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陈红彦老师的《永乐大典》:纂古今学识,文化瑰宝耀历史长河

发布时间:2025-06-05 17:38  浏览量:26

《永乐大典》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更见证了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促进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是一种文化与财富的表现、一种技艺与大美的集成。“古籍之美”系列首选《永乐大典》,揭开了其成为“书籍之为艺术”完美典范的缘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翁连溪

时至今日,《永乐大典》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它在历史长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想必无需幸福鱼儿再多费唇舌去赘述了。

一直以来,幸福鱼儿都只是听闻过《永乐大典》的赫赫大名,可内心深处却始终怀着一种敬畏之情,以至于迟迟不敢轻易将它纳入囊中,更没有勇气去试着翻开它,静下心来读一读其中的内容。说起来,连阅读的勇气都欠缺,现在想来,着实有些遗憾呀。

这次之所以鼓起勇气试着对《永乐大典》进行一番浅尝辄止的阅读,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缘由:

入手的这本书是由文物出版社精心出版发行,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老师所著。想必大家对陈红彦老师都并不陌生,他自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之后,便投身于国家图书馆,开启了与古籍相伴的漫长职业生涯。由他亲自撰写的这本书,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

翻开书页,便能深切感受到书中对《永乐大典》的解读是那般全面且深入。从《永乐大典》正本的精心纂修,到副本抄录时各个细致入微的环节,每一处都有着详尽且精准的阐述。就好像陈老师以文字为画笔,为我们徐徐勾勒出这部伟大典籍诞生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无数文人学士为编纂这部旷世宏编而殚精竭虑、笔耕不辍的宏大场景,使我们得以对《永乐大典》的编纂脉络建立起清晰且深刻的认知。

这册佳作乃是 “古籍之美” 系列的开篇之作,它是由文物出版社、《藏书报》以及奎文阁三方强强联合、精心打造而成的。

这本书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它极具创意的书封设计。其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双封形式,也就是正封与封底的巧妙搭配,并且支持正翻与反翻两种翻阅方式,如此巧妙的构思,仿佛是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古今的阅读桥梁,将古代与现代的阅读方式完美融合于这一本书之中,让读者在翻开书页的瞬间,便能感受到别样的阅读趣味。

而在内容的编排方面,这本书更是匠心独运。它精心设置了 8 大板块,各个板块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完整且丰富的知识体系。书中内容不仅全面详实,涵盖了众多与主题相关的方方面面,更是在细节之处尽显精妙,那些密密麻麻的知识点,犹如点点繁星,散布在书页之间,等待着读者去一一探索、细细品味。同时,作者在文字表达上也极为用心,运用了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都能够轻松理解书中所传达的内容,毫无阅读障碍地沉浸在书中所营造的精彩世界里。

都说“一部书,一部史”,确实如此!三方联合打造的这本《永乐大典》真的是把《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都细细讲透了。

“明永乐年间,朱棣一声令下,解缙、姚广孝牵头,3000 多位文臣耗时五年,把先秦到明初的文明成果,一股脑‘塞’进这部书里。” 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便开篇就对《永乐大典》的诞生背景和编纂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当时编纂工程的浩大与艰巨。3000 多位文臣齐心协力,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集大成的巨著,其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22877 卷、11095 册、3.7 亿字,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从医术工艺到诗词歌赋,几乎囊括 14 世纪前中华文明的所有脉络。

看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永乐大典》拥有庞大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真正的历史长河中名副其实的“文化超市”、“精神食粮”。无论是学者研究医学时能从中找到古人诊疗思路,还是了解历史时能通过正史野史、地方志拼凑出鲜活过往,它都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知识宝藏。

在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有一部分内容过往读来着实令人惋惜痛恨,仿佛那是岁月留下的伤痛印记;但是,还有一些故事,却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振奋人心的光芒,给予了我们后人无穷无尽的力量。

《历劫重光的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这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大型类书,独具魅力,设计精巧,处处彰显出了作者、出版社等全体人员的用心、周到。而其装帧精美,尽显古朴典雅韵味;资料更是丰富详实,我在浅尝阅读的时候,多次被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进而沉浸式的领略其深厚内涵。

难怪书评群中,大家对这部书一致推荐,我说我不敢看,怕枯燥无味看不懂、看不下去。书友们说:“放心入手,不会让你失望的”。收到,浅阅之后,果然如此。不经意间,挖到宝了,这般佳作,着实值得我们收入囊中,闲暇时细细品味,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温度,汲取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