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资源 | 水利水电——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

发布时间:2025-06-25 10:45  浏览量:20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在千年岁月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水文密码”。从唐代的石鱼水标,到清代的洪水碑刻,古人用石刻题记的方式,将长江的洪枯水情镌刻于山川之间。然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部分承载着长江千年记忆的水文题刻将淹没水下。

《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让这些消失的文物以另一种方式“重生”。这部图集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历时多年编撰,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水文专业特色的文物图集。图集收录397幅珍贵图片,既是一部科学巨著,也是一份文化遗产的永恒存档。

(视频来源:CCTV)

长江的自然档案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劳动人民用石刻记录长江的喜怒哀乐。图集中收录的题刻跨越1200余年。

最早的洪水题刻: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发现2处;

最早的枯水记录:唐代广德二年(764年),涪陵白鹤梁以“石鱼”为标,记载水位高低;

最详尽的洪水档案: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特大洪水,近100处题刻遍布三峡库区,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关键依据;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白鹤梁题刻群中,北宋黄庭坚的墨宝、历代名家的诗文篆刻,让“水下碑林”名震天下。

最详尽的洪水档案: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特大洪水,近100处题刻遍布三峡库区,成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关键依据;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白鹤梁题刻群中,北宋黄庭坚的墨宝、历代名家的诗文篆刻,让“水下碑林”名震天下。

这些题刻不仅标注了水位高程与发生时间,更与地方志、古建筑遗迹互为印证,构建起一套跨越千年的水文数据库。

水文题刻中的“科学密码

洪水题刻:根据宜昌上下游2000多年有关洪水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三峡库区800余年来的大量洪水题刻记录。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选定1788年洪峰流量(86000立方米/秒)作为设计洪水,以1870年洪峰流量(110000立方米/秒)作为校核洪水。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科学家推算出宜昌从1153年以来的历史洪水的洪峰及时段洪量,将其加入洪水频率计算,较好地解决了洪水频率曲线稀遇部分外延的问题。

枯水题刻:白鹤梁记录的1140年最低水位,为航运规划与农田灌溉提供了千年参考。

枯水题刻:白鹤梁记录的1140年最低水位,为航运规划与农田灌溉提供了千年参考。

古人一笔一画的记录,成为破解长江水文的“金钥匙”,这正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生动体现。

图集亮点

全貌收录:131幅历史洪水题刻、188幅历史枯水题刻,辅以46幅背景照片,全景展现三峡水文文物;

细节考究:标注水文题刻的年代、地点、水位高程,并对题刻中的错别字予以订正;

古今对话:附录收录1981年现代洪水题记、近代海关水尺照片,串联起长江水文观测的千年脉络。

古今对话:附录收录1981年现代洪水题记、近代海关水尺照片,串联起长江水文观测的千年脉络。

……

翻开图集,仿佛穿越时空:唐代的石鱼、清代的洪水碑、民国的水尺……长江的每一次呼吸,都被定格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