有限的。只有心到了,掌握了心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方法。”

我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震撼于他以亲身体会,摸到了“学习”的脉门。

什么是“学”?

宋朝大儒香溪先生范浚,在《存心斋记》中说:“学者必先存心,心存则本立,本立而后可以言学。盖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

这段文字意思是说一个学者在学习之前必须先要保持好自己的“心”。“心”就像是树的根基,根基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学”。然后,香溪先生揭示了“学”的本质:“学者,觉也。”

学,不是由外而内地为自己补充知识,而是由内而外地觉悟智慧

所以,“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内化、理解,成长自己的过程。而“学”等于“觉”,不仅方向是向内的,而且过程也是由浅入深、逐渐“觉”,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对于外界的认识和感知。我们通过感官,特别是眼睛,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从而获得一些认识和体验。这个层面上的“觉”,就好像是,我们知道花是花,树是树,知道春华秋实。

第二个层面,对于自己内在的认识和反省。我们通过思考、反省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就好像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朵花?由花及己。

第三个层面,更深一层,对于人生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通过对于生命、自由、幸福等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在,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这三个层面有时候不是划分那么细致,而是一瞬的过程。

“觉”的思考方式,有一种怎样的呈现呢?

02

有位企业经营者曾经分享说,学习阳明心学及其它中华经典将近十年,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对“学”的心法与方法的体会。

有一次,他带领团队做投标。在投标的时候,前面几轮与客户的商谈,虽然大家的交流没有问题,方案做得也是很完美,但团队很被动,客户对他们没有太大意向。

当他意识到不对劲儿的时候,发现不是方法不对而是“心”不对。

一开始为了中标,大家想的方法都是,怎么卖一个好价钱,让客户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于是,团队出来的方案都是围绕着如何扩大公司产品的一些应用,如何让客户尽量用公司的产品和系统。

这样做的背后,却是把自己高高举起,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实际上就是背道而驰,那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他马上让团队停下来,大家一起思考:我们卖产品方法的背后是怎样的心法?卖产品的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颗心?

大家说:我们还是要通过产品服务客户,而产品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才能呈现我们的价值。卖产品背后是爱客户的心啊。

念头归正,在道上了,方法上大家很快做了调整。不是夸自己的东西最好、最优,而是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呈现,哪些产品是最适合客户当下的需求的;对客户来说哪些产品和服务是最有性价比的。即使有些不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不是他们自己的系统,他们也会去采用,给到客户最优选。

心正了,事就对了。在最后一轮的投票中,他们给出的方案,自己的产品只占大约30%,其余都是别人的产品。但是整体的价格比第二名竞标者降低了将近4, 000万。这样的价格对客户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最终,他们赢得了客户的选择,中标成功。

道在低处。当他们把客户高高举起,而不是把自己高高举起的时候,其实反过来成就了自己。

这位企业经营者说:“只有看懂了这样的心法的时候,我们再去用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抓不到“学”的本质,有的时候自己不仅收获甚微,甚至会背道而驰。一旦抓到本质,在心上树立了正确认知,念头端正,心正,那些好方法自然就会从心里涌现出来。

03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说:“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在‘如何成功’上想得太多,而在‘到底能为别人、为社会做什么’上想得太少。”

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只在事上“学”和在心上“觉”的差别。

强调在心上“觉”并不是要否定在事上“学”。只是如阳明先生所说,“学习有个本原”,就是探究本质。如果不是这样,“就想在初学时就一件件全学会,岂有此理!”

如果,自己学习的追求都是着在了一些方法上、技巧上,比如与客户沟通的方法技巧、管理经验的学习与积累,等等,没有回到心法上。结果看似走得快,但很容易走很多弯路。就如前面企业经营者的例子,如果没有回到“客户关系的本质”,他们的那次单子很可能成不了。

所以,一个人有真成长、真收获,必须既有方法,也有心法,二者缺一不可。

其实,我们还要进一步体会,方法背后有心法。方法背后是一个人道行的呈现,是一个人“心”的体现。

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经典中的智慧与心法,提升自己的格局与境界,才能在持续改善的过程中,洞察本质,依道而行。否则,再好的方法也用不出效果,甚至会将自己引向偏路、弯路上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