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节 | 在上海,跨越千年邂逅敦煌
发布时间:2024-09-20 14:34 浏览量:28
“真正足不出沪看敦煌!”“似曾相识,热泪盈眶!”“仿佛历史穿越!”……作为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导入的重磅文博活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今天正式登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这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历经三天的小范围预展内测,已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一波点赞。
中华艺术宫南广场的宽阔台阶上,敦煌标志性图案“三兔共耳”的偌大地贴已上新,等待市民游客踏上这趟文化之旅,跨越千年邂逅敦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元展品勾勒经典敦煌
展览跨越古今的时空对话,从莫高窟第323窟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一幅壁画开始。沿着张骞的足迹,后人走出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正因在丝绸之路上如咽喉般的重要位置,敦煌留有彪炳千年的文明印记。百余件/套展品集结在此次展览讲述何以敦煌,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等一批重磅文物领衔,六个复制窟与数十幅临摹壁画交错,呈上经典的敦煌。
此次“搬”来的洞窟,座座具有代表性。观众将最先与盛唐的莫高窟第45窟相遇。此窟不大,正壁敞口龛内现存七身的一铺彩塑,可谓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让此窟有“精美塑像馆”之称。只见主尊佛像慈眉欢韵,弟子迦叶老成练达,弟子阿难英俊秀朗,两旁的菩萨像姿态婀娜,神情恬静慈祥,最外侧的两身天王气势威武雄壮。凝视着他们,盛唐气象仿佛有了具象化的呈现。元代的莫高窟第3窟颇为精巧,看点最是在于左右两壁各绘的千手千眼观音。对壁静观,能强烈感受到壁画的饱经风霜,却也为其艺术之精湛而折服——画像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蕴藉、庄重,中国人物画丰富多彩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衣裙如兰叶、如折芦,人物面容、肢体则用挺拔遒劲的铁线描。让人大为震撼的,是当莫高窟第158窟中长达十几米的涅槃佛骤然出现在眼前。这尊侧卧着的佛像神态安宁,微抿的嘴唇与微翘的嘴角秀美动人,被认为达到了一种恬静的“美的极致”。
包括《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萨埵舍身饲虎本生》《都督夫人礼佛图》《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五台山图》等在内的85幅名家临摹壁画,几乎连缀起一部微型敦煌壁画教科书,涵盖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等多种类型,甚至不乏莫高窟的姐妹窟——榆林窟的经典壁画。它们均为敦煌研究院的前辈研究者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对着石窟临摹的。不少壁画由于性状脆弱,今天哪怕亲赴敦煌也无缘得见,而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细细打量它们的每一个细节,从中找到不少有趣的彩蛋。例如,在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中,能找到最早的孙悟空形象;在莫高窟第323窟《迎佛图》中,能找到连通上海的吴淞江口。
藏经洞珍宝集体“回家”
近年来敦煌展并不少见,而这个展览难得地实现了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全球首展。在展览特辟的单元“遇见·藏经洞”中,一众藏经洞珍宝集体“回家”,看得观众百感交集。
1900年,莫高窟第17窟也即敦煌藏经洞被无意中打开,6万余件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文物重见天日,成为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引发全球“敦煌学”热潮;但因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这些珍贵的文物绝大多数流失到世界各地。尽管此次展出的藏经洞文物多以复制品方式呈现,背后却是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开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付出的努力——探索建设内容最全面、功能最完整、使用最便捷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
藏经洞宝藏有“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之称,从此次的展品中,人们便能看到它们的包罗万象,甚至不乏多个世界之最。例如,边缘斑驳的唐代《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画有形形色色神秘图案的3.3米长卷,是唐代的《全天星图》,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星图,描绘了当时皇家观星台中肉眼所能见到的1348颗星星。唐代的《新修本草》收载844种药物,可谓世界第一部药典,原书宋代本已失传,千年之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新修本草》写本,以朱墨杂书形式写就,成为现存最早的流传本,此次展出了卷十残卷。卷首残缺的《棋经一卷》,成书于北周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围棋论著。大众或有耳闻的《放妻书》即唐代的离婚协议书,也现身展览,“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出自其中。
文化普及续写传承真义
丰富的展品以外,此次展览在敦煌文化普及方面的知识点梳理颇为用心,可谓续写了传承的真义,尽显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莫高窟是如何开凿的?莫高窟工匠是如何分工的?莫高窟的壁画是如何绘制的?敦煌壁画有多少种类?诸如此类大众好奇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展厅找到答案。展览不仅图文并茂地“甩”出满满的知识点干货,还以模型、视频等不同方式帮助人们读懂敦煌。例如,将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等多种形制的洞窟以微缩模型方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对于数十年来保护敦煌文物、传承敦煌文化的莫高窟人,展览也表现出赤诚的敬意。展览为每一幅临摹壁画标注出绘制者姓名,其中既有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董希文等名人,也有大批默默无闻的研究者。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坚守·传承”,更集中展示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呈现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
作者:范昕
文:范昕 图:叶辰亮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