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个“太阳”有点不一样……蓉城小科学家研学营(第五期)——未来科技营开营
发布时间:2024-09-24 22:26 浏览量:31
来科技营什么样的研学最“硬核”?和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来一次“亲密接触”,这算不算“硬核”。
9月22日,作为2024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点活动之——蓉城小科学家研学营(第五期)——未来科技营正式开营。来自全市各区(市)县的40名“小科学家”,先后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硬核科技+人文历史”相融合的科普之旅。
一起“种太阳”
和大科学装置“面对面”
在聚变科学所内,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静静地矗立在此。“小科学家”们缓缓走近这个神奇且结构精密的大科学装置,他们的目光瞬间被这个“庞然大物”牢牢吸引。
据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是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
“大家知道太阳为什么会发热吗?”来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科普员蔡一鸣就给“小科学家”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太阳发热的原理是核聚变……”蔡一鸣耐心地为大家介绍了新一代“人造太阳”的运行原理,“人造太阳可以解决我们能源不足的问题,就像我们的太阳一样。”
除了近距离接触新一代 “人造太阳” 并学习了解其运作原理以外,在科普员蔡一鸣的带领下,“小科学家”们还回顾了新中国可控核聚变发展史,学习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老一辈核聚变科学家精神。
“之前都是在新闻里看到‘人造太阳’,这次近距离接触,我深感震撼!”来自成都外国语学校包皓宇同学告诉记者:“这次研学让我们了解到‘人造太阳’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原理,让我对核聚变前沿研究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核聚变能的重大意义。”
“对话”历史
开启人文古今之旅
下午,蓉城“小科学家”们来到研学的第二个点位——四川大学博物馆。这座筹建于1914年的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大学博物馆。百余年来,该博物馆荟萃自然与人文精华,入藏文物涵盖32个门类,其中人文类文物共8万余件,动物标本14万余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
“博物馆展品中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最有特色,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中华鲟等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标本。”伴随着博物馆讲解老师娓娓道来,“小科学家”们开启了一场探索人文古今的科普旅程。
现场,大家先后参观了考古学陈列馆、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书画艺术厅等基本展馆。和其他博物馆常规的展览不同,通过对历史场景的视觉化呈现、数字化互动等设备,孩子们既能够从其收藏里触摸到消逝的历史片段,而且还能重拾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探寻四川这个多民族聚居之地的生态。
在讲解老师的引领下,“小科学家”们依次参观了自然、民俗、民族、考古等方面的展品。来自四川师大附中书院分校的兰鸿崊同学发出感慨:“这里有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似乎能通过这些文物、饰品看到古代四川人的生活场景。”
此次“未来科技营”是“2024年蓉城小科学家研学营”系列活动的“收官营”。由成都市科协、成都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都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办的“蓉城小科学家研学营”,2024年共举办五期研学活动,先后带领“小科学家”们先后走进成都科幻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海诺尔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启环保之旅;来到“中国空间站”探索无垠宇宙……研学营融合了科普研学、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大背景下,全市科协系统正积极以科学实验、科学家精神讲座、科技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希望这些科普活动,能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储备坚实的后备人才力量。”成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