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周培源:60年只爱她一人,每天都和校花妻子说“我爱你”

发布时间:2024-10-20 09:34  浏览量:22

1993年的一天,92岁的周培源突然感觉到似乎大限将至,他挪动到妻子的身旁,大声的说了一句:“我爱你!”

然后他就躺下休息去了,没想到这一躺下就是永远...

每天对妻子说“我爱你”是周培源60年如一日的习惯,从结婚后,到生命的是最后一刻,他一次都没有落下过。

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动人的爱情故事?

(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作者每天起早贪黑写文,收益只有几十块,文中加入 5 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还请各位看官高抬贵手点一下广告解锁,万分感谢!)

周培源,190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周培源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尤其在数理方面表现突出。

1924年,周培源以优异成绩从清华毕业,之后他还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

在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周培源如鱼得水,短短几年就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瞩目,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的新星。

1929年,学成归国的周培源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物理教授。

27岁就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周培源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然而,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的感情生活却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周培源的好友刘孝锦决定为这位才华横溢却木讷腼腆的青年牵线搭桥。

一天,刘孝锦拿来一叠照片,里面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优秀女学生。

当周培源翻看到王蒂澂的照片时,一下就被这个女生吸引了。

照片中的王蒂澂明眸皓齿,气质温婉,一颦一笑间尽显知性美。周培源当即表示想认识这位姑娘。

令人惊喜的是,王蒂澂是当时师范大学的校花。

在校园里,王蒂澂以其温柔贤淑的性格和出众的学习成绩赢得了师生的喜爱。她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番清新脱俗的气质,成为众多男生心中的女神。

在刘孝锦的安排下,周培源和王蒂澂终于见面了。一个午后,两人在一家雅致的茶馆相遇。

初次见面,周培源显得有些拘谨,不知如何开口。王蒂澂则优雅从容,谈吐得体。

周培源被王蒂澂的气质所折服,更被她的学识所吸引。两人从文学谈到科学,从古今谈到中外,竟是无话不谈。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悄然流逝,茶馆里的客人来来往往,而他们浑然不觉。

这次会面之后,周培源彻底被王蒂澂迷住了。他开始频繁出现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近,只为能多看王蒂澂几眼。

有时,他会鼓起勇气邀请王蒂澂一起散步或者看电影。

王蒂澂也被周培源的才华和真诚所打动。虽然周培源不善言辞,但他的每一个行动都透露着对王蒂澂的关心。慢慢地,王蒂澂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周培源的陪伴。

就这样,两颗孤独的心渐渐靠近。周培源和王蒂澂的恋情很快成为了校园里的佳话。人们羡慕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称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携手共度风雨

1932年6月18日,清华园内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周培源和王蒂澂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礼由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众多学者都到场了,见证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

新婚伊始,两人的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欢乐。

周培源虽然工作繁忙,但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妻子。他们常常一起散步、看书、讨论学术,享受二人世界的美好时光。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35年,王蒂澂在生下两个女儿后意外患上了肺结核。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宁静。

当时的医学并不发达,肺结核无法根治,许多人闻之色变。但周培源没有退缩,他坚定地站在妻子身边,给予她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后来,周培源将妻子送到了香山脚下的疗养院,希望妻子能快些好起来。

从那以后,他们夫妻二人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两地奔波生活。即便相隔50公里,周培源也不辞辛苦的每天去看望妻子。

即使只能隔着窗户相望,他也坚持每天去医院,给妻子带去希望和力量。

回到家中,周培源还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他学会了做饭、洗衣、照顾孩子,成为了一个称职的"全能爸爸"。

在周培源的悉心照料和王蒂澂的坚强意志下,奇迹发生了。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王蒂澂竟然痊愈了。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欣喜若狂,周培源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考验这对恩爱夫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了躲避战火,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西南联大,迁往昆明。周培源和王蒂澂带着三个女儿,踏上了艰难的西迁之路。

在昆明,他们住在离学校十几公里远的小山村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资匮乏,还要时刻担心日军空袭的威胁。

但周培源和王蒂澂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1943年,周培源获得机会赴美进修。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学者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王蒂澂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美国。

在美国期间,周培源专注于学术研究,而王蒂澂则负责照顾家庭,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她还努力学习英语,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

尽管美国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希望周培源留下,但夫妻俩始终心系祖国。1947年,他们毅然决然地带着全家人回到了百废待兴的中国。

回国后,周培源和王蒂澂继续为中国的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北京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区,每天清晨都会响起一个洪亮的声音:"我爱你,我只爱你。"这是周培源教授对妻子王蒂澂的日常告白。

这个习惯始于他们新婚时期,周培源认为,爱情需要日复一日的表达和维系。即使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也从未间断过这个仪式。

随着年龄增长,周培源的右耳逐渐失聪,他的告白声音也越来越大。邻居们都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早晨的"闹钟"。

有时,路过的学生会好奇地驻足,被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如此真挚的爱情表达所打动。

王蒂澂因病瘫痪后,周培源的爱更显细腻。每天清晨,他会先为妻子梳理头发。

然后,他会细心地为她擦拭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用温水喂她吃早餐时,周培源总是耐心地等待,生怕她会被呛到。

天气晴朗时,周培源会推着轮椅带王蒂澂到院子里晒太阳。他会为她讲述校园里的趣事,描绘花园里盛开的花朵。

家人眼中的周培源和王蒂澂是令人羡慕的伴侣。女儿们回忆说,父亲总是将最好的留给母亲。

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也会想方设法为母亲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是一本喜欢的书。母亲则总是默默支持父亲的工作,为他创造安静的环境。

1993年11月24日,周培源如往常一样,在清晨对妻子说了那句熟悉的告白。

这一天,他感到有些疲惫,但仍坚持完成了晨练。回到家中,他察觉到身体的异样,预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周培源走到妻子床前,握住她的手,声音轻柔却坚定:"我爱你。"

王蒂澂察觉到丈夫的不适,温柔地说:"你累了吗?要不要躺下休息一会儿?"

周培源躺在妻子身边,闭上了眼睛。就这样,他在最爱的人身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王蒂澂没有立即哭泣,她只是静静地看着丈夫,仿佛他只是睡着了。

在周培源下葬前,王蒂澂让女儿帮忙写了一张纸条,塞进丈夫的衣袋。纸条上写着:"我亲爱的培源,遇见你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我永远爱你。"

这是她对丈夫最后的告白,也是对未来重逢的承诺。

失去挚爱的王蒂澂并没有消沉。她常常对着周培源的照片说话,仿佛他还在身边。她告诉女儿们,要好好生活,因为这是父亲的心愿。

16年后的2009年6月22日,99岁高龄的王蒂澂安详地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微笑着对女儿说:"我要去找你们的爸爸了,他一定等了我很久。"

结语:

周培源和王蒂澂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的表白或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与付出。

周培源每天的告白和细致入微的照顾,王蒂澂默默的支持与等待,都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

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生命的界限,在彼此心中永恒绽放。

这种跨越时空的深情,不仅温暖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也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最后,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在于我们爱过,且被爱过。正如周培源所言:"60多年,我只爱你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功。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周培源王蒂澂篇——佳人,2015年5月20日发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