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请黄克诚吃饭,聊及当年一事,黄:你的决定是错误的

发布时间:2025-06-06 01:04  浏览量:85

毛主席和黄克诚是湖南老乡,也同为师范毕业生。不同的是,毛主席毕业于湖南一师,黄克诚毕业于衡阳的湖南三师。

黄克诚是军中少有的全才,当师长军事指挥能力突出,当政委一手缔造了新四军三师,建国后又当上了总后勤部部长。

黄克诚军政双优,佩服的人不多,不过据他晚年所说:“我最佩服的是毛主席,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新中国成立前后,黄克诚多次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请教,获益良多。不过二人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1959年毛主席请黄克诚吃饭,边吃边聊,聊到许多话题。

聊到保卫四平一战时,黄克诚直言不讳,说:“主席,是你的决定,但也是错误的。”

那么保卫四平是怎么回事?黄克诚为何敢于直言进谏呢?

1949年1月15日,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解放。

平津战役打响前,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就在考虑接管天津的人选。天津是四野部队打下来的,所以军管会主任、市委书记自然从四野干部中挑选。

由谁来接管天津呢?毛主席思虑再三,脑海中蹦出一个人选:黄克诚。

毛主席对众人说:“能镇得住天津的人,要有能力有威望,我看只有黄克诚一个。”

这时毛主席第一次点将,黄克诚也走马上任,担任天津一把手。黄克诚南下时,找老战友、时任沈阳军管会主任的陈云要了一批干部,到天津走马上任。

这是黄克诚第一次执掌地方,他前脚踏进天津城,后脚就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提了几条建议,比如恢复经济秩序、复工复产。黄克诚最大胆的一条建议,是请求对资本家进行保护。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形下,资本家与工农执掌的政权水火不容,是不符合组织发展方向的。

毛主席同样顾虑重重,派刘少奇同志前去查看。刘少奇回来后汇报了天津的发展成果,毛主席才放下心来,也对黄克诚刮目相看。

1949年3月,毛主席搬进北平城的双清别墅,在这里接待了前来汇报工作的黄克诚。黄克诚虽然是毛主席的湖南老乡,但过去这些年交集不多,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毛主席见他来了,笑脸盈盈地说:“克诚同志,一路辛苦了!”随后毛主席肯定了黄克诚的贡献,说:“你在天津做得不错,我们大家都看得到。”短短两句话,让黄克诚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毛主席又交给黄克诚一项重要使命——出任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欣然领命,在家乡湖南执政,同样作出辉煌的成绩。

1952年底,毛主席第三次点将,将黄克诚调回北京,任命他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就这样,黄克诚长期主持后勤工作,1958年又升任总参谋长。

1959年夏天的庐山风声鹤唳,原本坐镇总参的黄克诚在会议进行到末尾的时候,也被“请”上了庐山。

黄克诚上山后才知道,彭总因为直言不讳受到组织批评,作为彭总的部下,黄克诚也被牵连了。等黄克诚试图补救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

1959年的秋天,从庐山下来的黄克诚接到毛主席邀请,到中南海吃饭。两位湖南老乡边吃边聊,聊了不少话题,畅谈古今

席间,黄克诚忽然提到四平保卫战。以“敢说真话”著称的他,当着毛主席的面说了这样一句话:“发动四平保卫战是对与国民党和谈抱有幻想,死守四平是大大的败笔。”

毛主席非常吃惊,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反问:“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黄克诚解释说,敌人进攻四平的时候,我们打一仗没错,可不该陷入死守,让我们损失了不少兵力。

毛主席对黄克诚的评价不置可否,用沙哑的声音说:“死守四平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性情直率,言语中透露出批评的意思,说:“是你决定的,但也是错误的。”

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我军势不可挡,但在四战四平战役中打得并不出彩。尤其是发生在1946年3月的四平保卫战(二战四平),我们损失较大,折损了不少从红军时期走出的部队。

当时杜聿明集结国军十个整编师的兵力,向四平发起进攻。为了配合两党谈判,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毛主席命令东北民主联军六个旅出击,由林总指挥,四平保卫战就此打响。

这是敌我双方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大决战,打得昏天暗地。但由于四平无险可守,我军又处于兵力、装备的绝对弱势,在激战一个月后,我军被迫放弃四平,全面撤离。敌军则一鼓作气,占领东北大片土地。

黄克诚参加了这场战役,也是一战四平时的军事主官。他无比痛惜战役的失利,更决定对不起死伤的将士,心里埋下了一根刺。1959年这次见面,黄克诚不吐不快,将二战四平的失利归结于战略层面的失误。

毛主席了解黄克诚的性格,也没有生气,只说了一句:“是对是错,让后人评说吧。”

黄克诚大将一身正气,是著名的“直肠子将军”,说话从不拐弯抹角。

1959年毛主席请他吃饭,本来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可聊到军事问题,黄克诚耐不住自己的性子,有啥说啥,提了不少建议。

1958年,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毛主席一声令下,福建沿海万炮齐发,上演了“炮击金门”的盛大场面。

和四平保卫战一样,黄克诚也反对炮击金门。说来原因也很简单,1958年8月炮击金门时,黄克诚虽然升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对总后勤部有着深厚感情。几轮炮战下来,炮弹打了不少,让黄克诚很是心疼。

于是在1959年的见面中,黄克诚旧事重提,说既然我军没有准备立即解放台湾,没有准备真打,几发炮弹打过去意思意思就行了,不必要造成这么大的浪费。

毛主席哑然失笑,回了一句:“让你当个‘右’的参谋还不错。”

毛主席认为,无论是四平保卫战还是炮击金门,黄克诚都展现出思想保守的一面,革命年代心疼打仗,建国后心疼钱。让黄克诚当后勤部长,这是量才而用,但发动军事行动,黄克诚还是欠考虑一些。

比如四平保卫战,黄克诚站在局部看问题,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仗,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炮击金门也是如此,毛主席运筹帷幄,一石三鸟,既击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美梦,也震慑了国内的特务分子,同时也对美帝国主义以最强烈的警告。面对强权敢于亮剑,多打一些炮弹,就多发挥一份作用,黄克诚显然看不到这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克诚理解、认可了毛主席的做法,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

1980年,社会上刮起一阵“疑毛思潮”,毛主席思想受到质疑。黄克诚强烈反对,在《解放军报》发文说:如果说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更伟大,那是在和历史开玩笑!可以说,没有比毛主席更高明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