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事物打成一片
发布时间:2025-06-28 18:47 浏览量:76
和好玩的事物
打成一片
《冀图悦读》栏目今日推荐
在华北平原的炊烟里,
藏着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在老物件的纹路中,
流淌着文化传承的密码。
本期节目,
河北作家祁筱慈为您推荐
《和好玩的事物打成一片》。
LISTENING
味觉里的乡愁
我的写作,是从村子里的一口豆豉儿开始的。小时候肠胃里养出的饮食习惯,到现在都改不了——就像书里写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咸香的豆豉儿拌上葱白,舌尖一抿,全是乡愁的味道。长大以后,总爱往大集上钻,看老百姓扛着锄头、挎着竹篮,在人声鼎沸里讨价还价。
我常想,大集多像个装满人间烟火的筐啊,有次写《赶大集的人》,特意录了段现场音:“老百姓过的是日子,走在大集上,才觉得自己是真真切切活着。” 书里还有个有趣的老光棍儿,每天必到早点摊吃烧饼夹菜,村民们听他唠嗑比看戏还热闹。他外号“半仙”,能带着哥们儿爬洞房墙头听墙根儿,还不让鸡狗叫唤,末了还能用市井笑话逗得大伙儿直乐。村里人爱听老光棍儿讲故事,每次老光棍儿吃好早点,总有人抢着给他结账,这可不就是咱北方人最实在的人情味儿?
用孩子的眼睛看草木春秋
在“万物有灵”这部分,我试着把自己变回小时候的模样。你看那韭菜,春芽是嫩嫩的散文,秋末开了韭花,竟像极了杨凝式《韭花帖》里的墨香。还有高大伯的老秤杆子,他卖了三十年咸菜,总说“商字底下是个口,心上没秤就兜不住良心”——你看,老物件里藏着的,全是老祖宗的智慧。 最难忘那次在山里寻到的百年戏服,绣花水纹摸上去还带着光阴的温度。我盯着它发呆,忽然想起戏台上水袖高抛的角儿,想起那些动人心魄的锣鼓点。戏终是要散的,但这一针一线绣出的繁华,不就是旧时光留给我们的念想吗?我把这事儿写进《山里寻》,想着让更多人看见民间好物里藏着的清雅。
戏韵长流
爷爷拉京胡的手,曾也是裁剪布料的好手;二伯在土戏台唱《坐宫》时,台下比台上还热闹:有人开着“三蹦子”带全家来,有人为抢座位打得一身土,站起来拍拍灰又接着看。我在台上看得清楚,这哪儿是看戏啊,分明是整个村子的日子都融在锣鼓点里了。 后来拜访京剧琴师李祖铭先生,他说“戏比天大”,我突然懂了他胡琴弓子上的松香,原是粘合古今的时光胶。听他拉《夜深沉》时,我好像看见缥缈山河、流泉碧涧,还有那剑影里与鼓点应和的旋律——他拉的何止是琴啊,是一代人对戏的痴、对根的念。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写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我想说,当手机屏幕吞掉了纸页的沙沙声,当高楼遮住了炊烟的形状,我们更该记得:真正的好玩,不在虚拟世界的喧嚣里,而在一碗豆豉儿的咸香里,在大集的吆喝声里,在与万物相拥的每个当下里。 这本书就像我从记忆田野里拾来的星光,愿它能成为你掌心的一盏暖灯,让我们在匆匆岁月里,都能与好玩的事物打成一片,对朴素的生活永葆热爱。让我们跟着《冀图悦读》栏目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