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跳水运动源自中国唐宋时期的水秋千,摩天轮源自风车秋千?
发布时间:2024-09-12 17:23 浏览量:25
中国秋千催生了跳水与摩天轮运动
王佩良 张若彤 柏莲花 宋鑫娜
2024年7月31日,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组合全红婵、陈芋汐上演水花消失术,获得冠军,饮誉全球。在跳水比赛中,水花的大小和运动员身体大小、入水时接触面积成正比。运动员将两手叠放的平掌式入水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花。全红婵“水花消失术”是中国跳水之光,已被国际泳联收录为经典案例。澳大利亚默多克新闻记者别有用心地截取全红婵全神贯注跳水时表情严肃的照片,称她“没有露出笑容”,妄图带节奏,侮辱中国运动员是没有人情味的“夺金机器”,借此抨击抹黑中国。究其实,中国跳水运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水秋千,摩天轮也源自中国的风车秋千。加强中国秋千文化的梳理,可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可有力地驳斥外人不怀好意的谰言。
一、华夏秋千的演进
在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狩猎时代,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先祖们为了谋生,时常上树采摘野果,翻山越岭猎取野兽。他们经常通过摇荡野生藤蔓从而跨越沟涧或树林,这是荡秋千的最早雏形。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写道:“古人在山野间行猎,揪藤条腾跃是常有的事,似是古代秋千远源之一。”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铜鼓,鼓腰上有两幅“磨秋千”纹饰。这证明早在春秋时期,云南濮人已流行磨秋游戏。今云南的彝族、哈尼族、壮族、拉祜族、普米族仍有在春节打秋千的习俗。秋者,禾谷熟也,岁月也。千者,多也,迁移也。打秋千是一种顺势巫术活动,旨在祈求庄稼丰收,人寿年丰,感受岁月更替。
春秋时期,秋千从北方传入中原。隋炀帝《古今艺术图》记载:“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能,每至寒食为之。后中国女子李芝兰,乃以彩绳悬树立架,谓之秋千。或曰本山戎之戏也。自齐桓公伐山戎,此游戏始传于中国。”山戎亦称北戎,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在春秋时期迁居中原北方,即今河北、辽宁一带,善于以秋千训练士兵的敏捷力,势力强大,曾迫使燕国迁都。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国之请,北伐山戎,将其彻底击败,吞并其领土。秋千之戏因此流传内地。
汉武帝时,秋千深受宫廷女性喜爱。唐代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中记述西汉宫中盛行荡秋千的场景:“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宮多秋千之乐。”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荡秋千寓意“千秋万寿”。后庭盛行秋千绳戏,迎合汉武帝“万寿”愿望。汉代辞赋家王延寿曾作《千秋赋》,以记其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秋千由宫廷向民间传播,在立春日形成荡秋千习俗。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袨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寒食、清明节禁烟火,人们吃冷食,易伤及脾胃。此时天气尚冷,荡秋千游艺可驱寒活血,养身护体,还能展示游艺者优美身姿。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富裕,秋千运动空前活跃。寒食、清明节盛行荡秋千。文人墨客吟咏秋千,留下许多佳句名篇。《全唐诗》有40多处“秋千”,韩偓《香奁体》收录诗作100首,也有10首写到寒食秋千。杜甫《清明二首》:“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刘禹锡:“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冯延巳:“柳外秋千出画墙。”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建《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 双手向空如鸟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描写唐玄宗寒食节在后宫荡秋千的盛况:“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妃嫔们荡秋千,衣袂飘飘于半空,如仙女乘风飞舞。唐玄宗兴奋不已,呼之曰“半仙”! 唐代,秋千从北方传到蜀地和江湘地区。五代后蜀,宫中出现水秋千。
宋代,秋千成为皇室清明祭祖的惯例。绍兴十三年,宋高宗采纳大臣建议,重建景灵宫,供奉祖宗衣冠。宫殿建成后,在殿内设“掌官内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睺罗。帘幕岁时一易,岁月酌献二百四十羊。”寒食秋千和元宵灯彩、七夕摩睺罗都是祭祖仪式的组成部分。
