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胜在战场败在朝堂
发布时间:2025-06-27 22:51 浏览量:18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暗度陈仓,拔旗易帜,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钟室之祸,推陈出新…… 所有这些成语,都指向一个名字——韩信。 韩信的将才与军功,世人皆知。但他在文化上的贡献, 丝毫不逊于军事。如果没有这些成语,以及掩藏在成语背后 的悲欢离合与慷慨激昂,中国文化又怎能不因此而失色? 从来没见过一位将帅身上能集中如此之多的成语。而且, 这里不只列出了由他担任主角、直接制造的成语。如果算上 韩信在其中扮演配角的成语,那么还有很多:独当一面,妇 人之仁,解衣推食,传檄而定,略不世出,功高震主,秋毫 无犯,言听计从…… 韩信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成语制造者。当然,这一切都离 不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不过作家再有天才,终归需要写作 资源的激发。韩信的事迹碰上司马迁的才思,可谓绝妙,由 此成就文化佳话。所以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主将茅坤曾经将韩信与司马迁并举:“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 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 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 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 兵仙也,然哉!” 探究名将之死的文章,开始于成语,似乎有点跑题,那 我们就转变方向。 韩信之死,起源于谋反。他的谋反,有主观故意,也有 精心策划;尽管没有客观行为,但按照当时的法律,灭门处 死的结局并不过分,可谓罪有应得。然而千百年来,每当人 们念起这个名字,总会感慨万千:其名字事迹的背景与底色, 涂满世人的同情。 反贼怎会有如此强大的人格魅力?第一,他有超凡脱俗 之才,经天纬地之功;第二,他的谋反情有可原,是不得已 而为之。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功高震主、才高众忌,他完全 不必、不能也不会出此下策。 如果不信,请往下看。
胯下之辱
秦汉之交的历史舞台上有两个韩信,都比较有名。你读《史记》,如果按图索骥,从第九十三卷《韩信卢绾列传》里寻找本文主角的事迹,那可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应该找的,是第九十二卷——《淮阴侯列传》。 本文的主角韩信是淮阴人。那时的淮阴,治所在今天江 苏淮安市淮阴区的码头镇。韩信出身贫穷,家无余财,偏偏 他又是个小混混(“贫无行”),估计就是大错不犯、小错 不断,三天两头进局子,却去不了法院的例子。因此他没法 充当小吏,在衙门栖身。从政不行,从商如何?他也没有这 方面的本事。没办法,那就只好受穷,到处混饭吃,结果弄 得人人都不待见。 秦朝的官制,县以下设乡,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负责, 号称“三老”。三老主管教化,包括调解邻里纠纷。人口 五千以上,郡指派有秩一名;不足五千,则由县里指派啬夫 一名,管理税收、决断、诉讼。乡以下每十里置一亭,共十亭, 各设亭长一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职务都不是官职,而是 吏职,是不入流的“官”。其中三老连吏职都不算,国家不 提供俸禄,相当于荣衔。当然,三老在乡里影响甚大。亭长 则相当于今天的村干部,既是吏职,也是徭役。 韩信的故事,就开始于这样一个村干部——下乡南昌亭 长。他可怜韩信,就招韩信为门客。这个门客可比不了孟尝君、 信陵君、平原君的门客。一个服徭役的村干部,既不能卖土地, 又不能开矿山,“灰色收入”有限,当然也就没有那等财力, 让他们食有鱼、出有车,于是也就仅仅给韩信提供了一日 三餐。 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就怕匣匣没底。亭长收入有限,他老婆的手自然就要紧点。几个月 之后,她对韩信吃白食的行为容忍到了极限,于是每天早早 地开饭,等韩信到饭点过来,人家已经收拾好碗盘,打理好 厨房卫生。