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的“续命”金方,一个治“软瘫”,一个治“硬瘫”!

发布时间:2024-10-04 07:08  浏览量:40

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它在医学上的专业名称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早在东汉之前,医书古籍中就有关于本病——“治中风痱”的记载。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治疗此病的方药保留并传承了下来,方名“续命汤”,下面请大家来了解它的神奇之处。

《金匮》中风主方

临床上常见的中风,或者是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就是两大类型,一个是软瘫,一个是硬瘫。《金匮要略》中风篇讲了两大主方,一个是《古今录验》续命汤,重点是治疗软瘫的;另一个《千金》三黄汤,是治疗硬瘫的;这样就好区分了。相对来说,软瘫更容易处理一些,硬瘫就很难。

笔者发现临床上的处方,尤其开中药的,能够把硬瘫开对、治好,更难一些。还有一些强刺激针法,对硬瘫当时一刺激,他会回弯,但是停下刺激,依旧没有疗效。只能让患者看,扎了,嘿,胳膊动了;不扎了,依旧是硬的;远期疗效很差,或者说没有远期疗效。

《古今录验》续命汤

我们看一下《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古代有很多好的医书都失传了,比如《古今录验》这本书失传了。仲景在序里面提到的一些书,后世始终没有见到,连残卷也没有,竹简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发现了汉代的古墓,笔者就期待着有那些竹简,让我们见见当时中医的全貌,或者给中医一个补充。

“治中风痱”,中风不用说了,半侧肢体瘘废或者拘挛。中医的中风涵盖了西医的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还有脑出血,甚至包括一部分脑瘤。中医的病名看似笼统,但是临床用对了,疗效确切。我们只要看到患者肢体不能收持,不管是脑出血、脑血栓,还是腔隙性脑梗死之类的,通通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就会有效。

“痱”是什么?痱指的是舌不能言,身体不能自收持,这个瘫是软的,才不能自收。如果是硬瘫,不是不能收,而是不能伸,不能舒缓。“口不能言”,不是所有的都有。现在西医学研究得比较透彻,只有出血或者血栓压迫到语言神经才会口不能言;压迫到别处只能有单侧肢体或者是一个肢体出现症状。

“冒昧不知痛处”,冒是晕的意思,昧是似睡非睡,扎他,他也不知道疼,因为感觉神经被压到了,所以叫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这种情况就是偏一点硬瘫的。但是《古今录验》续命汤重点是治疗软瘫。

方药分析

下面我们看看具体的方子:“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劳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我们看看这些方子的剂量,关于经方的剂量,也不是胶柱鼓瑟,最好的方法是按原方的比例缩减,按照常用的剂量,各选6g,川芎和杏仁减一下量。还有一种,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看着这人体质强,就可以各10g。我们不要胶柱鼓瑟,甭管什么样的人,一概10g、15g往上开,或者是照着原方各三两,就是每味药45g,往出一开。那么吃完了,这个人怎么了?虚脱了,这很麻烦。

现在人的体质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处方的剂量还是要灵活运用,还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情况。中国很大,东北地区的人比较耐药、抗药,剂量大也没问题。西北人问题也不大。到了北京,尤其到了长江以南,如果麻黄用10g,很可能会心慌、心悸。所以根据本地用药的实际,来裁定自己的用量。像我们的患者,来到我们门诊一住,住上几个月,我们一点点摸索,他的体质就转变成承德当地的体质,完全可以就参照当地用药。如果不是在这长期住的,取上药就走,还是要慎重对待。

至于煎服方法,“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经常有患者问我搁多少水?真的很难回答,因为药物还要吸收一部分水,只能自己熬一副,试试就知道了。“当小汗”,前面讲发汗原则,一定要发小汗,发微汗,还要保温两个小时,一定要侧身发汗。现在人,让他发一下汗很难,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多的事要做。有个患者,笔者催了他3个月,发汗都没发成,种种的借口,也不遵医嘱。

为什么这块强调“薄覆脊,凭几坐”?这很关键。什么是“几”,几就是没有背的凳子。感冒,麻黄汤、桂枝汤的发汗都是躺着,为什么治疗中风后遗症,反倒不是躺着,是坐着?另外为什么要薄覆脊?太阳经在后边,太阳为开,要想从太阳经散风,被子一定要围上,把前面也裹上才好发汗。所以要“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可见这个方子疗效很好。

如果给患者开20天的药,他要能发上一次汗了,症状都能缓解一大半。“不汗更服”,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碗。“无所禁,勿当风”,只要避免再次受风。但是现在的人,你千叮咛万嘱咐,出完汗了,他立刻弄杯饮料喝了或者弄杯牛奶喝了,反正他离不开寒凉。或者出完汗了,立刻就起来活动,又二次受风,这样反反复复的患者是最多。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版权申明:

1、文源: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责任编辑,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