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苏麻喇姑被绑起来准备活埋,太监为消毒往她身上撒石灰

发布时间:2024-10-13 05:20  浏览量:18

近年来,随着电视屏幕上的清宫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上清朝后宫里面生活的女性群体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

在电视剧《康熙帝国》、《康熙王朝》中,一个名叫苏麻喇姑的蒙古女性,更是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只是孝庄皇后身边的一名侍女,并不是清朝皇帝的嫔妃;但她的一生,经历了大清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与大清皇室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有人说苏麻喇姑是一块“活化石”,因为她亲眼目睹了大清王朝从开创到全盛的全过程,是清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是一位端庄美丽,才智过人的女性。康熙很喜欢她,曾产生过想纳她为妃的念头,但苏麻执意不肯,康熙终未能如愿。

后来苏麻出家为尼, 在孝庄文皇后病逝后不久,她也香消玉殒,死后以嫔礼安葬在孝庄文皇后昭西陵东侧的新城马庄。

一、

《康熙王朝》有一个剧情,说的是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不幸感染上了天花,为了满足董鄂妃想要一个儿子的想法,顺治于是将年幼的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过继给了董鄂妃。

不幸的是,康熙在董鄂妃身边也感染上了天花病毒,苏麻喇姑便担负起了照顾玄烨的重任。

孝庄太后非常疼爱玄烨,在得知玄烨得了天花后非常生气,想要找董鄂妃算账。顺治为了保下心爱的董鄂妃,于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照顾玄烨的苏麻喇姑身上。

苏麻喇姑是冤枉的,但是顺治皇帝却想让她背黑锅,她一个小小宫女又有什么办法呢?就在太监们正准备活埋苏麻喇姑的时候,幸好孝庄及时赶到,救下了苏麻喇姑。

这段剧情很多观众都印象深刻:苏麻喇姑被绑起来准备活埋,太监们在活埋她之前,还往她身上撒了许多石灰。

剧照

这么做显然不是出于什么仪式,那么为什么要往苏麻喇姑这个将死之人的身上撒满石灰呢,这里面有什么用意?

虽然电视剧不等于历史,《康熙王朝》中的这段剧情也是艺术加工的结果,但在古代,的确有用生石灰撒在得了传染病而死的人的墓穴中的传统,这样做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石灰在中国古代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物品之一,举凡房屋涂抹、驱虫消毒、墓葬、战争、炼丹、医药、印染等等,无不与石灰的应用密切相关。

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爱国主义英雄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大致揭示了古代人燔烧石灰的原料以及过程。

中国人应用石灰的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据《周礼·秋官·司寇》载: “赤叐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

这段话说的就是周朝已设有专门以石灰对房屋进行消毒的官员,只是这种“石灰”不是后来的石灰岩,而是海边常见的牡蛎壳。牡蛎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相同。将牡蛎壳燔烧后,就可以得到石灰。

由于石灰具有驱杀害虫的能力,所以到了战国时,人们就有了把石灰填入墓穴中,用于棺椁的防潮的习惯。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石灰岩燔烧石灰的呢?1997年,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发现了 3 座汉代石灰窑址,这也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石灰窑。

这些窑的周边山脚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岩,可以就地取材方便燔烧石灰。

这次考古的发掘报告上称:这些汉代的石灰“颜色洁白,呈膏状,尚有些粘性,收捻有滑腻感,其化学成分中氧化钙的含量高达 51. 98% ,纯度较高。”

到了南北朝时,人们对石灰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石灰“性至烈,人以度酒饮之,则腹痛下痢。古今多以构冢,用捍水而辟虫。”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便记载了石灰的药用作用: “水和石灰封上,又苦酒磨升麻,若青木香或紫檀以磨,傅上,良。”

到了隋唐时期,石灰已被中国人广泛地应用在墙壁涂饰、消毒驱虫、墓葬、炼丹、医药、印染等领域。

古代医疗卫生条件虽然远远不及现代,但古人也十分注意杀菌消毒,遏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在疫疾暴发的区域,官府往往会组织人力,用醋或者石灰粉进行消毒处理。古人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后,会用石灰敷在伤口上。

据《医说》记载:古人在瘟疫流行时,常用用苍术、石灰和艾叶烧烟以避邪气,这应该是比较古老的一种空气消毒法了。

古代贵族喜欢随身配挂用白芷、艾叶、薄荷、藿香、薄荷、佩兰等中药香料制成的香囊,里面往往也会加入一定比例的生石灰,用以辟秽悦神、抗菌、抗病毒。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把石灰石用高温灼烧得到生石灰,也知道生石灰具有良好的消毒杀菌作用。

从科学角度来说,生石灰遇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能产生大量的热和氢氧化钙,破坏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从而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三、

天花病毒大约是在公元一世纪的汉代传入我国的,到清朝时,已经在我国传播了一千五百多年,人们对于天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清朝的官修医书《御纂医宗金鉴》也对天花做了详细描述: “痘症初起见证大抵与伤寒相似, 其候身体发热,不时惊悸,口鼻气粗,两眼发且延, 唯中指独冷,耳尻不热,耳后有红筋,皆 为出痘之形症也。”