韩信也是聪明人,随即拂袖离去。 那种感觉,我倒是略知一二。初中毕业时,我们一帮相 好的同学,四处结伙拜访,登门做客,像过蝗虫一般。有一回, 我们在一个同学家待得实在太久,每顿饭桌上的菜渐次减少, 直到只有一盘剩菜。见我们还不滚蛋,其母大怒,骂他儿子 懒惰,每日只知闲玩,不帮忙干活。此言一出,我们立即作 鸟兽散。 怒气可以暂时为颜面遮羞,却无法阻挡饥饿。怎么办呢? 淮阴淮阴,淮河之阴。城北的淮河,少不了要滋养百姓。所 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韩信拾起钓竿,钓鱼充饥。那 个时代,百姓身负沉重的税赋,想来日子都不好过,大鱼小 鱼纷纷被投进无数空荡荡的腹腔,韩信因此收获甚少。正值 青壮年的韩信饭量大如牛,那点可怜的鱼虾,连牙缝都塞 不满。 韩信在河里钓鱼,也有很多女人在河边洗衣服。其中有 个女人,所谓“漂母”,心生恻隐,每天带饭给他吃,一连 几十天。韩信非常感动。因为每天来洗衣服的女人,都是大 户人家的用人老妈子之类,白养一张嘴,并不容易,于是他 许诺道:“将来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没想到这番感恩之语, 并没有引起漂母的好感。她大怒道:“你一个大男人,养活不了自己,我看着可怜才帮助你,难道还图报吗?” 这番相当于当头棒喝的话,对韩信却是个激励。 这个高大的男人腹内空荡,但外形雄壮,长剑总在身边, 有点虎落平川的意思。这一点能博得亭长和漂母的怜悯,却 让另外一些人生厌。市场中有个无赖,就看韩信很不顺眼。 他对同伴议论道:“这人白长那么高,虽然带着剑,却是个 懦弱的软蛋。”于是上前挡住韩信的道路,说:“你要有种 就刺死我,否则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英雄落魄,秦琼卖马,杨志卖刀。秦琼卖马遇上单雄信 慷慨解囊,杨志卖刀却碰到无赖牛二胡搅蛮缠。此时站在韩 信跟前的,就是牛二那样的家伙。然而韩信究竟不是杨志。 他没有愤然拔剑,他的命运因此与杨志截然不同。他看看那 个小无赖,再看看围观的闲人,慢慢伏下身躯,从无赖的胯 间爬过去,受到无数的哄笑。 京剧《沙家浜》里,胡传魁这个人物不靠谱,但唱词靠 谱——因为有汪曾祺那样一流的文人执笔——比如这句:“乱 世英雄起四方。”这话简直就是真理。放到秦末,尤其贴切。 陈胜、吴广起兵大泽乡后,各地势力纷纷响应。项梁、项羽 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杀掉郡守,渡淮北上,韩信也加入了 这股洪流。然而韩信根本没能入项梁的眼。转投项羽后,韩 信的处境也差不多:被任命为郎中,每天给项羽鞍前马后执 戟。这是个无足轻重的官职,相当于仪仗或侍卫。虽然紧靠 领导,却像个跑龙套的。他多次建言献策,项羽都不理不睬。这于韩信而言,其实也是胯下之辱。此处不留爷,自有 留爷处。刘邦被贬到汉中时,韩信再度另寻良木,前去投奔, 结果被任命为连敖,职责是接待和外联。依旧不得重用。不 受重用就不受重用吧,慢慢等待时机。然而英雄出世,注定 要遭受挫折。韩信在刘邦那里险些丢了性命:有一回别人犯 法,牵连到他。按照当时的陋规,他也是死罪。一同犯事的 十三个倒霉鬼相继受死,雪亮的屠刀马上要划过韩信的脖子。 最后时刻,他抬头环顾四周,正好看到夏侯婴经过,于是奋 力大喊:“汉王不是想争夺天下吗,怎么还要杀掉壮士?!” 夏侯婴是谁?刘邦当亭长时,他在沛县当县吏,是刘邦 正经的上级。后来刘邦起事,他前往追随,被封为太仆,负 责管理御马和马政,平常要给刘邦驾车。春秋时期,给君王 驾车的,都是正经的贵族,地位相当显赫,太仆受提拔重用 而独当一面,是常例而非新闻。 夏侯婴在刘邦跟前很是得宠。怎么说呢,至少是资历最 老的战友吧。他听到韩信说的话,感觉很是惊奇,于是就停 下来跟韩信聊了两句。 这一聊不要紧,韩信的命运彻底转变。 成功者都是做好准备,随时引弓待发的人。韩信的见识 和口才,很快就将夏侯婴征服。他挽救韩信于屠刀之下,郑 重推荐给刘邦。可是刘邦呢,依然没当回事。不过老战友的 面子到底得买,他随意提拔了韩信一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负责管理粮仓。军粮当然重要,管理粮仓的工作,不能说无足轻重,但终究还是差点意思,远非韩信的志向所在。 怎么办呢? 是金子也未必在哪里都能发光,因为很多时候,光芒会 被灰尘蒙住。真正能成为英雄者,是那些竭力从灰尘的间隙 中放出光芒的人,比如韩信。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依然在努 力发挥聪明才智,以便引起刘邦的注意。 韩信的这个聪明才智,就是“推陈出新”。 刘邦当时的总部在汉中,封地还包括巴蜀。