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野 科教融合 繁花硕果溢芬芳

发布时间:2024-09-13 20:12  浏览量:28

9月10日,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他们心有大我、敬业立学,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其中,有一位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教学和科学研究一线,致力培养考古专业人才的教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王芬。二十多年的考古生涯,王芬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最美教师”发布仪式现场,王芬老师满怀深情地说:“非常有幸能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一份力量。通过对古代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阐释,贯通古今的中国文明方案,必将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创新性和原创性的贡献。”

在课堂、田野、实验室中耕耘考古教育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如何教好考古这门课,培养出具有时代使命、家国情怀、专业过硬的青年考古人才,是王芬一直思考的问题。

2023年,王芬荣获“齐鲁最美教师”称号。在颁奖典礼的公开课上,她对学生讲道:“在考古这个行当中,你们不仅能收获到孜孜以求的人文精神,也可以通过科学和求证,把自己的脚印、把自己的论文、把自己的理想深深地刻在祖国大地上。”

无论是在讲台上、田野考古现场,还是在实验室中,王芬都能把这些地方视作自己的课堂。“王老师总是能够将复杂的考古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讲解,善于运用案例和实物,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并且课堂设计非常严谨,有严密的逻辑架构,我常常在课上不自知地步入王老师设计的宏大视野和独特角度,遨游知识的海洋。”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研究生赵庆懿说。

王芬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等课程的讲授,参与构建和完善山东大学“课堂-田野-实验室”考古教学体系,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

二十多年来,王芬带领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长期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多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她负责的焦家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研究我国的王权产生、礼制萌芽、文明和国家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扎根田野 科教融合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做好田野基础工作,研究才能做得扎实、走得长远。”二十多年来,王芬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

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上海松江广富林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她始终认为,要将考古现场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育人阵地,着力培养学生宏观的田野理论构架能力、过硬的田野遗迹辨识能力、精细的田野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的分析阐释能力。

“我们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在焦家遗址确立了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结构保存完整、遗迹体量大的史前城址。”2016年以来,王芬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等课题,在焦家遗址揭露出距今5200—4400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壕沟、城门、道路、200余座房址以及包括50余座大型贵族墓葬在内的500多座墓葬、几十座祭祀坑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焦家遗址立体性地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图景,在黄河流域有力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焦家遗址的考古发现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成果整理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考古发掘获评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奖。

同时,王芬带领团队聚焦考古科技创新。在章丘焦家、即墨北阡、日照两城镇等遗址,运用地学、化学成分、稳定同位素、古DNA等分析方法,开展古环境重建、食物结构、生业经济、手工业经济、族群关系等前沿研究,并在考古统计学、考古虚拟仿真等方面形成特色。在她的指导下,环境考古、植物考古、GIS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方向的学生毕业论文也顺利完成。

她负责的北阡考古项目,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从人骨同位素、食物结构角度,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相关研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王芬还带领团队首次在国内提出“化学考古”,开设“化学考古”通选课,《化学考古》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并即将出版。

知行合一 多元育人

“教育是一项需要情怀、良知、高尚道德来共同铸就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王芬说。作为大学教师,教学不仅是她的工作,更是她的兴趣与理想。正因为对教学的专注与热情,使得她的课在学生中间具有很高的人气。

“每次上课,我们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于教学的激情、对考古学的热爱,正是有这样的一位老师,我们的兴趣也才被激发了出来,才对考古学有了更深的热爱,在考古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研究生谢宇轩说。

考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从2006年留校任教开始,王芬就长期带学生下工地进行田野考古。通过田野考古,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学术素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长远的发展潜力。

2016年,焦家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对遗址的堆积状况不了解,当整个发掘区挖到一米深时,发现遗迹并不多。“直到有一天临近下工前几分钟,有个队员突然惊呼:‘出遗迹了!’整个发掘区欢呼雀跃,王老师也异常兴奋,立即带领同学们清理文物,并针对遗迹性质以及与周边关系等问题展开现场教学。由于光线不足,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打光照明。自此开始,大批墓葬、房址、城墙等接踵而来,陆续揭开了焦家遗址神秘的面纱。在落日的余晖中,那种只有在考古团队作战中才有的动人情景和难忘记忆,每每想起,难免动容。”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师陆青玉回忆。

2019年,王芬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吴金鼎特色班等平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担任研究生导师十多年来,她培养研究生近50人,指导学生在业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并获国家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

“王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背景、才能和兴趣规划不同的发展道路,她的学生中,既有做聚落考古、家户考古的研究,也有做残留物分析、动物考古、地学考古等方向的研究,充分发挥了大家的特长。”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研究生何泽豪说。

为公众讲好考古故事

除了本职的教学工作外,王芬也积极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力于将考古成果与公众分享,为广大公众讲好考古故事。

2018年7月,山东大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这是高校考古教学成果第一次以遗址特展形式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精选230余件文物,运用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多维度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览历时两个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观展。

2023年,山东大学与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方五千年——焦家遗址与良渚遗址联展”,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成西就——两个十大考古发现与中华礼之源”等展览,让文物和考古走向大众,以文化滋养公众精神世界,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获评“最美教师”,王芬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做考古人,做考古教师,真觉得骄傲而自豪”。

编校:陈颖航 陈尚宇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