宋代描写荡秋千的诗词不胜枚举。《全宋词》有222首词涉及“秋千”。欧阳修《浣溪沙》:“绿阳楼外出秋千。”苏轼《春宵》:“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僧惠洪《秋千》:“画架双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板润沾杏花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这首诗描述秋千的华贵,也描写荡秋千人的娇美,巧妙拈联,自然清新,生动活泼,是难得的咏物写人佳作。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41字,将一个荡秋千的羞涩少女刻画得栩栩如生。王禹偁《清明》:“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田况《寒食开西园》:“春风寒食节,夜雨画晴天。日气薰花色,韶光偏锦川。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懒上秋千,闲拨沉烟,金缕衣宽睡髻偏。”南宋末年,大臣陆秀夫谪居广东澄海辟望港口,见乡人荡秋千,赞之曰:“此举可强力也! ”
元代,寒食禁火习俗为世人遗忘,但秋千之戏盛行不衰。文人们科举无望,寄情于诗酒娱乐。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保留了元代宫廷达官贵人荡秋千的史料,其“风俗”记载:“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然有无各称其家道也。”“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女红之事殆庶几焉。”荡秋千可以除祓消灾、散怀取乐,女子乐此不疲,竟顾不上针线活。白朴《天净沙·春》描写杨柳秋千的景象:“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寒食清明时节竖立的秋千架只供一时之用,大都在节后拆除。张宏范《寒食后拆秋千》写道:“家家钻火露新烟,花褪残红柳吐绵。底是游人肠断处,杏桃影里拆秋千。”
明代,寒食、清明节仍有荡秋千习俗。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在明代,则宫中以清明节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宫人相邀嬉戏,至立夏前一日为止。”宦官刘若愚《酌中志略·明宫史》保留宫廷秋千活动的史料:“三月初四,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戴杨枝于鬓。坤宁宫及各后宫,皆安秋千一架。”
清明节因荡秋千,而被称为“秋千节”,每个宫苑都竖立秋千架,盛况非凡。陈子龙《长安杂诗》:“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唐伯虎《秋千诗》:“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复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王磬《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瞿佑《清明即事》:“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李开先《观秋千作并序》记载山东章丘乡间的秋千游戏,“庄名大沟崖,清明日,高竖秋千数架,近村的妇女,欢聚其中。”清明节,一个小村庄竟竖立数架秋千供妇女游戏,亦可推测当时荡秋千活动的流行。
清代,人们所玩的秋千已有单秋千、双秋千、转轮秋千等花样。英廉《日下旧闻考》卷147记载:“清明寒食,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绘《仕女图册》即有《秋千闲戏》,画中共有6位优雅的仕女,一位立于秋千上的仕女身着外蓝内红罗裙,两位仕女在其身后推动秋千摇摆,另外3位仕妇女站在红色的游廊里等候。乾隆皇帝《题焦秉贞人物画册十二帧》,对“仕女荡秋千”赞曰:“小板涂朱贯䌽绳,婵娟天上踏云登。柳风拂处人吹过,环珮声摇最上层。”该诗细致地刻画了初春时节仕女们在户外荡秋千的优美身姿和舒畅心情。荡秋千既考验参与者的力量和勇气,还要考验其耐力与技巧,完成屈腿直腿、躬身直身、挺胸下蹲、拉伸臂膀等系列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清代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又云因禁烟节,恐人寒食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此戏,以动荡血脉耳。”陈宗藩《燕都丛考》记载,坤宁宫“所谓中宫也,宫后有秋千,清明节宫眷游戏于此。”今北京故宫翊坤宫前廊的梁底仍有一对秋千环,这是清代宫廷流行秋千运动的物证。
民间,秋千之戏流布甚广。每年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找两棵靠得近的树,将麻绳的两头栓在树上。或坐在绳上,由人推送,来回飘荡;或脚点地,自己借力荡起来;或立在绳上荡起来。女孩体轻,荡得高,且衣裳轻薄艳丽,更显得灵动飘逸。
二、宋代水秋千是跳水运动的前身
