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忌廿三”,廿三日有四怕,提醒中老年人:最不能做的4件事
发布时间:2024-09-25 01:06 浏览量:27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旨在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不可迷信!
古人云:“月忌日,诸事不宜;廿三至,慎行避凶。”
在民间传统中,八月廿三常被视作一个神秘而微妙的日子,流传着种种忌讳与讲究。
这一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还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敬畏与期许。
提醒中老年朋友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有哪些事情是最好不要做的。
一怕:贪凉过度,伤及脾胃——秋老虎下的养生智慧
八月廿三,时值初秋,虽日历已翻至秋篇,但夏日的余温仍旧恋恋不舍,如同一位缠绵的故人,迟迟不肯离去。
街头巷尾,人们依旧与暑热抗争,冷饮店前排起了长龙,空调房内凉风习习,成为了现代人避暑的两大法宝。然而,在这看似惬意的背后,却隐藏着健康的隐患。
古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字字珠玑,警醒世人。
它告诉我们,在秋季若贪凉过度,湿邪便会乘虚而入,潜伏于体内,待至寒冬之时,便化作咳嗽等症,扰人清宁。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体质渐弱,阳气不复当年,此时更应谨慎行事,切莫让一时的凉爽成为冬日病痛的伏笔。
想象一下,金秋时节,本应是赏菊品茶、登高望远的佳期,若因贪凉而引发腹泻、感冒,岂不是大煞风景,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民间俗语有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这“冻”字,并非无度之寒,而是指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寒冷刺激,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中老年朋友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凉爽之时,更应把握好这个“度”。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据传其晚年因酷暑难耐,常饮冰水解暑,最终导致脾胃受损,影响了晚年的创作与生活。这无疑是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凉爽的同时,切莫忽视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建议中老年朋友们,在这余热未消的初秋时节,即使天气炎热,也要适度保暖,多喝温水以润脾胃,少吃冷饮以防寒气入侵。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人体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重要脏腑,一旦受损,则百病丛生。
二怕:情绪激动,心火旺盛——以古鉴今,寻觅心灵的静谧之泉
相传,在那古老的岁月里,八月廿三被视为“灶王爷上天”的神圣时刻,家家户户皆小心翼翼,唯恐一言一行不慎,触怒了这位掌管家庭炊烟的神明。
这虽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但其背后所蕴藏的生活智慧,却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对今人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老年人尤为需要铭记:情绪如潮,不可任意泛滥;心火若炽,必伤其身。
《菜根谭》中有云:“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此言道出了情绪管理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外界的风云变幻所牵引,情绪如同脱缰野马,难以驾驭。激动之时,不仅伤及自身脏腑,更可能破坏人际关系,让生活陷入一片混沌。
在这“灶王爷上天”的日子里,不妨让我们效仿古人的智慧,暂时放下那些纷扰与烦恼,与家人围坐一堂,共赏那轮皎洁的明月,或是手捧一卷好书,细品一壶香茗,让心灵在这份宁静与淡泊中得到滋养。
记住,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对抗外界的波涛汹涌,而在于守护内心的那份平和与宁静。
正如《菜根谭》所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学会控制情绪,平息心火,方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活出无限的精彩与从容。
三怕之首:过度劳累,耗伤元气——古今智慧下的养生之道
在人生的长河中,健康始终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不仅强调了珍爱自身的重要性,也隐含了对过度劳累这一健康大敌的警醒。
尤其在廿三之日,民间流传着“不宜动土”的习俗,实则是对避免过度劳累、保护身体元气的一种智慧提醒。
《增广贤文》有云:“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此言深意远,告诫我们量力而行,不可勉强。过度劳累,正是忽视自身力量极限,勉强行事的结果。
它不仅耗伤元气,更如滴水穿石,日积月累之下,身体这座大厦终将难以承受重负。
历史上,不乏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的悲剧。如诸葛亮,虽才智过人,却因长期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故事,是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古训的反面诠释,提醒我们即便是智者,也需懂得劳逸结合,不可过度消耗自身。
民间谚语:“铁打的身子,也经不起日夜操劳。”这句话质朴而深刻,道出了过度劳累对身体的巨大伤害。即便是最强壮的身体,也无法承受无休止的劳作。
学会适时休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如老子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道何时该停止,才能避免危险,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廿三之日,不妨效仿古人,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正如俗语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的休息不仅是为了恢复体力,更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散步于林间小道,或于晨光中缓缓打上一套太极,这样的活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又能让心灵得到放松,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过度劳累,耗伤元气,这是古人今人共同的警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让过度的劳累成为生命的负担。
记住,健康是福,适度为贵,让我们的生活因懂得适时休息而更加美好。
四怕:暴饮暴食,损伤肠胃
八月廿三,金风送爽,正值秋收之盛,田野间一片硕果累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食物琳琅满目,诱人垂涎。
于这丰饶之时,中老年人尤需谨记古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伤寒论》中张仲景先师之警世之言,穿越千年,依旧振聋发聩。
在今日之社会,快节奏生活与物质极大丰富并行,人们往往因一时口腹之欲,忘却了先祖智慧——暴饮暴食,实乃身体之大敌。
试想,肠胃如同田间辛勤劳作的耕牛,若骤然加重其负,使之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必致疾病丛生,健康受损。
“饭吃七分饱,健康活到老”,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民间谚语,简洁明了地道出了饮食适度的重要性。
在秋收之际,更应顺应自然,选择应季之蔬果,如苹果之甘甜,南瓜之温补,既满足味蕾,又滋养身心。而对于那些油腻辛辣之物,虽一时爽快,却易伤及脾胃,“病从口入”,非虚言也。
再者,古人讲究“食饮有节”,不仅在于量的控制,更在于时序的遵循。晨起一碗温热的粥,暖胃又养心;午后适量茶点,提神醒脑;晚间则应清淡为宜,避免夜宵,以免打扰肠胃休息。“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此等俗语,蕴含深邃养生之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身体力行。
更有趣的是,古今民间习俗中,不乏对饮食节制的智慧体现。
如中秋佳节,虽月饼美味,但家家户户亦知分享品尝,不贪多,寓意团圆和睦,亦是对身体的一种爱护。又如,古时农忙时节,村民们会在田间地头备上清水与简单的干粮,既补充体力,又不至过饱,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而实用的饮食智慧。
八月廿三虽有许多忌讳与讲究,但归根结底,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这一天更应注重身心的调养与保护,避免贪凉、激动、劳累和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让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迎接每一个平凡而又特别的日子,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