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遇见莱茵河”德国圈粉,这五个故事开启“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4-09-20 07:38 浏览量:31
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沿着长长的“双螺旋”展览长廊,游客可以穿越时空,探寻汽车的百年历史。
斯图加特被誉为“汽车之城”,是奔驰、保时捷等车企总部所在地。你知道吗?在德国,想要造一辆汽车,70%的零部件都可以从江苏的一座小城——苏州太仓找到。这是中德携手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缩影。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当地时间9月18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暨“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开幕式在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厅举行。此次活动由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现代快报社、无锡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主题展览讲述了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以及背后中德两国人民文化互通互融、民众相知相近的深厚情谊,让现场观众对江苏、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由意义相通的谚语点题,讲述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
在中国,拥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像一条巨龙纵贯南北;在德国,莱茵河亦像银带流淌,穿越南北大地。水,赋予了两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承载着人们共同的传奇与梦想。虽然中德相隔千山万水,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解不开的缘分。而这正是本次展览以“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为主题的由来。
在参观中,细心的观众惊喜地发现,参观动线正是大运河与莱茵河两条河流的走向。在展厅里,观众戴上VR眼镜,瞬间可以从莱茵河畔“穿越”到大运河畔,于船头乘风破浪,绿色画卷尽收眼底。
2024年是中国江苏省与德国巴符州缔结友好省州30周年。“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采用图片、视频、3D模型、活态展示及数字互动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了五个篇章,分别由两国意义相通的谚语点题,讲述了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以及背后中德两国人民文化互通互融、民众相知相近的深厚情谊。
比如,在“一辆车与一座城”篇章,分别引用了中国谚语“合则强,孤则弱”,德国谚语“单打独斗是加法,携手合作是乘法”,意义相近的谚语方便德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
“我很骄傲,也很激动、欣慰,今天的活动很精彩,获得了德国观众非常热烈的反响。”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苏省和巴符州联系非常紧密。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德国人民特别是巴符州人民非常渴望更加深入了解江苏。在“大运河遇见莱茵河”的主题展览上,讲述了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这些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双方在人文、历史、艺术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前景非常广阔,我们也鼓励更多的德国团体去江苏、去中国,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合作。”
南巴登德中友协主席于尔根·埃贝巴赫
南巴登德中友协主席于尔根·埃贝巴赫表示,“大运河遇见莱茵河 ”,没有比这次展览的主题更能表达中德两国文化之间的共鸣之处了。他坦言很喜欢这次展览的设计和内容,活动结束时,主动向主办方提出,希望可以获得此次展览的电子版资料,方便仔细阅读,同时也将把展板的精彩故事发表在协会网站上,让更多德国人能够了解来自江苏、来自中国的故事。
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东亚/东南亚/南亚馆馆长格奥尔格·诺阿克
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东亚/东南亚/南亚馆馆长格奥尔格·诺阿克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去过几次中国,但他还没有机会去江苏,“通过这次展览,我知道江苏有很多有趣的文化历史,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和美丽的风景,非常希望能去看看苏州园林以及江苏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特别期待在最近能去一次江苏。”
斯图加特大学国际处高级顾问、校长办公室主任霍尔特坎普
“这场展览令人惊叹,我没去过江苏,但看了展览后我非常想去。”斯图加特大学国际处高级顾问、校长办公室主任霍尔特坎普表示,从展览中可以看出江苏非常现代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我认为把江苏介绍到斯图加特是个好主意。”霍尔特坎普说,他会建议德国朋友们先去斯图加特的中国园林“清音园”,从这座江苏园林开始了解中国,然后再去中国探索更多美妙的体验,“同一个月亮同一个世界,这个理念是最重要的。”
德国友人Dieter Polzin和太太
德国友人Dieter Polzin是无锡女婿,专程和太太请假,开车三小时来到斯图加特。“虽然因为工作原因去过几次江苏,但还没仔细了解过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次展览让我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了江苏。”尤其是看到展览中的“一味美食与一方文化”篇章时,Dieter Polzin和太太感到很亲切,他告诉记者最喜欢吃无锡的小笼包。
最让德国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展览中讲述的五个文明互鉴的故事。“这是穿越古今、跨越万里的文明交流互鉴。”这是现场观众的共同心声。