唐宋之际,又出现“水秋千”的新玩法。前蜀花蕊夫人在《宫词》中首次记录水秋千运动:“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这是一种架设在大船上的秋千,勇敢的男子将秋千荡过梁架,突然松手,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半空中表演翻筋斗等各种动作,再翻身跃入水中。此时,水秋千运动尚处于初创阶段,并未普及,在皇宫中也不常见。宫女们听说皇宫内湖玩水千秋,争先恐后地登楼上阁,撩开门窗上的珠帘,尽情观赏。水秋千表演者将爬杆、秋千、翻跟头、高空转体、翻腾、投水等技巧融于一体,场面宏大,动作惊险,姿态优美,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高台花式跳水,比1900年第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的现代跳水运动早一千多年。
宋代,休闲娱乐业发达,水秋千风靡全国,文献关于水秋千的记载颇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详细记载了都城汴梁清明节金明池临水殿“水秋千”表演的盛况:“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由此可知,两条彩船上立有秋千架,众多伶人在旁边鸣鼓吹笛。伴随着音乐声,表演者奋力荡起秋千,借着秋千摆动惯性,身体越荡越高,当摆到与秋千顶架横木齐平时,精准地把握起跳时机,突然从秋千上弹跳而出,在空中完成高难度的翻筋斗动作后跳入水中。表演者从空中翻滚入水的姿势各异,惊险优美,乐趣无穷。这种水秋千空中翻筋斗之绝技,是现代竞技跳水运动翻腾动作的萌芽,其视觉效果却更精彩。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末代皇帝,酷爱水秋千运动,注重培养水秋千表演人才,出版相关书籍刊物,普及水秋千运动知识。地方政府将水秋千表演纳入工作日程,全国涌现许多水秋千运动高手。宋徽宗规定每年三月二十日举办全国水秋千表演比赛,带家人和宠臣现场欣赏。参加水秋千表演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来的精英,宋徽宗为优胜者颁奖。宋徽宗执政的25年是水秋千运动发展的黄金时期。
北宋被金国打败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即位,史称宋高宗。他胸无大志,偏安一隅。在南宋都城临安曾有水秋千表演,但其规模和声势大不如前。北宋遗老遗少见此场景备感失落。南宋词人张炎在《阮郞归有怀北游》写道:“钿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花贴贴,柳悬悬,莺房几醉眠?醉中不信游啼鹃,江南二十年!”南宋政府不重视水秋千表演,民众参与度低,使水秋千运动失去发展的土壤。且水秋千表演技巧性强,危险系数大,参与者更少。
北方彪悍的蒙古部落崛起,灭掉南宋。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元帝国不重视中原汉文化。水秋千这种宫廷游艺没落,只在江南民间流传。据《溧水县志》记载:“水秋千最早盛于北宋,宋室南迁后,遂在江南民间流传。”《江苏省通志稿·礼俗志》《金陵岁时记》《嘉庆扬州府志》《志顺镇江志》等地方文献零散记载了江南水秋千开展情况。清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在江苏高邮、宝应等地为友人孙蕙的幕僚,见过当地端午节的龙舟盛会。他在《聊斋志异·晚霞》中记载:“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舟,绘龙鳞,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绝欲坠。”这说明,水秋千运动在清代民间还在流传。
关于水秋千的消亡,《扬州风味小记》《金陵岁时记》《镇江志》大都如此记载:“适逢周末,人头攒动,码头塌陷,众人落水,施救不及,遂至停办。”1937年6月13日,镇江还举办过水秋千活动,此后便销声匿迹。解放前连年战乱,人们身心疲惫,解放后忙碌于恢复经济,无暇顾及水秋千。南京溧水的洪蓝镇,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表演龙舟水秋千。当地百姓以口头、器物、动作为文化链,延续民间文化遗产,可谓水秋千的“活化石”。龙舟上扎有两根交叉如燕尾状的长木,高翘于水面,下垂一秋千。龙舟行进时,头扎小髫的杂技高手在秋千上表演,或单手倒立,或倒挂金钩,或空中翻腾,或纵身入水,艺高胆大,惊险刺激。商家用现金或实物作标书,扎在大红彩球上,用长杆挑出水面。两船争彩,鼓手擂鼓,划手齐心协力,舟如离弦之箭,争了这家争那家。两岸观众呐喊助威,欢笑连天。溧水画家邱德伦曾在《水乡小镇龙舟奇》描绘洪蓝的水秋千。
三、清代轮转秋千是摩天轮的前身
清代,秋千与筒车、纺车工艺结合,出现了轮转秋千的新花样,这本是中国人的发明,却被洋人巧取豪夺,名曰“西洋秋千”。清代宫廷祝寿场合即有轮转秋千。故宫博物院珍藏《万寿图》,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崇庆皇太后六旬寿诞从畅春园回宫,白石桥两岸设有轮转秋千。秋千架设在寿山石上,与开阔的湖面形成“寿山福海”意境,红色的秋千衬托出喜庆的氛围。十几名身着彩装的童子正准备攀上秋千表演。众多官员在近旁围观。招待外宾的宫廷筵宴场合也有轮转秋千。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三记载:每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举办筵宴,招待内廷王公大臣及各藩国陪臣,表演各种游艺活动,“有西洋秋千架,秋千旋转,下奏歌乐。”表演人员在歌舞声中表演轮转秋千,以营造欢乐氛围。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案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记事录”:“九月初九日,内大臣奉旨,热河搭盖大蒙古包,并安设转云游西洋秋千,钦此。”故宫珍藏的《万树园赐宴图轴》,描绘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宴请蒙古首领的场景,画中有轮转秋千,其外形犹如立放的云梯,云梯中间的横杆为滚轴,上下端各有“日”字形木框。表演者分别站在两端“日”字框的横杆上,通过变换姿势不断调整绕滚轴转动的力矩大小,保持平衡,使秋千犹如跷跷板一样上下摆动。乾隆四十四年(1779)八月,西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前来热河为乾隆帝68岁祝寿,乾隆帝谕旨于八月十四、十六日上演火戏,并配备西洋秋千表演。
