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花文艺】特推《峨眉山赋》王本海著/评论/王汐雯/宁静等
发布时间:2025-06-26 03:46 浏览量:13
《峨眉山赋 》
□王本海著
坤舆毓秀,蜀地钟灵。峨峰拔地,黛影凌霄。襟邛崃而枕岷沱,贯虹霓以镇重霄。列嶂排空,恍青螺之浮海;层云荡壑,若素练之垂天。萃九垓之灵气,承万古之清标。乃溯鸿蒙之迹,摹造化之昭。
鸿蒙肇启,混沌初开。星移斗转,地坼天裁。赤松采药,仙踪隐现烟霞;广成栖真,道气氤氲岩隈。逮至汉魏,法雨西来。迦叶睹紫气之冲霄,卓锡峨眉;梵僧感祥云之覆岫,传灯宝台。普贤乘六牙白象,踏云开觉路;琳宫耸千仞金阙,映日耀莲胎。晨钟撞破千峰寂,暮鼓惊回万壑哀。万年寺铸丈六金身,镇坤维之气象;报国寺立三重丹陛,仰星斗之昭回。
唐宋以降,胜迹喧豗。剑客慕幽,携青锋而探邃谷;骚人耽趣,抱绿绮以叩苍苔。蹑危磴而扪星斗,援藤萝以揽云埃。题诗翠壁,墨痕尽染烟霞色;把酒丹崖,啸咏皆成金石才。纵无李杜之章,已夺山川之魄;岂待苏黄之笔,自蕴风雅之魂。明清递嬗,岁月迁徂。兵燹频仍,而禅灯不熄;兴废更迭,然法脉长恢。伏虎寺深,修篁筛落千年月;清音阁静,碧涧漱鸣万古雷。
盛世重光,灵境新裁。云轨凌虚,飞渡千寻绝巘;天梯盘汉,斜穿万叠崔嵬。春则鹃燃似火,灼遍层峦竦峙;夏则松啸成涛,荡开深谷霆摧。秋来枫醉凝霜,恍赤城之散绮;冬至瑶林缀玉,若阆苑之堆皑。金顶巍峨,普贤仗慧剑而破障;瑞相庄严,佛光映祥轮以澄埃。朝暾初涌,云海翻银若龙骧;暮霭徐沉,圣灯浮焰似星徊。
至若山藏芝朮,可蠲俗世之疴;泉酿醍醐,能涤尘心之埃。三教同源,共阐天人贞元奥;百代踵武,同仰灵岳清淑胎。
伟哉!雄峰峙而文脉亘,妙境存而德泽恢。愿撷峨眉一片云,长书盛世无疆颂;更祈灵岳千秋翠,永护人间不夜天。
咏曰:
蜀西一柱贯穹苍,九野烟霞岁月长。
古寺钟沉惊鹤梦,危崖日涌浴金芒。
春深鹃火燃幽壑,冬凛冰绡锁峻冈。
最是云巅瞻瑞相,慈光普照耀八荒。
雄文铸岳
一一论《峨眉山赋》中的时空交响与文脉长歌
文艺评论员/王汐雯
品读王本海先生的《峨眉山赋》,如金顶云海般铺展于眼前,其气象之恢弘、文脉之深湛,令人顿生“荡胸生层云”之慨。此赋非仅摹山范水,更似以如椽巨笔在天地间镌刻巴蜀之魂,在历史长河中打捞华夏之魄,其艺术成就与文化厚度,足可视为当代骈赋复兴的一座奇峰。
时空交响:天地经纬间的雄浑叙事
赋文开篇即以“坤舆毓秀,蜀地钟灵”定调,将峨眉置于宇宙生成论的宏大叙事之中。“鸿蒙肇启,混沌初开”数句,以星斗转移、地坼天裁之笔,赋予峨眉创世神话的崇高感。更妙在其编织时间之网:上古赤松采药、广成栖真的道踪仙迹,汉魏迦叶卓锡、梵僧传灯的佛光初照,唐宋剑客探壑、骚人题壁的人文鼎盛,明清兵燹不熄、法脉长恢的坚韧传承——如层层地质年轮,在“撞破千峰寂”的晨钟暮鼓中叠合成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时空在此不是背景,而是与山岳同呼吸的活体,历史烟云在“修篁筛落千年月”的意象里获得了可触可感的生命温度。
三教融淬:精神圣殿的意象结晶
作者深谙峨眉作为文化符号的复合性,以意象熔炉淬炼其多元精神内核。“普贤乘六牙白象,踏云开觉路”的佛国庄严,“琳宫耸千仞金阙”的璀璨佛光,与“赤松采药”“道气氤氲”的道家仙踪相映成趣。当“三教同源,共阐天人贞元奥”的哲思升起时,峨眉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儒释道精神对话的圣殿。尤值称道的是对“金顶佛光”的意象再造:“瑞相庄严,佛光映祥轮以澄埃”——以“澄埃”二字点化佛法净化人心的精义,使物理奇观升华为精神隐喻。这种意象转化能力,正是赋体重塑文化记忆的关键锁钥。
文脉新章:古典形式的现代转生
面对如何以千年文体书写当代命题的挑战,此赋展现出惊人的创造性转化。“云轨凌虚,飞渡千寻绝巘”的现代交通意象,与“天梯盘汉”的传统修辞相衔,构成科技与神话的蒙太奇;“鹃燃似火”“松啸成涛”的视听通感,在“枫醉凝霜”“瑶林缀玉”的工丽对仗中爆发出超现实的色彩张力。更可贵的是其精神立意的升华:当结尾“愿撷峨眉一片云,长书盛世无疆颂”的祈愿与七律“慈光普照耀八荒”的梵音共振时,既延续了“登高作赋”的士人传统,又将个体情怀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观照——这份“永护人间不夜天”的现代人文关怀,正是古典文体焕发新生的密码。
