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为何项羽败于刘邦?毛主席:项羽犯了三个错误

发布时间:2025-06-25 13:46  浏览量:16

秦末那个时刻,天下几个人站了出来,敢对庞大的帝国挥拳,他们究竟是只敢闹一场的炮灰,还是历史路口挥手指路的人?史料摆着,逼真得让人有点拿不准,这种局面是注定的,还是偶然?没有人真能解释清楚。谁先动,谁先死,谁能笑到最后,好像说得头头是道,其实真有人看得通透吗!

陈胜、吴广,平常日子估计多是低头干活,谁知道忽然有一天敢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得激烈,做也激烈,血流成河,天下一下子热闹了——但转眼之间,先死的,还是他们。第一个撞南墙的人从来都挺惨,历史把他们表面当做榜样,实则没留太多好处。说白了,这二位搅动池水,辛苦给他人探路,自己却成了铺路石。有人说这就是后话了,他们的话留了下来,比他们的灰骨更硬。你说,这句话只是昙花一现的口号吗?不,不只是。后边的项羽、刘邦,看着这局,心里怎么想,外人真能明白?

火种埋在泥土底下,一旦吹起来,压都压不住。老百姓其实都盼着有机会变成王侯,谁爱做饥民?但凡有口饭吃,有块地种,谁愿意去拼命?可这念头要真变成行动,也没那么简单,不是谁喊一嗓子就能翻天。手上得有点东西,有人脉,有脑子,有狠劲,否则熬不过头一关。陈胜、吴广最后倒下了,其他想学他们的,大半吓回去了。

混到最后,真的就剩两个人。项羽、刘邦,为什么他们能站出来?肯定是有原因的。项羽天生带着股冲劲,兵强马壮,说句难听的,刘邦起初其实怂,每次见到项羽都打着小算盘。可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局谁都明白。

到底让谁退出?项羽绝不会服输,刘邦更不服气。那只好用拳头和脑子说了算。真到开打的时候,项羽的兵力谁都害怕,刘邦也怕,毛主席都说过这事。可最后老流氓怎么赢了项羽?不是单靠打仗。

毛主席在1964年一场谈话里说过,项羽死在三个错误。真讲起这三个错,个个都是命门。鸿门宴——这是最出名的。史书上说这场宴子其实挺吓人,喝酒背后,刀子就在手上。刘邦进了秦地,抢了先机,项羽是后来者。曹无伤嘴上没把门,给项羽递信,刘邦其实早露过马脚,自认为关中王就当上了。但后来听了张良、樊哙的话,才知道糟了,赶紧做了两件事,算是“自救”。而曹无伤这号人,看得浅,左右逢源,结果什么好处也没捞到,反而成了忘恩负义的典型。

范增是识大体的,明白刘邦多年后肯定是劲敌。项羽初时听他的话,临到头却变卦。项伯到刘邦营里通风报信,本意是救自己救命恩人的,可没想到倒成了关键剧情。项羽这种人,刀砍人头快,心却软。谁救了兄弟,谁说句好话,好像都能让他改变主意。一场鸿门宴,杀机翻涌,到头来项羽犹豫不敢下手。范增示意,项庄舞剑,这种事古今都不罕见,但出了个项伯横挡着,一切都泡汤了。刘邦三十六计溜之大吉,这就是命啊?

说项羽军令如儿戏,不算太过。谁能想到堂堂霸王,竟然因为叔父、朋友几句话就心软?范增都气疯了。原本千载难逢的机会,被项羽活生生地放弃,还着急啥?历史不讲情面,也不等你后悔。

第二个错误——鸿沟协定。表面上,战局僵住了,协议签了,项羽觉得天下太平了,甚至把刘邦家小一块送了回去。其实,此时此刻,真以为能讲和吗?真傻还是装傻?谁都明白,天下才动乱,签纸绝不保险。项羽这回又信错了,彻底放松警惕。陈平使出反间计,实际上这招没啥技术含量,愚蠢得可笑,说范增和刘邦串通。说老实话,平心而论,项羽若再心细一点,这种窟窿都补得上。可项羽疑心重,范增被排挤,深感灰心,“竖子不足与谋”一言绝交,走了也算给项羽盖棺了。

团队失去范增,比丧失一半战斗力还严重。项羽这个人,猛则猛矣,指挥调度多靠一腔豪气,少了谋略等于闭着眼杀人。彭越闹事,项羽亲自去剿,结果后方留了个曹咎把守,结果对汉军诱敌之计上当,直接死掉。后院着火,粮草不济,项羽这下顾头不顾尾,越打越乱。刘邦这边未必少麻烦,偏偏有一帮聪明男人女人使劲在谋划、拉拢、离间,总比纯打实干的项羽多一条命。

说到底,鸿沟协议不过是幌子。项羽太较真,满脑子还是讲诚信,汉军一旦握到把柄,背信弃义,追杀而上。真说刘邦在哪赢了?兵马不是多出来的,脑筋却转得快。正面打多半输,阴谋手腕多显神通。可是这事也难讲清,谁又能保证刘邦没想着反水呢?有时候纯粹运气,真别只怨项羽不会算。

到了第三个大错,定都彭城,简直像是脑袋糊涂。进驻咸阳,坐拥秦朝帝都,要啥有啥,结果项羽嫌弃旧皇宫,满腔仇恨,把所有能烧的几乎都烧了。这种做派,像极了打碎杯子的孩子,扔掉玩具后悔莫及。分封诸侯,说好听算讲义气,其实就是把天下主动丢开一种方式。自己做了楚霸王,定都彭城,显然气派差得远。刘邦后来选长安,就是想回头捡咸阳。如果咸阳没被烧,刘邦第一时间肯定囫囵吞枣咬下来。你说项羽不懂政治?他大概懂一点儿,又不全懂。

项羽靠的全是兵马和莽撞,遇上了刘邦这种玩心计的,对局势估计有限。何况他信错了人,范增被气走后,身边真没几个有用的心腹。以为四处分封能换来安定,其实反倒给刘邦开方便之门。这也是偶然,未必历史里每个人都会这么选。只是项羽极端,这个性使他最终成为悲剧。

说到底,这局面不是说谁“对”,谁“错”。项羽真的一无是处?偏不!毛主席也讲,项羽有英雄气节,该拼的就拼到最后。只不过头铁怕什么?刘邦就没头铁吗?他一样怂,一样机灵,也一样偶尔犯错,只是运气接连不断,脑子时灵时不灵,碰上了帮好帮手。

公认的胜王败寇,真能解释这段历史?未必。更反常的是,历史从不喜欢重复,偏偏人们总想找规律。项羽其实不是输给刘邦,而是输给自己。政谋差点,情感多一点。可谁又敢说,纯靠心计的刘邦,能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拥护?未必如此。好坏本来就没那么分明。

其实,这世道其实也没留下什么楷模,多是笑话与无奈。项羽不够圆滑,却够豪气。刘邦小心无大勇,却懂得收买人心。要说谁高明,似乎怎么说都有点道理,站在哪个角度看看,每个人都有被命运愚弄的一面。

这段历史留下的,不只是胜者和败者的标签,更让人越来越觉得,无论是霸道还是王道,能走多远也从没个绝对标准。每个人都是为了求生,偶尔犯傻,偶尔聪明。有人硬上,有人混着。莫名其妙间,天下就变了名姓。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局面?谁知道下一个陈胜、下一位霸王,又会不会一头扎进同样的陷阱?

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历尽千辛万苦的,谁也说不准,下一个浪头卷起的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