在民间,轮转秋千又叫车秋、转秋、风车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在场地中立两根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副宽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滚轴上各有长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同秋千。游戏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加上空中三人下沉的力量,秋千如大风车飞快地旋转。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板上坐两人,4块板上坐8人,亦名“八人秋”。傈僳族女子喜欢玩风车秋千,她们在节日里身着盛装,4人一组,依次参赛。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如同纺车,越转越快,形成一个缤纷的彩球。彝族称风车秋千为观音秋千,彝语叫“冲嘎辣”,冲指秋千,嘎辣指观音秋千上的十字架。其玩法是,四个体重相当的人坐在垫子上,双手紧握绳子,同时运用自身的撑力向上摆动,以横梁为轴,如同水车转动,以转速快慢决定胜负。明嘉靖年间,张琏在广东饶平西片石吉村用荡秋千的方式训练海军,以使士兵适应海上风浪不致于晕船。石吉村至今仍有“摩天轮式”秋千棚,以两根三米高的大圆木作为支架,柱子顶端穿一根轴木,轴木中间穿两段等长的摆架,摆架两端是坐人的架子。这种秋千可多人参与,围绕轴木360度旋转。桃山乡的秋千棚类似风车,有4个座位,可两人玩,也可四人玩。
还有一种转秋千是单杆的,需要有底盘或固定架子,中间竖起的高杆上有齿轮状把手,杆的顶端横一杠,杠两头各拴一秋千。荡秋千者坐好后,由身强体壮者转动高杆把手,使其带动秋千运转。转速越快,秋千荡得越高,几乎接近横杠,民间称其为“转秋千”。山东《潍县志稿》载:“转秋千,高与城齐,十余岁的女子坐其上,可容二十余人。其下有十余壮夫推之如推磨然,则秋千飞转。”《寿光县志》记载一种转轮秋千的玩法:“寒食、清明二日……人家植双木于院落,高数丈,缚车轮于木杪,而垂屈板子周遭,有多至三十索者,横巨木于下,以人力推转。妇女靓妆盘旋,空中飞红扬紫,翩若舞蝶。”荡这种秋千,要求参与者有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
在清朝中后期,中国的筒车工艺与风车秋千进一步融合,催生了摩天轮新花样,并传到欧美地区。世界上第一座传统摩天轮是由美国人乔治·法利士(George Ferris)在1893年为芝加哥的哥伦布纪念博览会设计的。这座摩天轮重2200吨,高80米,有36个座舱,每个舱可容纳40人,一次可乘坐2160人,世人称之为“Ferris Wheel(法利士巨轮)”。这座摩天轮在投入使用13年后被拆除。1995年又在芝加哥海军码头仿造一座小型摩天轮,以作纪念。1897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举办金禧庆典,在维也纳建造一座摩天轮,虽经二战炮火,仍保存至今,成为著名景点。1999 年12月31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伦敦眼”开放,这座摩天轮高135米,重1700吨,32个舱位,可以看到25公里外的伦敦景致。“伦敦眼”开放的前10年间举办433 场婚礼,婚礼舱可容纳20位来宾。婚礼套餐包含两圈旅程,第一圈举行仪式,第二圈喝酒庆祝。“伦敦眼”运营非常成功,荣获许多文旅和建筑大奖,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摩天轮建设热潮。
2006年,中国江西“南昌之星”摩天轮开业,高160米,其造价仅为“伦敦眼”的1/6。2008年,新加坡摩天轮落成,高165米。201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疯狂转轮”开业,高167.6米。2021年,世界最高的迪拜摩天轮开业,直径250米,使用钢材11200吨,比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钢材用量还多33%。我国的摩天轮如雨后春笋,广州塔摩天轮全球最高,北京朝天轮全球第二高,天津眼是世界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苏州建有世界最大的水上摩天轮,常州建有世界最大的无幅式摩天轮。
四、朝鲜秋千源自华夏
秋千运动也传播至华夏文化圈,朝鲜半岛的秋千文化最为明显。公元668年,唐朝与新罗联合灭掉高句丽,建立藩属关系,两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联系密切,官员往来频繁,新罗每年向唐朝纳贡。李永勋《朝鲜姓氏漫谈》记载,隋唐时期,49个中国汉族姓氏进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姓氏始祖。翰林学士方智奉唐高宗之命赴新罗,成为儒学大家,被赐予邑地,其后代繁衍生息,尊其为方氏始祖。中国秋千亦随之流传到朝鲜半岛。