骈俪重光:语言宇宙的精密构造
作为骈赋艺术的当代典范,其形式之精妙令人击节。四六句式如“列嶂排空,恍青螺之浮海;层云荡壑,若素练之垂天”,在严格对仗中营造出山水长卷的流动感。动词运用尤见功力:“撞破千峰寂”之“破”字如钟杵裂空,“筛落千年月”之“筛”字写尽光影婆娑,“漱鸣万古雷”之“漱”字状水石相激如在耳畔。至若“春则鹃燃似火”与“冬则瑶林缀玉”的季节对仗,其色彩之浓烈、质感之鲜明,直追谢朓“余霞散成绮”的视觉锤凿。这种将汉语音韵、意象、节奏发挥到极致的语言操演,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情致敬。
《峨眉山赋》的卓绝处,正在于它让凝固的赋体重获呼吸。当太古的鸿蒙之气、唐宋的翰墨馨香、当代的云轨虹霓在字句间交汇奔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巴蜀山水的魂魄,更是一部用汉语韵律谱写的文明进行曲——它证明着古典文体的不朽生命力:真正的传统,永远在创造中新生。
雄奇与灵秀交织,历史共文化生辉
——论《峨眉山赋》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蕴
文艺评论员/宁静
品读王本海先生的《峨眉山赋》以雄浑之笔、瑰丽之辞,构建起一座集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文学丰碑。作者巧妙融合历史纵深与现实风华,以骈赋之工整、律诗之凝练,将峨眉山的形神精魄娓娓道来,既彰显了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又赋予千年灵岳以新的时代内涵。
从艺术手法观之,全篇严守骈赋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之规,又突破传统窠臼,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开篇“坤舆毓秀,蜀地钟灵”八字,如黄钟大吕,奠定雄浑基调;“列嶂排空,恍青螺之浮海;层云荡壑,若素练之垂天”以精妙比喻,将峨眉山的山势云态具象化,既继承了汉赋铺陈排比的气势,又融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之美。文中“春则鹃燃似火,灼遍层峦竦峙;夏则松啸成涛,荡开深谷霆摧”等四季景致描写,通过动静结合、声色交融的笔触,将峨眉山的四时之变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在历史与文化的书写上,王本海先生却以时间为轴,纵贯古今。从“鸿蒙肇启”的神话传说,到汉魏时期佛教东传、普贤道场的形成;从唐宋文人墨客的登临赋咏,到明清时期的兴衰更迭,再到当代峨眉山的盛世重光,历史脉络清晰而连贯。王本海先生并未堆砌史料,而是以“迦叶睹紫气之冲霄,卓锡峨眉;梵僧感祥云之覆岫,传灯宝台”等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化表达,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对峨眉山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质——道家的隐逸、佛教的庄严、儒家的济世,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出这座名山作为“文化渊薮”的深厚底蕴。
