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证悟——附解析
发布时间:2025-06-10 09:19 浏览量:14
我发现我并不怎么热爱人类,我仅仅只爱自己的孩子,还爱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人,这种有益不是单方面利益,甚至他的长相、谈吐、行为等等都可能成为我喜欢或讨厌的对象,也许今天我还喜欢他,然后明天我就发现他有一个缺点是我不能容忍的,至于对整个人类的热爱,个人觉得是一种道德范畴或精神需要,那是另一个我的事,我不需要在个人情感上因为对不起谁而心怀内疚,当然我也内疚过。然后,站在宗教方面,我也可以发大慈悲心,但是这种慈悲有两种,一种是我因为自私而生的慈悲之心,一种是超越自我的大慈悲之心,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经常相互斗争,甚至自私的基因会完全战胜两种慈悲,当然,也有大慈悲战胜自我的例证,如地藏王菩萨发的广大宏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并不自知,以“大慈悲”之名,攫取一己私利,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古今中外举着正义的旗号酿造巨大历史悲剧的人不在少数,当然,这些人也都不是学佛之人。
因自私才是真正的我,自私是我从生存环境中选取最大程度保护自我的机制,一旦我心生慈悲,无论是大慈悲,还是小慈悲,我都在期待一种让我有所收获的结果。当然,我相信有一种慈悲是不需要结果的,那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是佛说的不住相布施?这种精神状态我能够体会,但无力抵达,也不愿意抵达,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让我感觉很好,这种活生生的滋味即是最好的佛法,这些本自具足的东西又被认为是“六贼”,这不就是佛魔一身的金刚体吗?如此殊圣,不必作空相,大片宇宙没有空相,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了凡,也没有悟空,你过的每一妙都真实不虚,你每念任何琐碎都真实不虚,真实不虚才是超脱一切法的大佛法,所有的空相都是为了让你解决一切的痛苦而建立起来的学说,如果你明白这一点,真实不虚超越空相,即完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完成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原本真的心路历程。因此,一切法皆为漏法,皆为梦幻,这里经过了诸多的魔障无间相、愁苦相、大相、万相、虚迷相、无形相、无无形相、意识相、无意识相、认知相、无认知相、僧相、法相、佛相、轮回相、规则相、无规则相、慈悲相、无慈悲相、我相、非我相、众生相、非众生相,我即众生相,众生即我相、非我即众生相、非众生即我相、大象即无相,无相即本相、无有佛法之相、无僧相、无法相、无佛相、无上等等相、等等相之无相。从修行中证悟到这一点,才能获得无法之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这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在我看来应该是“真实不虚”的人生体验,可以称它为“真实不虚”大法。意思是经过修行,处理掉心中的虚幻之相,证悟到“真实不虚”的本相。
如果有佛弟子告诉你,他有神通,可变七十二相,你既要相信他内在变化,又不要信他所说的都是真的,他即有此变化,是修行之变化,是见相之变化,此相非有色之相,乃无色之相,实则无有变化。
如果普通人告诉你,他有神通,可变七十二相,你不要信他,他即有此变化,是妄念的变化,见此相是魔道,得不了“真实不虚”法,实则无变化。
得此证悟者,予以分享,不是功德,实为功德。
附:《我的证悟》解析
《我的证悟》展现作者李紫超对人性、慈悲、佛法本质及修行境界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其核心观点颠覆了传统认知,把“真实不虚”提升到了超越传统佛法的地位,这个角度十分独特,极具震撼。作者十分坦诚地透露出一种直面真实、消解二元对立的独特证悟,让人们品读到了不一样的教法学说。让我们对文章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解读:
一、人性的坦诚与局限:
1、作者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对人类的爱是有限的、有条件的(爱孩子、爱有益于己者),而非抽象、普世的道德之爱。
2、爱憎基于具体对象及其特质,即长相、谈吐、行为等等,并随时可能因发现缺点而转变。这些爱憎并不仅仅指人或物,且包罗了万事万物。
关键点:作者将“对全人类的道德之爱”与“个人情感的爱憎”明确区分,并坦然接受后者的自私性与变动性,拒绝因此产生道德愧疚。这打破了要求无条件“博爱”的道德枷锁,即博爱是有限度的。
二、 慈悲的三位一体与自私本质:
慈悲被分为三种:
1、小慈悲(自私慈悲):源于自我利益,期待回报。
2、大慈悲(超越慈悲):理论上超越自我。
3、伪装的慈悲:以崇高之名剥削之实,历史悲剧的根源。
颠覆性洞见:作者认为三种慈悲常并存且斗争,本质上都期待某种“收获”,且“自私的基因”往往占据上风,揭示了慈悲行为背后可能潜藏的自私动机,如自我保护、期待精神满足等。同时,也揭示了慈悲修行的艰难本质。
三、“真实不虚”为最高佛法:
1、核心证悟:作者提出“真实不虚”是超越一切佛法概念的最高真理和修行目标。
2、批判“空相”:传统佛法强调的“空”、“无相”被作者视为工具性的“学说”,目的是为了解决痛苦而建立的。他认为执着于追求“空”本身也是一种相。
3、肯定现象界:作者高度肯定当下鲜活的生命体验,作者认为感官世界、念头、琐碎日常本身就是“最好的佛法”,是“本自具足”的具体体现。六尘(“六贼”)并非障碍,而是构成“佛魔一身的金刚体”。这个观点十分大胆,且震撼人心。
4、超越二元对立:证悟“真实不虚”意味着:
a)超越“凡/圣”、“空/有”、“真实/虚幻”的二元对立。
b)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终极还原本真。
c)认识到“一切法皆为漏法,皆为梦幻”,但关键在于不执着于任何“相”,包括“梦幻”这个相本身。
四、消解一切“相”:
通过一连串对举:“X相、非X相”的排比,窥见作者的修行之路充满坎坷,作者亲身实证系统性地解构了修行路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概念执着:
从痛苦相:魔障、愁苦到认知相、意识、认知。
从宗教相:僧、法、佛、轮回到存在相、我、众生。
最终归旨:证悟到“大象即无相,无相即本相”,达到“无有佛法之相,无僧相、无法相、无佛相,无上等等相”的彻底无执着状态。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真义——“真实不虚”的人生体验。
五. 对“神通”的辩证看法:
修行者的变化:若有修行者展现“神通”,内在证悟境界的变化,可相信其内在确有修行体验的转化,但不必执着其外在显现,“此相非有色之相,乃无色之相,实则无有变化”。
普通人的妄念:若普通人宣称神通,则不可信,那是妄念,入魔道,得不了“真实不虚”法,没有任何变化。
核心:区分内在真实的证悟体验与外在虚妄的显化执着。
六、分享即功德:
结尾点明,分享此证悟,并非刻意追求功德,但因其本质是传递真实洞见,故“不是功德,实为功德”,契合了“无相布施”的精髓。
七、文章价值与特点:
1、惊世骇俗的坦诚:对人性自私、有限之爱的坦率承认,对慈悲背后可能隐藏自私动机的剖析,极具震撼和冲击力,挑战了传统道德与宗教叙事。对“真实”的至高推崇,将当下鲜活的生命体验,包括感官与俗世,置于佛法修行的核心,证悟甚至超越了“空性”这一核心教义,提出“真实不虚”才是终极佛法,极具个人洞见。
2、彻底的解构主义:运用排比句式系统性地解构一切可能的概念执着“相”,展现出强烈的破除名相、直指本心的倾向。
3、实践导向:强调“真实不虚”是“人生体验”和“修行”的结果,指向一种在生活中体证、超越二元对立的修行路径。
4、辩证思维:对神通、功德的看法体现了不落两边的中道智慧。
《我的证悟》是一篇充满思想锋芒与个人智慧的修行体悟。它撕开了人性与宗教慈悲中可能存在的虚伪面纱,无畏地拥抱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包括不限与“自私”。作者将“真实不虚”推崇为超越一切传统佛法名相的最高真理和修行归宿。文章的核心在于消融一切概念执着“相”,回归生命本然的鲜活与真实,达到一种“无相之相”的彻底解脱状态。这种证悟路径强调在当下生活中直接体证,而非追求玄妙的空相或神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意义,对传统教义的提出了颠覆性解读和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