这五个故事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不妨一起来看看。
故事一:
一辆车与一座城,江苏太仓集聚超500家德企
德国谚语:单打独斗是加法,携手合作是乘法
中国谚语:合则强,孤则弱
在斯图加特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品牌的汽车。数据显示,在德国,想要造一辆汽车,70%的零部件都可以从江苏的一座小城——苏州太仓找到,而所有的配件则都可以在江苏配齐。
这样的底气来源于数量庞大的“德国制造”助力:超500家德企集聚苏州太仓,其中七成与汽车制造相关。上述零部件通过太仓港出海,一路通过海运抵达斯图加特。
太仓,很多德国人都很熟悉,将其看作是“第二故乡”。30多年前,巴符州克恩—里伯斯集团正是看中江苏太仓完备的产业配套、优质的营商环境而投资落户,至今已带动超过500家德国企业来到这里,让太仓成为闻名遐迩的“德企之乡”,这也是江苏与巴符州不断深化交流合作的美好缩影,成为中德地方交往的典范。
观众驻足观看展览
江苏与德国有着相似的制造基因,人文相亲又让深化合作有了更强黏合度。截至2023年底,德国在江苏的投资项目达2232个,累计投资额超过70亿美元。江苏2023年对德贸易额超300亿美元,达中德贸易总额的10%以上。
故事二:
一座塔与一座古桥,跨国情谊历久弥新
德国谚语:要想发现新大陆,不能只在自己海岸边折腾
中国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这个篇章,观众会了解到,江苏南京的大报恩寺,与德国海德堡桥“隔空同屏”的故事有多么的动人:海德堡矗立着南京“老朋友”约翰·拉贝的塑像,而新冠疫情期间,一批抗疫物资由南京送到海德堡,时隔80多年的跨国情谊历久弥新。
观众驻足观看展览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据传,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曾被安徒生写进童话,在欧洲也以“南京瓷塔”“中国瓷塔”而闻名。然而,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毁。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曾慕名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大报恩寺旧址,非常遗憾只看到一些残片。
曾经的遗憾终被填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对大报恩寺琉璃塔进行复原。展览现场,观众只需戴上 VR眼镜,就能瞬间穿越回到600多年前观看“天下第一塔”。
故事三:
一座园林与一片乐土,中德友谊的见证
德国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
中国谚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园林,寄寓着中国人对“诗意地栖居”的诉求,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德国人熟悉的“清音园”就是其中的代表。
观众驻足观看展览并拍照
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建了“清音园”。清音园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瘦西湖“静香书屋”为蓝本,融入了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山水花木等元素。
“清音园”的建造是中德友谊的见证,也是体现“江苏美”的一个缩影,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
江苏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拥有洪泽湖湿地、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宝库。江苏“生物朋友圈”日益扩大。数据显示,麋鹿种群达8216头,其中野外种群3356头,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明星”物种丹顶鹤出雏56只,同比增长33%;东台-如东滩涂越冬勺嘴鹬达350只,约占世界种群的60%……
故事四:
一味美食与一方文化,美食文化承载跨越国度的共情力
德国谚语:皇帝的早餐,国王的中餐,乞丐的晚餐
中国谚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这个篇章对比呈现了德国与中国江苏的美食文化,比如德国的啤酒和江苏苏州的黄酒,德国的猪手和江苏无锡的酱方肉,德国的碱水包和江苏扬州的包子,德国黑森林蛋糕和中国的月饼……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中西美食文化,承载了跨越国度的共情之力。
城因食而美,民因食而乐。大运河沿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淮扬菜。江苏的扬州、淮安是公认的淮扬菜的故乡,这两座城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
故事五:
同一个月亮,同一个世界
德国谚语:当千人望向月亮时,有千种月亮
中国谚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风光旖旎,情景交融,乐声悠扬……开幕式在无锡市民族乐团演奏的《江南好》中开场,“民乐之乡”江苏无锡与“爱乐之城”斯图加特在这里实现梦幻联动。
同一个月亮,同一个世界。来自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月光曲》,因其旋律独特、情感丰富而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的《二泉映月》,则以中国式深邃幽远的意境征服了许多中外音乐名家,美国“旅行者1号”、中国的“嫦娥一号”,都分别将这首名曲带入太空,让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到来自东方世界的天籁之音。
观众驻足观看展览
《二泉映月》来自“民乐之乡”——江苏无锡,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近现代引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音乐之都。从“民乐之乡”到“爱乐之城”,音乐这一“国际语言”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在国际传播中总能看到来自无锡的音乐人和他们独具魅力的“太湖之声”。
音乐为媒,从江苏到巴符州,万里知音相逢。语言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灵魂到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鹿伟 熊平平 孙兰兰/文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