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秋院士讲40年科研征程~

发布时间:2024-10-16 07:33  浏览量:19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在长期艰苦的工作当中不断地形成,不断地提高,没有一个特殊的方法,也没有人人适用的方法。但是我相信年轻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

今天(10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在相辉堂面向信息、微电子和公共卫生三个学院2024级本科新生,以《科学的召唤与砥砺之路——我的学习成长与科学研究》为题,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01

此去经年,不改年少科研梦

“在我小学的时候,公共汽车用的是沼气,就是你看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大口袋,里面是灌气的,来回一程以后就要灌气。灌气的时候气味很难闻,乘客都捂着鼻子。当时我就想啊,我将来是要为中国科学工作的,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危险,所以我不捂着鼻子。”

伴随着金亚秋的娓娓讲述,大屏幕上,一张张旧照片回溯着金亚秋的过往时光与成长经历。黄浦江滩涂上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工人们用手扶着;北京怀柔的山上,“两弹一星”科学家们进行试验……这些我国前辈科学家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激励着年少的金亚秋,让他逐渐萌生了科研报国的志向。

“在上海中学的学习生活是我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之一。”金亚秋回忆,上海中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了认真的学习作风。1965年,金亚秋考入北京大学,“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孜孜不倦地求知求索,更树立起国家与世界眼界与格局。

特殊时期,金亚秋被迫中断学业,被分配到广西一个偏远山区,在化肥厂当工人。他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感慨道:“我在这台铣床上工作了8年,以自己的学识基础,搞技术革新,在中国特殊年代里竭诚尽责。”八年时间里,金亚秋仍然坚持学习,提升自我,尽力为工厂进行技术革新。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1977年10月,一个濛濛细雨的早晨,正在山边食堂的金亚秋,听到了中国科学院恢复研究生制度的新闻广播。次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1980年入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留学生活很紧凑、充实,我除了洗衣服、买菜、看新闻,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了。”5年后,金亚秋成为该系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来自新中国的研究生。

彼时,金亚秋已在遥感科学研究领域学有所成,而中国在星载遥感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之光为祖国闪耀,1988年1月,金亚秋义无反顾地举家归国,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来到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着手创建电磁波信息科学实验室。

30余年来,金亚秋为复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付出心血,更开拓与推动了我国电磁波物理与空间遥感的基础科学研究。他已在国内外发表900多篇学术论文、17部学术专著与文集,是我国空间微波遥感领域的首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绘画是金亚秋从小到大的一个爱好。他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手绘的一些建筑,是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的复旦大学标志性建筑,如同连环画,也像一幕幕人生的电影。细腻的线条勾勒出金亚秋的深情回忆,也饱蘸一位科学家的诗情画意。

02

首提“微波视觉”,创新AI与遥感科技

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行星与深空探测……这些耳熟能详,为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科研成果,与金亚秋深耕的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金亚秋介绍,空间电磁的科学核心是电磁信息感知,从测量到感知。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被动与主动微波遥感、计算电磁、人工智能ATR–微波视觉、导航时空定位与电离层物理建模、光通信与毫米波通信等。

“微波视觉”是金亚秋在全世界率先提出的新概念,致力于遥感科技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他主持了国家级重点项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微波域的研究,能够在微波遥感目标识别的大数据中精准快速解译复杂环境重要目标的特征信息。

“人的眼睛能看到光学图像,却难以识别与解读微波遥感目标图像。”金亚秋说,从电磁散射物理规律和雷达信号成像机理出发,通过电磁散射机理正问题、语义表征与反演问题研究,发展物理与数据双驱动、深度交互融合的电磁信息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微波雷达图像识别解译的智能感知能力,称之为“微波视觉MW-V”。

无论是舰船停泊的海面,还是飞机众多的机场,还是车辆密布的地面,通过“微波视觉MW-V”,都能对目标进行精准而高效的识别。“未来,我们希望建立微波域人工智能系统,从微波数据图像到目标识别的智能信息链,提升我国新质能力。”

2015年,金亚秋获颁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杰出成就奖,是该奖项设立50年来第一个欧美国家之外的获奖科学家。“我站上领奖台,就是中国科学家能为世界人类做贡献的最好证明。”金亚秋还获得IEEE金质弗罗林奖、IEEE GRSS教育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二十多项科技奖励。

“多读书、自学能力、学习力=自学自组织自归纳;科学研究永远是新问题,研究力=基础+哲学+毅力。”金亚秋向同学们道出“科研秘诀”,勉励他们执着、认真、勤奋,独上高楼、事在人为。“科学研究是长跑与冲刺,要有事业、使命感,眼界高、看中国、看世界、看古今中外。同时要记得,世界上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金亚秋以自己写的五言诗《鸿鼎篇》勉励师生:“躬耕冬与夏,继晷志珠峰;飞鸿印雪泥,丹心镂鼎钟。”而近期所作的七言诗《立秋》:“炎夏无碍埋案头,忽有凉风己立秋;念及九月行程满,咖啡点心背囊收”,又可看出科研大家的自适与谐趣。

03

知识让人幸福,接力棒交给青年一代

授课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纷纷提问交流。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曹婧妍同学首先提问:“金院士您好,想了解一下院士您提出的“微波视觉”概念对助力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微波视觉是把电磁波散射成像这样的机理融合进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的一个网络,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来接受高维度的微波图像。”金亚秋坦言,“微波视觉”不是一条现成的路,需要进一步发展它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本身也处在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当中,希望有新的科研力量的加入。希望经过一些年的努力,我们微波视觉的工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可以站得住的。”

微电子学院2024级工科试验班李东翰同学说:“听了您的报告,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面对常人看似枯燥的漫长过程,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我一直怀着一种理念和格局,就是觉得对于国家发展学习知识总是有用的,而且科学知识给人一种满足,给人一种幸福。所以我是在很艰苦的一个条件下,始终坚持学习。”金亚秋回忆,他从广西工厂回上海探亲时,总是要去梅陇镇旧书店。尽管工资很低,依然把一年下来积累的钱都买了旧书,再带回工厂。“我认为学习知识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情,学会一样自己不懂的东西是很光荣的事情,所以坚持下来。”

“金院士您好,我了解到您的团队参与研制、发射了复旦信息星,那么想了解相关的技术应用到我们医学专业的话,比如对我们医学影像分析,健康监测和预警等是否可以有所助益呢?”公共卫生学院 2024级预防医学专业何吉星同学提问。

在金亚秋的实验室,有一个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就在江湾校区的交叉学科二号楼的楼顶上,可以接收光学、红外和微波的卫星成像数据。“我不太了解卫星数据的医学应用,但我想它对各行各业都有所助益。接力棒交给青年一代,希望一代一代年轻人努力学习,准备好为实现科技强国创造世界一流的成果。”

组 稿丨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丨胡慧中

摄 影丨成钊

责 编丨章佩林

编 辑丨张金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