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哈尔滨,最有味道的可能是一种漫步——“上江沿儿”

发布时间:2024-10-18 10:35  浏览量:19



游历哈尔滨,最有味道的可能是一种漫步——“上江沿儿”。

所谓“江沿儿”,就是江边(江畔),也即英文里的riverside。古今中外,江边都不仅是一个位置的概念,更是触发人们丰富感受的场景。“江沿儿”是哈尔滨人对江边的叫法,透着地域特色与亲切感。如果说打开哈尔滨有许多方式,那么,“上江沿儿”可能是其中既惬意又有内涵的一种。

这条江,便是松花江——李健在歌声中咏叹的“童年的海洋”。哈尔滨人最爱去的“江沿儿”,通常是指松花江南岸老江桥至九站公园一带。

松花江“江沿儿”风光。顾钱江摄  已有120多年历史的老江桥,是清末修中东铁路时所建的第一座跨越松花江的铁路桥,在哈尔滨通往满洲里的滨洲线上。正是这条铁道,划分了哈尔滨的道里、道外两个区域,把一个江边的村镇变成国际化的都市。

老江桥10年前退役,运输功能让位于旁边并行的新高铁大桥,自己则变身为供人散步休闲并怀古的网红铁桥。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沧桑的老江桥上挂满五星红旗,游人纷至沓来,同庆新中国75岁生日,成为社交媒体上刷屏的画面。

走在江沿儿,见松花江水滚滚东流,油然而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幸。时间虽然一去不返,但历史所发生的空间仍在,一代代人走过的江沿儿,让我们仿佛回到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场。

中东铁路建成十几年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条因“中俄密约”而烙上屈辱印记的铁路,出人意料地成为向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先进分子赴苏俄和欧洲求取真经的“红色之路”。哈尔滨位于枢纽,得风气之先。

1920年10月,瞿秋白来到哈尔滨,计划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身份经中东铁路赴俄采访考察,“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在哈尔滨滞留的50余天里,他深深感受到“共产党的空气”,在俄侨集会上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为后来翻译这首“声调雄壮得很”的歌曲埋下伏笔。

他确曾来到江沿儿,《饿乡纪程》一书中留有生动的记录:“蔚蓝的天色,白云和堆锦一般拥着,冷悄悄江风,映着清澄的寒浪。松花江畔的景色,着实叫人留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也在白山黑水间打响。大批中共党员奉命赴东北,赵一曼、杨靖宇等都在其中。来到哈尔滨组织工人罢工和打游击战的赵一曼,自然到过江沿儿。风景不殊,而山河异色,走在松花江边的赵一曼,胸中涌起的是亡国之恨与救国之志。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是赵一曼写下的《滨江述怀》诗。1936年8月,赵一曼英勇就义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时仅31岁。哈尔滨将留下赵一曼战斗足迹的一条街命名为“一曼街”,以永远纪念这位来自四川的抗日女英雄。

江沿儿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高大的防洪纪念塔,它面朝着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1957年哈尔滨发生特大洪水,军民英勇抗洪,终获胜利。为了铭记这一历史事件,次年,防洪纪念塔建成,塔身浮雕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年全民战洪水的生动场景。

它的存在也提醒人们,松花江滋养了这座城市,也曾是人们的心腹大患。防洪纪念塔基座上有三个数字:119.72米、120.30米、120.89米,分别是1932年、1957年、1998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其中,1932年大洪水给城市带来灭顶之灾,后两次则取得抗洪的伟大胜利——新旧社会对比,耐人寻味。

驯服了洪水,松花江畔越发成为哈尔滨市民生活的舞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上江沿儿”的仪式感更加丰富起来,扩展开来。

作为祖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的春天姗姗来迟,于是,市民们用一场盛大的仪式来作补偿。端午节前夜,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向江沿儿,踏青,赏景,野餐,堪称人山人海——蛰伏了半年多,哈尔滨人喜迎户外生活的闪亮登场。

不知不觉间,已来到这座城市10个月,经历冬春夏秋,碰巧每个季节都曾到过江沿儿,得以瞥见多样风情。

冬天,江沿儿是静谧的。岸上江中,一派银装素裹,冰封的江面成了游乐场。在友谊宫附近,过江索道静静地往复运行,眺望对岸的太阳岛,隐然可见一座城堡,有些神秘,几分浪漫。

9月14日,市民和游客在松花江畔拍摄夕阳。新华社记者 刘赫垚 摄  春天,江沿儿是迷人的。从清明到谷雨,冰面融化,上演开大江的壮观。丁香、柳色、榆韵渐浓,有俄罗斯风格建筑点缀其间,再加上努力锻炼的人们和吹拉弹唱的大爷大妈,构成生机勃勃的江畔春景。

夏天,江沿儿是闲适的。江边的台阶或是栏杆上,坐满了人,大家望着江水,或者闲聊,或者畅饮,或者拍照,或者只是“呆着”……这排排坐的场景,让人联想起罗马城的西班牙台阶,若论风景或是场面,江沿儿恐怕会胜出一筹。

秋天,江沿儿是爽朗的。黄昏时分,天空澄澈,天边是一抹浓浓的橘红,弯月如钩,摩天轮发亮。清风徐来,树影摇曳,江面水光粼粼。水边有垂钓者,台阶上仍有不少“呆着”的人,而热衷直播的人已站在手机屏幕前开演了。

这就是哈尔滨人钟情的“江沿儿”,融合这片天地的自然与人文,连接城市的过往和现在,更激发着对未来的想象与灵感。(作者:顾钱江)

来源:哈尔滨市委网信办

责编:郭长东

审核:一点资讯黑龙江站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