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四川·多彩非遗行】从“三苏”到青神 看眉山将“文化传承”贯穿始终
发布时间:2024-09-12 10:15 浏览量:26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9月12日讯(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邱可欣 李举涛 摄影报道)
三苏祠内,来往游客,人头攒动;报恩寺内,晨钟暮鼓,构造精巧;中国竹艺城中,非遗竹编,匠心独运。 从“三苏”到青神 ,一座城,如何把“文化传承”贯穿始终 ?9月1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南线聚焦四川眉山,感受千年东坡文脉,体验多彩青神竹编。
三苏祠
三苏祠里
文化传承薪火相传
“一门父子,千古文章,雄视百代,辉煌古今。”走进四川眉山市中心城区,这里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是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而在今天,三苏祠内的“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展厅,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父子家国情怀,通过全息投影、语音打卡互动装置等多媒体手段,让观众沉浸式观展,感受“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展厅
不仅是“三苏”家风家教展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眉山人加入到“三苏”文化的传承中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红领巾讲解员张馨月小朋友便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参加志愿讲解就是想要让更多的人都了解“三苏”文化,了解眉山。而通过她们的志愿讲解,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苏祠,了解 “三苏”文化。
除此之外,不少当地居民身体力行,弘扬传播“三苏”文化。作为“2023年度四川省最美家庭”成员,民进眉山市东坡区副主委周江峰就将“三苏”优秀的家风家训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先后组织和参演“传统文化艺术校园行”公益演出30余场,开展眉山民进“同心艺术大讲堂”、敬老爱老文艺演出等大型文化活动60余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我的家人也受到我的感染,和我一起做公益,传承‘三苏’文化。未来我也将一如既往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
报恩寺
报恩寺中
研学文旅共融共生
在眉山市东坡区高峰村,有着一座鲜为人知却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寺庙——眉山报恩寺。在这里,眉山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正用研学加文旅的方式,让这座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眉山报恩寺建于唐代,元泰定四年(1327年)重建,清乾隆年间整修,大殿古朴简洁,保留了宋元时期建筑风格。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构件做工精细,梁枋线条流畅,梁架上多施童柱、驼峰等,雕刻精美,斗拱极具特色,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功能明确,装饰简洁,是眉山宗教、工艺、人文、世俗生活等众多历史的真实记载和反映。2006年5月,眉山报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我们对报恩寺进行整体保护修缮,包括白蚁防治、防雷工程。2020年拍摄全景720°VR视频,推广线上旅游。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与报恩寺相邻的报本寺的保护修缮和进一步推广研学与乡村旅游。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报恩寺,了解其历史文化底蕴。”东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惠莘介绍道。
青神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
青神竹编
非遗技艺焕新颜
在眉山市青神县中国竹艺城内,非遗传承人们正专心致志地编制着竹编工艺品,他们用双手,将这项传统的非遗技术,绽放出新的光彩。看似普通的竹篾交叉、叠加、缠绕,“摇身一变”编制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理。有的编织成细腻的花篮,有的则编织成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还有的则是简约实用的茶具托盘。
青神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而国家非遗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云华已专注于竹编事业60余载,拥有国家专利30多件、版权保护40多件。在他的带领下,青神竹编正走出青神,走向更远的地方。
中国竹艺城内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竹编
“我们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我培训国内外竹编技能人才2万多人次,先后共带动1.5万人次从事竹编,走上致富之路。 ”陈云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带着青神竹编出访了五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而他带出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完青神竹编后,都在通过非遗技术为各地服务,青神竹编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从“三苏”文化守正创新到青神竹编走向世界,眉山通过延续东坡文化基因,释放文旅融合活力,不断擦亮东坡文化名片,持续提升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出更多眉山力量。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上一篇:《医经钩考》赵洪钧序
- 下一篇:以“大先生”之光照亮教育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