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流失、学生退学,直通留学的国际学校,如今也挺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4-10-20 23:54 浏览量:25
最近这两年,国际学校开始倒闭的新闻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热搜榜上。
事实上,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从2021年开始,互联网上就时不时的有家长抱怨:自己高价报的国际学校暴雷、倒闭,以至于不得不紧急为孩子寻找“接档”之地。
但彼时,人们的关注点很明显不在这种事上面。
所以,在大众眼中,国际学校关闭潮,似乎在这两年才开始的。
虽然停止办学的学校很多,但理由都是那几个。
生源不足、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无法取得办学资质......
表面上看,国际学校纷纷出现困境似乎与环境、政策和营收脱不了关系。
但若是仔细关注那些家长在网上发文时,字里行间的抱怨、无奈和矛盾,似乎就能知道,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学校大批量倒闭的原因,更多的是出现在了“人”身上。
“鸡娃不如鸡自己。”
“这个家长当得心累,让孩子上个学真不容易啊。”
“公立学校的家长在焦虑,国际学校的家长也很焦虑。”
面对着越来越卷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高昂的鸡娃成本,许多家长陷入了难得的“迷茫期”。
尤其在国际学校暴雷环境加快后,这种迷茫更是添上些许“恐慌”的气息。
比如,今年7月份厚德书院的停办。
厚德书院是深圳,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私立高中”,也是国内第一所定制教育特色民办高中,学生入学可以随意选择课程和就读方向,可选择高考,也可选择出国留学。
厚德书院的师生比是1:4,师资资源更是雄厚,一所高中的老师几乎都是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高材生,硕博只是入门级,专家学者才是主讲人。
这样一所学校,学费自然不菲。
高考部一年学费为11.5万,而国际部的学费为25万。
高中三年,加上其他的教具、课外班、生活成本,突破七位数,简直是轻轻松松。
最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成立于2016年,到如今也不过才8年。
而之所以说厚德书院的创办时间,是因为学校在今年七月份被迫停课的原因,是“资金链断裂、拖欠物业费、房租”。
这个理由,就十分戏剧化了。
据传,这所收费高昂的学校之所以会资金链断裂,完全是因为学院母公司陷入了经营危机,从而抽取了学院资金,导致教育资金不足,才导致如今的结果。
但真相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毕竟,现如今也不止它一家出现了这种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以后,中国学校出现关闭潮,波及范围极广,幼儿园、小学、私立学校是重灾区。
比如深圳,一个不缺钱,也不缺人的发达城市,短短4年时间,整整倒闭了9所学校。
以至于在家长们叫苦不迭的时候,很多教育中介机构的人也直言:
“比起找一个优质的国际学校,现在不少家长更想为孩子找一个没有风险的国际学校。”
但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得很。
因为在如今的大环境影响下,家长们的想法,从来都不是确定的,可国际学校的困境,是真实摆在眼前的。
高价“鸡娃”是否值得?这是困扰了中国人长达几千年的问题。
如今,国际学校的倒闭潮,将这个问题坚硬的外壳,敲开了一道缝。
这个问题的核心,始终都围绕着“教育”两个字来运行。
古代寒门子弟读书艰难,一家供养一人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如今,教育资源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父母们的养育更倾向于孩子本身,希望能将其教育成一位优秀、开朗、卓越的现代化人才。
这也是国际学校这几年来混的风生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施行国际化教育的场所。
国际学校的授课方式与公立院校不同,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更加自由、随性,课程设置比较“高端”,校园环境和师资力量也极为优质。
当然,价格也非常“美丽”。
不过,国际学校的受众多为中产阶级,动辄五六数的教育成本在家长的考量中根本无足轻重,所以,其在短时间内迅速俘获了众多家长的“芳心”。
但国际学校为何如今办学如此艰难?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优质师资的流失让家长们不满了。
众所周知,所谓“国际学校”事实上施行的多偏西式教育。
但凡是上国际学校的学生,家境几乎都很优渥,相较公立院校主抓成绩,国际院校的家长们更多地希望孩子能有眼界、有见识、有才能、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而在中国家长的固有观念里,自然而然的觉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似乎更为优质。
但是近年几年来,伴随着政策的变动,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满意的欧美外教纷纷回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陌生的外教,很多还是来自小国家的外国人。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国际学校的时候,自然会存在这方面的考量。
当然,这只是外力因素,真正的内因,还在“人”上面。
作为大众主体的普通老百姓面对国际学校的想法,其实就六个字:不理解,但尊重。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问题,更多的其实落脚在“钱”上面。
很多人认为,这种狂砸钱,只为供养孩子上个好学校的情况,实在是多此一举。
尤其是很多家长让孩子读国际学校的原因,是为了出国留学做准备,这就更难以理解了。
因为在当今环境下,付出的成本与回报,根本不成正比。
而这,不仅是大众的想法,也是很多中产阶级的想法。
没错,就是那波送孩子去读国际学校的主流群体们,如今,他们也开始迟疑了。
如今,中国意向留学越来越低龄化,根据一家留学中介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学费大概在25万——45万/年,英国在10万—30万元/年、澳大利亚则在15万—25万元/年。
离中国较近的日本学费倒是不贵,大概在3.5万元左右,私立也多数不超过五位数。
但从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意向留学家庭的平均预算为52.8万元/年,对普通家境的学生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昂贵了。
有意思的来了,这个钱,对很多中产家庭来说,其实也不便宜。
毕竟,大家都应该知道:有钱人和中产,不是一回事。
目前,我们国家比较认同的中产家庭,年收入应该在40——60万之间,二线以上城市有车有房,账户资金至少要200万。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个家庭,上百万的家底,每年稳定的收入,生活算是非常舒适优渥的了,但如果要供养一个读从小就读国际院校的学生,尤其有欧美留学计划的学生,压力其实是很大的。
更何况,七位数的成本砸下去,如果孩子去国外工作,签证都是大问题,如果回国内,大多也只能砸出个月薪万把块的打工人。
于是,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证明,信奉“高价鸡娃”、“精英教育”的家长,很多都在孩子大一些之后把孩子转到了公立学校。
更何况,现如今,就业环境不稳定,中产失业、收入下跌的情况屡见不鲜,又在面对国际学校学费高昂,公立学校资源升级,花费较低的情况下,作出这种选择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
时代的一粒沙,砸到任何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这句话在21世纪初的教育界,显得格外的残酷。
近几年风云变幻,各个行业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动,于是,人们对金钱和资产的执念变得前所未有的强。
就像许多家庭不再纠结于“精英教育”,被很多人认为是资金上的窘迫和投资上的考量。
但在“孩子”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不缺温情元素的。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与其说如今国际学校的困境是中产与学校的矛盾,倒不如说是大众与“鸡娃”的矛盾。
卢梭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学者和名著,都没有给教育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但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人类教育观念的改变,似乎验证了,教育,就是没有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