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及其它
发布时间:2025-06-24 11:49 浏览量:18
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及其它
山东昌乐刘福新
经常到我的新浪博客或今日头条的读者还记得吧,我在《读史札记:古都洛阳史话(三)》里有比较难懂的一段,现再引如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翌年(公元221年)迁都雒阳,城市面貌逐渐恢复,并改雒阳为洛阳。请读者一定注意:曹丕称帝后改雒阳为洛阳,在我的读史过程中是一件大事。“雒阳”改为“洛阳”,可能许多读史者认为这是一件小事,若读者细斟史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譬如说,明史就反复叙述此事。选一段复制粘贴如下:
“去水而加佳,博物志谓魏复变雒阳为洛阳,则雒字东汉所改,后遂相仍,不尽易也。但明史礼志五:天启元年,从礼部奏,凡水旁加各写者,俱改为雒。则今所传书籍,在明光宗以后,刻本又必改洛为雒矣。金坛段玉裁云:豫州之雒从佳,雍州之洛从水,本是两字,后人混而一之耳。咨杜岁星杜元凯注左氏传襄公十八年注曰:岁在矢韦。二十八年,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音xiāo,笔者注),淫行失次也……”
以上这段文字,读者万不可细酌,细细研究,是文字家的事,我们只知道这两个字在历史上的变化是经过激烈斗争就行了。
其实,我所引用的就是“玄枵”二字。
玄枵究竟是指什么?是指“岁星”。今天我想说的话题就是与“岁星”相关的问题。
所谓岁星,其实就是木星。古人认为木星由西向东绕天运行一周是12年,所以将其称之为岁星。12年与地支十二在数目上正好一致,所以又把岁星运行轨迹,即所谓的天赤道按照十二地支依次分成12次,用以标识岁星每年所在的位次。每次分别起一个专名,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
子——玄枵;丑——星纪;寅——析木;卯——大火;辰——寿星;巳——鹑尾;午——鹑火;未——鹑首;申——实沈;酉——大梁;戌——降类;亥——娵訾。
用岁星的十二次名称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岁星运行到哪一次,就记为“岁在××”。如《国语·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潘安仁(潘岳,字安仁,也称潘安)《西征赋》说:“岁次玄枵”等,用的都是岁星纪年法。但是因为木星运行并非恰好是12年一周天,而是11.8622年一周天,因此每过80年岁星便发生一次超次现象。 每一超次,岁星纪年便宣告失灵,纪年便与实际天象不符,所以这种纪年使用的时间较短,一般学者都认为只在春秋中期以后使用过一段时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这是古人发现岁星超次的可靠记录。星纪为丑,玄枵为子,岁次本来应该在星纪,却提前次于玄枵。因此才产生了太岁纪年法,用来弥补岁星纪年的超次缺陷。
岁星运行的方向与古人熟悉的天体十二辰(十二地支配二十八星宿形成的辰向)划分的方向正好相反,又造成了实际运用上的不便,于是便假设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天体,与十二星辰划分方向顺序相同,这个天体就叫太岁,并让它正好整12年行经一周天。将地平圈十二等分,配十二辰,使太岁一年经一辰,并以十二地支名之。这时如果我们抛开那个假设的天体——太岁,其纪年方法实质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为了回避地支之名,于是又给每个地支另外起一个别名:
子——困敦;丑——赤奋若;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骆、大荒落;午——敦牂;未——叶洽、协洽;申——涒滩;酉——作鄂、作噩;戌——阉茂、掩茂;亥——大渊献。
《吕氏春秋·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涒滩即申年。这个太岁纪年法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十二地支纪年法的初起形式,所以有人说它是由岁星纪年向干支纪年的过渡。
另据《尔雅·释天》和《史记·历书》所载,另有与十天干相合以纪年的,叫“岁阳”,也另有一套别名。
《史记·历书》与十天干对应的别名是:
甲——焉逢;乙——端蒙;丙——游兆;丁——强梧;戊——徒维;己——祝犁;庚——商横;辛——昭阳;壬——横艾;癸——尚章。
《尔雅·释天》与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是:
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
如果我们将太岁纪年中十二地支对应别名,与岁阳纪年十天干相对应的别名结合起来使用,就和用杆子纪念一样了,只不过它叫:阏逢执徐——甲辰年;著雍涒滩——戊申年;强圉赤奋若——丁丑年
这种岁阳、太岁相结合以纪年的现象,在古籍中经常出现,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的人应该熟练掌握。
(四)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黾吾以行。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於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做胐(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注:西周初期有一种特别的记日法,即把一个月分为四分,类似现代的周(星期),每分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既望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纪日法后来没有使用,这里不细说。
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注:《尚书》胐日也是既称干支又称胐,例如《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这种情况在一般古书中很少见,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的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五)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古代夕又当夜讲,通作昔。《庄子·天运》: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说文》:晚,暮也。,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左传昭公五年》孔颖达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对於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见《尚书·无逸》)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於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於现代的两小时。小时本来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於半个时辰。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於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六)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注:事实上岁星并不是十二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绕天一周,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八十六年,便多走过一个星次,这叫做超辰)。《左传襄公三十年》说,於子蟜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於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注:有人认为《左传》《国语》里的岁星纪年出自刘歆伪托,并不反映当时的实际天象。)。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汉书·天文志》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做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做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如下面图所示。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 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配法和前述六十甲子相同),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其余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尔雅·释天》载有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譬如《史记·历书》所见十个岁阳的名称和顺序是:焉逢、端蒙、游兆、彊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
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阏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阏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於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他的《曝书亭集》里的古今诗系年,也用这些年名。我们阅读古书,应该知道这种情况。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注:有人认为在汉朝初年就开始用干支纪年,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一般历史年表所记的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关於纪年法我们就说到这里。
(七)
谈谈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於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於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下表以月建为纲,说明三正之间月份和季节的对应:
夏殷周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日制度,我们阅读先秦古籍有必要了解三正的差异,因为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
举例来说,《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譬如《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历,原诗说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和周历并用,《春秋成公八年》说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现象载入史册,显而易见,这是指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应是正常现象,无需大书特书了。
又如《春秋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於夏历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所漂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很难索解了。由此可知《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也是用周历,周历七八月相当於夏历五六月,其时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相信《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在《春秋》和《左传》里,同一历史事实,《春秋》经文和《左传》所记的时月每有出入,甚至同属《左传》所记,而时月也互有异同,这可以从三正的差异中求得解释。例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左传》记载为秋,宋人取长葛。《春秋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左传》记此事於僖公四年十二月。可见《左传》所依据的史料有的是用夏历。
(八)
在战国秦汉之间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说什么王者始起要改正朔 ;等等以表示受命于天。当然这并不可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注:见本书本册744页。)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为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
(九)
附带谈谈一些节日。
由於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 ,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元月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连昌宫词》说,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於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张守节正义)。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七夕, 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注: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於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注:孟兰盆,梵语,是倒悬的意义。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行为。
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重阳(重九),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恶气,而御初寒,与此也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注:《史记·律书》:气始於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注:《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