古代的中国,由于天花的传染性很强,治疗起来比较困难,病死率很高,连帝王对天花也无计可施,一般百姓更是谈“花”色变。所以对天花的预防就尤为重要。

剧照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他们向来住在寒冷的关外,在入关前极少患天花。但入关后,面对天花病毒,满洲人感染的人特别多,甚至有许多人被天花夺去了生命。

所以清朝统治者对预防天花非常重视,采取了避痘、祈神和推行种痘术等等措施。

“避痘”即不与感染上天花的人接触,远离传染源,是一种避免感染的好办法。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都采用过这种措施来预防天花。

在天花肆虐的地区, 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条件避痘,所以这些人采用“祈神”的办法来祝愿平安。

据汤若望回忆, 清初曾在皇宫内设立专门的庙坛, 奉祀痘神娘娘。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但至少可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1796 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了“牛痘法”,成为预防天花的有利武器。1805年牛痘法传到中国,中国也出现了第一批牛痘医生。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天花这种传染病终于得到了控制。

琴纳发明“牛痘法”的时间,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末期,对于顺治、康熙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天花仍然是无法治疗的绝症之一。

所以苏麻喇姑在被准备活埋之前,太监们往她头上和身上撒石灰,主要也是为了消毒杀菌,防止天花病毒的传播。

四、

《康熙王朝》毕竟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在清代史书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关“苏麻喇姑差点被活埋”的记载,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桥段当成历史来对待。

实际上,苏麻喇姑是有清一代罕见的特殊人物,她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与康熙皇帝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13岁的二女儿本布泰, 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 长途跋涉来到后金都城盛京, 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

作为本布泰的陪嫁侍女,苏麻喇姑从这一时刻开始,一直伴随在本布泰的身边。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 娘,不仅蒙语讲得好, 在盛京还很快学会了满语和汉语,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

1643年8月,皇太极驾崩,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 但朝中大权却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作为顺治皇帝的母亲,本布泰每月只有一次和儿子的见面机会,其他时间里,两人之间的秘密联络便全由苏麻喇姑来担任。

这是一个艰巨和危险的任务,稍有疏忽,苏麻喇姑自己丢掉性命不说, 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的安全。可苏麻喇姑硬是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康熙出生后,为了避痘一直住在宫外,直到顺治病逝前不久,出过痘的康熙这才重返皇宫。

所以康熙晚年回忆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康熙两三岁时便离开皇宫避痘,孝庄不可能对这个爱孙进行教导,唯有派遣一位最为信任之人,每日前往玄烨的居处,代替她对康熙进行教育。而苏麻喇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苏麻喇姑当时已经四十岁左右, 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玄烨, 耐心诱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尤其是康熙皇帝那一手好字,就是苏麻喇姑给打下的基础。

除了教育玄烨之外,苏麻喇姑对玄烨的日常起居、饮食调理等方面也是非常用心,随时将玄烨的情况汇报给孝庄。

比起一直服侍玄烨的朴氏、瓜尔佳氏等人,苏麻喇姑的地位相对更高,因为她是孝庄太后的代表。

苏麻喇姑与孝庄朝夕相处达60余年,二人之间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 皇太极驾崩时,孝庄刚刚31岁,年纪轻轻便成了寡妇,特别需要有一位能懂自己的人相伴。

与孝庄年龄相仿,且同样来自草原的苏麻喇姑,是无可争辩的最佳人选。

在公开场合,孝庄与苏麻喇姑是主仆;但在私下里两人却形同姐妹,这也是苏麻喇姑在宫中颇受尊敬、实际地位很高的根本原因。

孝庄称她为“格格”,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可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地侍奉孝庄;对康熙帝也是毕恭毕敬,总是自称奴才,从不敢以“额娘”自居。

玄烨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幼年很少得到亲生父母的爱抚,这也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长大后,他对儿时曾照顾过自己的人格外亲近,服侍他的朴氏和瓜尔佳氏,被他分别被封为"奉圣夫人"和"保圣夫人",并且在两人去世后亲自为两人撰写祭文。

对于玄烨的这种态度,苏麻喇姑十分欣慰,也感慨万分。苏麻喇姑自己没有子女,她对玄烨的爱,与普通女性的母爱并无二致。虽然她不敢以康熙的“额娘”自居,但康熙称其为额娘,也让她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五、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逝,70多岁的苏麻喇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为了排解她的悲伤, 康熙决定把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

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的“主子”,才有资格抚养皇子。 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的信任和重视。

苏麻喇姑非常感激,为了报答康熙的信任,她又把一个女人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胤祹虽然后来没有继承皇位,但仍然不失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雍正即位后不仅没有遭到排挤,还被不断提拔重用。

乾隆时期,胤祹更是晋封为和硕履亲王。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胤祹活了79岁,是最高寿的一位。 他一生平安,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教诲是分不开的。

允祹长大成人后,苏麻喇姑的生活便以念佛诵经为主要内容。她说自己活着,“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苏麻喇姑去世,康熙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来说,是极大的殊荣。

苏麻喇姑的墓地,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孝庄的昭西陵只有1.5公里。这两位朝夕相伴60多年的主仆,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