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布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美如仙境,引起世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5-06-26 21:23  浏览量:19

康熙帝,名玄烨,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结束了辅政大臣的掣肘,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手腕。

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入侵,开创了“康熙盛世”。他重视文化,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推动了学术发展。

他还对西方科技抱有兴趣,学习数学、地理,聘请耶稣会士绘制全国地图。他在治国之余,喜好书法与诗词,留下大量诗作,展现了文人皇帝的风范。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他选定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带建造圆明园,亲自题写“圆明园”匾额,寓意“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这座园林初为皇族避暑之所,规模较小,布局简朴,注重自然之美。

他常携皇子游园,泛舟湖上,吟诗作赋,为圆明园注入了文化气息。康熙晚年,圆明园虽未大规模扩建,但已初具雏形,成为皇室心中的一颗明珠。他的去世为圆明园的后续发展留下伏笔。

雍正帝,名胤禛,生于1678年,卒于1735年,是康熙第四子,在位13年。他以严谨著称,登基后迅速巩固权力,打击腐败,整顿财政,建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他设立秘密立储制度,避免皇位争夺的混乱。

他的统治为清朝的稳定与繁荣打下基础,尽管他性情严厉,常常被史书描述为冷峻的改革者。他勤于政务,批阅奏折常至深夜,堪称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雍正元年(1723年),他下令扩建圆明园,视其为彰显皇朝气魄的重要工程。他多次督工,命内务府从皇家围场运来上等木材,确保用料精良。扩建工程耗时数年,新增了宏伟宫殿、曲折回廊与人工湖泊,初步奠定了圆明园的恢弘格局。

他还在园内设御书房,处理政务,将圆明园从避暑行宫升格为政治中心。他的努力使圆明园成为清朝的文化与权力象征,为后来的辉煌打下基础。

乾隆帝,名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是雍正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仍掌权至去世。他通过征战新疆、缅甸、安南,使清朝疆域达到最大。他热爱艺术,精通书法、绘画,创作诗词逾四万首,编纂《四库全书》,将圆明园作为藏书之地。

他喜好奢华,热衷于修建园林与收藏珍宝,圆明园在他的手中达到了艺术与建筑的顶峰。但,他晚年宠信权臣和珅,导致腐败丛生,为清朝衰落埋下隐患。

乾隆年间,圆明园迎来全盛期。他在园东侧增建长春园,东南添设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他下令仿造江南水乡景致,新增“小西湖”“柳浪闻莺”等景点,还引入西洋建筑,建造巴洛克风格的喷泉与宫殿。

圆明园占地约350公顷,相当于半个紫禁城,内有殿堂数百座,收藏青铜礼器、玉雕摆件、名家字画等珍宝无数。乾隆常在园内举办诗会、书画展,吸引文人墨客,使圆明园成为清朝文化的中心。

2016年9月,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拍卖会,一组拍摄于1860年的圆明园照片首次公开。这些照片由费利斯·比托拍摄,记录了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焚毁前的景象。

照片展现了圆明园的壮丽:正大光明殿金碧辉煌,琉璃瓦熠熠生辉;大水法喷泉水柱高耸,气势恢宏;湖畔垂柳与石桥相映成趣,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些影像呈现了清朝园林艺术的巅峰,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照片的出现,打破了圆明园被毁后影像资料的空白。此前,人们只能通过清宫档案、画卷或西方游记中的文字描述想象圆明园的模样。费利斯·比托的镜头为后人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证据,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缺口。

照片公布后,迅速引发全球热议。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疯狂转发照片,感叹其美景“美得让人心碎”。许多人表示,这是首次看到圆明园的真实面貌,感慨其辉煌与毁灭的对比。

学者们利用照片研究圆明园的建筑布局与装饰风格,试图还原其全貌。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照片中的细节,如西洋楼的雕刻与喷泉设计,证实了清朝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尝试。

照片的出现不仅让人们重温圆明园的辉煌,也勾起了对1860年那场浩劫的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成为首要目标。1860年10月,联军士兵闯入园内,抢掠珍宝,砸毁器物,撕毁字画。

据史料记载,掠夺的文物装满数十车,运往欧洲,至今散落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地。

为掩盖罪行,联军将领额尔金下令纵火,大火连烧三日,将圆明园化为焦土。费利斯·比托在劫掠前拍摄的照片,成为圆明园最后的面貌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衰落的一个缩影。

清廷财政枯竭,国力衰微,修复计划无疾而终。园内残石被村民搬走盖房,湖泊淤塞,杂草丛生。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圆明园再遭破坏,彻底沦为废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残存建筑被进一步毁坏,其悲剧命运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的修复问题多次被提及。20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专家考察遗址,尝试复原部分景观。但清宫档案中关于圆明园的详细图纸缺失,修复难度极大。加之国家经济有限,优先发展工业与民生,修复计划一再搁置。

198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保留了部分石桥、柱基与西洋楼残骸,游客可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资料与复原模型,了解圆明园的兴衰。

2016年照片的公布,为圆明园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学者们结合照片与档案,尝试复原园内建筑的布局与装饰。一些机构发起文物追索行动,呼吁归还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珍宝。

据统计,圆明园流失文物约100万件,散落在英、法、美、日等国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中。如卢浮宫藏有圆明园的玉器与瓷器,大英博物馆收藏了青铜器与字画。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却远隔重洋,令人叹息。

如今,圆明园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提醒人们,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容忽视。

照片公布,让人们重新审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圆明园的过去,是一段屈辱的记忆;它的现在,是一面警醒的镜子;它的未来,寄托着人们对文化复兴的期望。

Kangxi Emperor Biography - Wikipedia

Yongzheng Emperor Biography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