三国时,汉 中被刘备占领,所以被称为蜀地。这里气温较高,军粮容易 变质。韩信向刘邦建议,仓库再开一道后门:前门进新粮, 后门出陈粮,加快周转,降低霉变损耗。 这无疑是科学管理的一个创举。尽管可能与今人“宁吃 好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的健康理念相违背,但在当时, 或者扩大到战时,其价值无法估量。因为边际效应只是经济 学原理,基础在于可以替代,米不行有面,中国没有外国有; 而战时缺粮,只能通过政治军事的手段予以解决,再伟大的 经济学原理也不适用。 远的不说,就说几十年前的长平之战吧。赵军缺粮,举 国惊慌。赵王因此心神不定,急战导致惨败。那个时候,军 粮是无价之宝,赵国出再高的价钱,齐国也不会卖。说明不 存在边际效应,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 然而,这还是没能引起刘邦的注意。
登坛拜将
韩信升任治粟都尉,级别提高了若干,俸禄增加了若干,但他的激情无法同步增长。好在刘邦的相国萧何,非常推崇他。他与韩信多次沟通交流后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奇才,刘邦若想争天下,非此人不可,于是不停地向刘邦推荐韩信。萧何也是刘邦在沛县起兵时的老战友,深得刘邦信任,但是这回,刘邦对他的意见并不重视。韩信期待的重用,总是且待明日。大约刘邦也受过能将稻草说成金条的股评家之害。汉军将士多是关东人,在汉中生活很不习惯,逃亡成风。忽然有一天,韩信也扛起了包袱卷儿。他身背宝剑,跨上战马,不辞而别。萧何身为相国,即便不是韩信的顶头上司,也是上上级。他听说之后,顾不上报告刘邦,立即夺马追赶。此时天色已晚,萧何骑着快马,匆匆跑出城门时,也来不及跟守城的军士交代。由于当时的地形和道路的限制,大家的逃跑路线只能向北,以便穿越秦岭进入关中,韩信也是如此。他神情落寞地跑啊跑啊,跑到今天的陕西留坝县时,却被一条溪水挡住去路,只得暂时停下。这就为萧何争取了时间。韩信停步处,在今天留坝县的马道镇。如今那里立着一块石碑,刻有“萧何追韩信处”六个大字,是汉中市的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留坝县治下,还有一个留侯镇,都带着浓厚 的历史气息。挡住韩信的那条溪水,今天叫西沟,当时名寒溪。也是奇怪,平常寒溪水浅,人马能涉水而过,那天水位突然 上涨,渡不过去。因此留下了这样一句俗话: 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汉朝四百年? 留坝县在汉中北边八十公里以外。如今寒溪夜涨已经被 开发成旅游资源。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从汉中过来至少需 要一天。萧何追上韩信后,苦劝他留下。这件事的经过,曾 被周信芳先生搬上舞台,创演了麒派戏《追韩信》。其中的 唱词,约略可见当时的情形: 将军千不念,万不念,请念你我一见如故…… 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凭着韬和略 将我点醒,我也曾连三本保荐于汉君。他说你出身 微贱不肯重用,那时节,怒恼将军,跨下战马,身 背宝剑,出了东门。我萧何闻此言雷轰头顶,顾不 得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遥远、忍饥挨饿, 来寻将军。望将军你还念我萧何的情分,望将军, 且息怒、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 唱词不算出众,但唱腔韵味十足。不过,打动韩信的并 非这些,而是萧何月下追赶挽留的情分。韩信于是掉转马头,跟随萧何,再回汉中。据说他身上还带着张良的角书与宝剑, 有正式的推荐信,只是他心高气傲,似乎觉得拿出这些东西, 有走后门之嫌,英雄不齿,因此就一直藏着掖着,根本没提起。 萧何听说这事,信心越发高涨,拉着韩信回到汉中。 萧何离开汉中时未跟人有所交代,其他人都误认为萧何 逃亡。刘邦听说后,如同失去左膀右臂,又痛又怒。等见到 萧何归来,刘邦心里虽然惊喜,但脸上依然带着怒气,劈头 盖脸地质问他为什么逃跑。意思是:别人逃跑,我无所谓。 可你是沛县起兵的老人,怎么能忍心抛下我?萧何说:“我 没有逃跑,我是去追韩信。”刘邦当然不肯相信,说:“军 官先后跑了好几十人,你都不去追,偏偏要去追韩信,可能 吗?你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都很容易得到,韩信这 样的人才普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 当然用不上他;如果打算争天下,那就非韩信不可。