13世纪,《高丽史·列传·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井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其时,朝鲜是宋朝藩属国,王宫贵族亦盛行荡秋千活动,“秋千”也是用汉字命名。朝鲜文学名著《春香传》记载了春香荡秋千的场景,她“两手抓住彩绳腾空跃,一滚后耸,二滚前耸,如蓝天飞虹,似云里花朵,脚踢高枝图画,宛若无风桃花纷纷落。”在李氏朝鲜时期,秋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颇受欢迎的竞技项目。李逵《端午见秋千女戏》:“莫言仙女下从天,来往如梭定不然。应是黄莺择佳树,飞来飞去自翩翩。”李朝著名诗人成献写道:“争揽彩索如飞龙,金铃语半空”,表明朝鲜已将触铃作为评判秋千比赛高度的方法。
清乾隆年间,朝鲜使臣多次访华,参加各种庆典朝贺活动,目睹轮转秋千表演场景,并将其引入朝鲜。朝鲜使臣朴思浩在《燕蓟纪程》“圆明园记”回顾他于清道光九年(1829)正月十五日在圆明园观看轮转秋千表演的场景:“彩服童子八人,头编黑丝,髡髡垂髻。各立杠头,一上则一下,一下则一上,丝翩浮空,是谓西洋秋千,名曰忽悠悠。”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珍藏18世纪的《太平城市图》,中有朝鲜首都汉阳街头轮转秋千表演的场景。图画中,梯子顶端的“跷跷板”两侧,各有两个“日”字框;每框中坐一名身着彩服的童子,童子双手把住横杆,表演各种杂技动作。
五、新时期秋千运动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体育项目受到国家重视。1986 年 2 月,国家体委下发《秋千竞赛规则》。1986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有单人高度、单人触铃、双人高度三个小项。从此,秋千成为走向竞技体育项目。秋千也成为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项目。2006年,吉林省申报的朝鲜族秋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脚下的司家村,每年举办秋千古会,表演架子秋、地轮子秋、牌楼秋、线轮秋、八卦秋、天平秋、竹杆秋、熊跌膘、老哥秋、石磨秋等传统秋千项目,2019年又新增八仙秋、渡河秋、翻板秋、火箭秋、姊妹秋、土杆秋等6种新花样。
秋千在中华大地流传数千年,不仅是娱乐性体育项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秋千文化内涵丰富,秋千是自由的象征,蕴含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秋千是天人交往的中介,也是长寿的象征,寄寓古人祈求五谷丰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秋千运动被誉为高空芭蕾,是勇者的竞技。中国古代秋千追求高与巧,既快又高,且身姿优美,动作敏捷。在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对秋千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英汉同文解读,“摇摆”的英语单词SWING可解读为“摅斡移蹑过”五个汉字。摅,shū,腾跃。张衡《思玄赋》:“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摅而超骧。”斡,wò,旋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弃周鼎。”移,yí,移动。蹑,niè,登。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过,guò,经过。《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门者。”这也从侧面揭示了西方空中摇摆运动与中国秋千运动的源流传承关系。
作者简介:王佩良,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造人,世界智慧科学院成员。张若彤,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柏莲花,宋鑫娜,硕士生。
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青年学者枕戈、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等发起创办,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中,大同思想网主要关注儒释道为主的传统文化复兴及与西方文化比较和融合的大文化观,比如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的议题等;关注重新书写世界历史和反思西方中心论背景下西方历史话语霸权的大历史观,比如世界文明源头和西史辨伪等议题。同时关注国内国外的时政局势,特设置“时政观察”栏目,体现国学人士不尚空谈重经世致用的特征;关注近世和当代的历史人物,因“道以人传”,人物列传是史家之传统,特设置“人物春秋”栏目;另有文艺诗歌类的好文,亦欢迎各方人士赐稿。
- 上一篇:今夜东港喷泉旁 服博会“盛装”启幕
- 下一篇:万千气象看四川丨古蜀道上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