律诗《咏峨眉山》则以精炼之语,浓缩赋文精华。“古寺钟沉惊鹤梦,危崖日涌浴金芒”一联,通过“钟沉”与“日涌”的时空碰撞,既勾勒出峨眉山的静谧悠远,又彰显其蓬勃生机;尾联“最是云巅瞻瑞相,慈光普照耀八荒”,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意涵相融合,升华主题,使整首诗余韵悠长。《峨眉山赋》及其律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与深刻的文化思考,成为当代辞赋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为峨眉山这座“仙山佛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文学注脚。
解构与重构
一一论《峨眉山赋》对古典文学范式的现代性转化
文艺评论员/木兰飞燕
在当代辞赋创作普遍面临“传统失语”困境的语境下,王本海先生的《峨眉山赋》突破了简单的仿古窠臼,通过对古典文学范式的解构与重构,实现了历史叙事与空间书写的多维对话。作品不再局限于山水形胜的铺陈,而是将峨眉山置于文化符号的坐标系中,展现出古典美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可能。
一、时空叙事的蒙太奇美学
王本海先生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现实景观熔铸一炉。开篇以“坤舆毓秀,蜀地钟灵”的宏观视角切入,迅速切换至“赤松采药”“广成栖真”的远古传说,再以“迦叶睹紫气”“普贤乘白象”等佛教典故衔接,形成历史纵深。在描绘当代峨眉山时,“云轨凌虚”“天梯盘汉”等现代意象与“金顶巍峨”“圣灯浮焰”的传统景观并置,如同蒙太奇镜头的快速切换,既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桎梏,又在古今碰撞中凸显出峨眉山的永恒生命力。这种叙事方式消解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使峨眉山成为承载千年文明的动态容器。
二、语言符号的能指转换
赋文对古典词汇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传统赋体中常见的“青螺”“素练”等喻体,在“列嶂排空,恍青螺之浮海”的表述中,被赋予动态的视觉张力;而“鹃燃似火”“松啸成涛”等拟人化表达,则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具有人格意志的存在。律诗中“钟沉惊鹤梦,日涌浴金芒”以通感手法,将听觉、视觉与梦境体验交织,使语言符号突破了单纯的指涉功能,生成多重审美维度。这种对语言能指的拓展,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赋予文字以现代诗学的先锋性。
三、文化符码的拓扑重构
作品对峨眉山文化符号的处理呈现出拓扑学特征。作者摒弃了对儒释道文化的平面罗列,转而通过“三教同源,共阐天人贞元奥”的哲学提炼,将峨眉山塑造为中华文明精神结构的具象化象征。普贤菩萨的“慧剑破障”与道家的“紫气冲霄”、儒家的“星斗昭回”形成文化拓扑网络,不同宗教与思想体系在峨眉山的地理空间中实现了意义的共振。这种重构方式超越了传统地域书写的局限,使峨眉山升华为中国文化基因的隐喻载体。
四、范式创新的启示与局限
该作品的创新实践为当代辞赋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通过现代叙事策略激活古典文体的表达潜力,以符号学思维重构传统意象,在文化阐释中注入哲学思辨。然而,部分对仗句式仍显刻意,如“万年寺铸丈六金身,镇坤维之气象;报国寺立三重丹陛,仰星斗之昭回”,虽工整却稍显机械,暴露出传统骈赋程式化表达的潜在束缚。《峨眉山赋》的探索,为古典文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其对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思维,或将引领辞赋创作迈向更具思想锐度与艺术张力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