您掂量 着办吧。”刘邦说:“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想回东边去,老 闷在这个鬼地方算怎么回事!”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 回老家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 那他终究还是会跑掉。” 刘邦略一思忖,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提拔他做 个将军!”萧何看着刘邦,摇摇头。刘邦咬咬牙,说:“那 就让他当大将!”萧何这才微笑点头。 刘邦马上就准备召见韩信,但萧何不同意。他需要强烈 的仪式感,激发韩信的干劲,唤醒刘邦与全军将士的庄严郑重,于是说道:“您向来傲慢无礼,今天任命大将,也像呼 唤小孩子一样,难怪韩信要走。大王如果诚心重用他,就该 择个良辰吉日,自己事先沐浴斋戒,筑好高坛,按照任命大 将的正规礼仪办理!” 刘邦这家伙,从小不努力学习,更不热爱劳动,确实傲 慢无礼。对待儒生尤其如此,动不动就抓人家的帽子(所谓“儒 冠”)当尿壶用。幸亏萧何是首批追随他参加革命的老同志, 幸亏当时还是创业阶段,所以萧何敢于如此直言;刘邦呢, 反正三十六拜都拜过,也就不在乎这最后一哆嗦,因此全盘 接受萧何的建议。 曹参、樊哙、灌婴、周勃等一干战将听说之后,心里暗 暗高兴。他们都以为,幸运之星将会降落到自己头上。然而 到了那一天,被刘邦恭恭敬敬地请上坛台的,却是此前名不 见经传且寸功未立的韩信。 全军将士都是同样的感觉——震惊。 登台拜将、授予大将军的印信和佩剑后,刘邦随即向韩 信询问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没有立即回答,反问道:“同 您东向而争天下的只有项羽。请大王自己估量估量,论勇猛 仁慈和强悍,您跟项羽谁更强?”这话很不给领导面子,简 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刘邦沉默良久,只得承认自愧不如。 韩信赶紧上前再拜,帮他挽回颜面:“我完全赞同大王的 看法。我曾经侍奉过项羽,很熟悉他的为人。他一声怒喝千 军胆寒,却不能放手任用贤良,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他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士兵生病,他会同情落泪,把饮食 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他把官印揣在手里, 直到磨光棱角还不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他虽然独霸 天下,迫使诸侯称臣,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并且违背义 帝的约定,滥封亲信,诸侯不平。他将义帝驱逐到江南,诸 侯们也纷纷效法,回去驱逐原来的君王而自立。楚军所过之 处,生灵涂炭,天怒人怨,百姓只是屈服于他的淫威。大王 若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勇武之人,何愁项羽不破!重重封 赏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 何愁敌军不灭!况且分占秦国的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 司马欣本来都是秦国将领,指挥秦军多年,战死和逃亡的人 不计其数,还欺骗部下投降项羽,等到了新安,二十多万士 兵被活埋,他们三人却封了王,秦人对他们恨之入骨。您入 武关时,秋毫无犯,废除苛令,约法三章,百姓都想拥戴您 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您也理应在关中称王, 这一点世人皆知。可如今项羽把您贬到了汉中。如果您起兵, 关中人心所向,必然传檄而定!” 这番话高屋建瓴,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以及刘项二人 的优劣,切中要害。刘邦只觉相见恨晚,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 立即按照他的计划,部署军队,准备进攻。 然而韩信话里表达的一个核心观念,类似今天的股权激 励,却为他自己的悲剧性命运,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