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神古韵 | 一定要知道的中医哲学“中医治法的常与变”

发布时间:2024-10-15 01:22  浏览量:23

转自:华神科技

00

论中医治法的常与变

常有常规,变亦有变则

常法适用于病证的普遍性,变法则适用于病证的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病证从病因、病位、病性到演变过程都较为清晰、单一,因而可通过直接对抗、纠其所偏而达到阴阳平衡;特殊性则是指病证较为复杂或病情危笃,表现非同一般,甚或有悖常理,此时循规蹈矩用常法往往不灵,须另辟蹊径。

在整体观念的认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治疗体系,其中不乏富有创意、充满谋略的治疗思路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总体而言,这些方法有常、变之分。要恰当应用,须知常达变。兹对中医治法之常与变作以梳理。

治法之常

中医治疗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治疗法则、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治疗法则

治疗法则是指具有普适性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的总纲或通则。根据发病原理,中医学的治疗法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三因制宜。三者的关系可表述为: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前提下,通过扶正祛邪以恢复阴阳平衡,其中所体现的治疗理念为求本、纠偏、个体化。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指适用于某一种病或某一类证的治疗方法,总体原则为“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具体治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在具体应用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出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治疗思想,谓:“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对于治疗原则总结曰:“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是针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措施或方案。其立法原则是“法随证立”,即紧紧围绕辨证的结果而确立治法,如感受风寒当疏风散寒,湿热中阻当清热燥湿,肝郁脾虚当疏肝健脾,心阳不振当温补心阳,肾阴不足当滋补肾阴,气血亏虚当益气养血,瘀血阻滞当活血化瘀,等等。

上述治则治法,所体现的干预特点是均与疾病的征象逆向而行,即反制以纠偏,又谓之正治或逆治,非常直观明了,是治法之常。

治法之变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临证时常可见标本不一的情况,尤其是当病情处于危重阶段出现假象时,治疗当遵“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作出变通调整,此谓之反治。

Part.01

反治之法:以反为正

反治,即表面顺从病情,实则仍为正治。具体方法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以热治热;寒因寒用则针对热极格阴的真热假寒者,以寒治寒。塞因塞用指以扶正补益之法治疗胀满痞塞,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者。通因通用则是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者。

Part.02

权变之策:阴阳平衡

《内经》中提出了许多权变之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通过滋阴治疗阴虚导致的虚热证,或通过补阳治疗阳虚导致的虚寒证。王冰注释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形象地描绘了阴阳平衡的治疗理念。

Part.03

脏病治腑:表里相合

脏病难治,腑病易治,脏腑之间阴阳相配、表里相合,存在着复杂的交叉互联关系。脏病可从腑治,通腑可以安脏。六腑职司“传化物”“以通为用”,畅通六腑是祛邪安脏的重要途径。

Part.04

隔脏而治:五行生克

基于五脏的五行属性间关系,中医采用病在此脏治彼脏的方法。如“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尚安的病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和推演。

Part.05

欲降先升:升降循环

人体内存在着升降循环往复的圆运动,调理升降未必要直来直去。如朱丹溪所言:“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这种升降相辅相成的理念,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Part.06

气反之治:标本异位

《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气反是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整体观念是确立相应治法的依据,脏腑经络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受此启发,中医总结出提壶揭盖、釜底抽薪、金水相生等治法。

综上所述,中医的治疗策略充满了智慧和变通。面对疾病的复杂性,中医医师需要用心谋划,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和策略,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畅、脏腑安和的目的。这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更是对生命奥秘的敬畏和探索。

知常达变

综上可知,常法适用于病证的普遍性,变法则适用于病证的特殊性。但无论用常用变,都应遵循“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要求,做到“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孙子兵法·兵势》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法的奇正之道在于守正出奇,医道亦如此。守正为常为道,出奇为变为术。而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临证中既要有守正始终如一、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又要有以变应变、出奇制胜的灵活。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为医之难,全在于此矣。

清代俞震在《古今医案按》“自叙”中云:“盖以法也者,不过梓匠轮舆之规矩。病不根据规矩以为患,医第循规矩以为治……不知法岂能备,要在乎用法者之巧耳。”近代曹炳章亦说:“医之治病虽有成法规矩,成法之中尤寓变化之巧。规矩之法有尽,而用法变化无穷也。”诚哉斯言!

常与变相对,常有常规,变亦有变则。常须晓常识常理,应变则须明机识变,这要求我们不仅增强学识,洞悉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详察环境,善于从细微处察觉变化,解析疑惑。

这种中医治法思辨,放到企业管理上同样适用。如同黄明良董事长所言,在无法直接操控国际大局的背景下,需通过重塑自我,灵活适应外界变化,掌握改变自我的主动权。

面对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预见与驾驭。为此,构建全球风险预警体系,精准评估波动,为企业决策护航;同时,打造敏捷应变机制,灵活调整战略,确保稳健前行。以商业洞察为引领,紧贴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挖掘市场潜力,跨界融合,共创价值。更需在商业模式上求新求变,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探索绿色可持续之路。

在变局中,既要坚守常规,更要勇于创新,于风险间寻找机遇,以变应变,方能开创新局,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发展。

标签: 中医 治法 华神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