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粼告御状赵普罢相,卢多逊觊觎相位如愿以偿

发布时间:2025-06-05 08:36  浏览量:24

开宝六年(973年)六月的一天,天气闷热,开封城上空阴云密布。

文德殿内,正在召开朝会,虽然有小黄门在一旁扇着风,身体已明显发福的赵匡胤仍热得满头大汗,忽然,大殿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鼓声,居然是有人敲响了悬在殿外的登闻鼓。

何人如此大胆?赵匡胤皱起眉头,令左右把击鼓之人带进来。

不大一会儿,殿前侍卫带进一个年轻人,一进殿内,年轻人朝着赵匡胤扑腾跪下。

赵匡胤沉声问道:“汝为何人?为何前来击鼓,扰乱朝堂!”

年轻人手举状纸,声音嘶哑道:“罪臣雷有粼,乃前大理寺通判雷德骧之子,状告当朝宰相赵普徇私枉法、包庇纵容之罪!”

话音未落,朝堂上文武百官全都看向宰相赵普,赵普也大吃一惊,他不禁苦笑着摇摇头,当年得罪了雷德骧,今天不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恶果?

赵匡胤又问:“为何不去御史台申诉?”

雷有粼回道:“赵普一手遮天,御史台哪里敢接。”

赵匡胤道:“既如此,汝便说来听听,赵相究竟何罪?”

文德殿内气氛紧张,人人肃立,唯有雷有粼激愤的声音在飘荡,“罪臣状告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刘伟伪造摄牒得官,王洞行贿,赵孚谎称有病不赴任……”

赵匡胤不由自主地倾起前身,文武百官有的惊讶,有的好奇,有的幸灾乐祸,一个个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生怕错过哪怕一个字。

赵普却心神恍惚,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十年前。

赵普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赵匡胤尽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他为宰相,赵普一下子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位居人臣之极。

他意气风发,倾尽一生所学,为赵匡胤献计献策,宋初实行的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施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策略、推行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等重大措施,都离不开赵普的精心筹划。

赵匡胤常称赵普为“赵学究”,把赵普看作左右手,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向他咨询然后才做决断。

赵普性格沉稳,为人刚毅果断,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据理力谏。赵匡胤性格宽厚,仁慈大度,能够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君臣二人相得益彰。

有一次,赵普向赵匡胤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赵匡胤都没有同意。

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还是要推荐这个人,赵匡胤勃然大怒,当场把奏章扯碎扔在地上。

赵普却神情不变,不慌不忙地跪在地上,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

退朝回家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一片一片拼粘起来,第二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赵匡胤,赵匡胤终于明白赵普的良苦用心,同意任用了他推荐的那个人。

不久之后,有位大臣立下功劳,赵普请求给他升官,赵匡胤一向讨厌这个人,坚持不批准。

赵普就像上次一样,坚持自己的意见,赵匡胤却使起性子来,说:“朕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奖赏是用来酬劳功绩的,这是从古至今的常理。况且刑罚和奖赏,是天下的刑罚和奖赏,不是陛下您个人的刑罚和奖赏,怎能凭借个人的喜怒而专断呢?”

赵匡胤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子就往宫内走,赵普跟到宫门口,被侍卫拦了下来,他便一直站在宫门外等待,过了很久之后,赵匡胤看他还等在宫外,只好向他妥协。

乾德五年(967年)初,有人诬陷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赵匡胤闻言大怒,未经查证便要诛杀韩重赟。

想当年,赵匡胤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军心,得众将士拥戴,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因此,他对类似行为敏感、忌惮。

赵匡胤处于震怒之中,虽然很多人知道韩重赟冤枉,却无人敢为他叫屈。

唯有赵普私下向赵匡胤进谏,他说:“殿前司亲兵,陛下肯定无法亲自指挥,只有托付给合适的人,如果重赟因谗言而被诛杀,必定人人因此心怀恐惧,以后谁还敢为陛下统率亲兵。”

赵普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使赵匡胤放弃了诛杀韩重赟的念头,改派他为彰德军节度使。

后来,韩重赟得知此事,特意登门拜访赵普,表达感激之情,赵普以此为国事而非私情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然而,赵普虽然能识才爱才,注意选拔贤才,但有个前提,不能威胁到他的地位,谁威胁到他的地位,他必定想方设法将其扼杀。

窦仪学问广博、通晓古今,赵匡胤一向对他很欣赏,想提拔他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但赵普忌惮窦仪的才能,对赵匡胤进谗言,说窦仪的性格过于刚直,不适合做宰相,排挤了窦仪。

赵匡胤还曾在不经意间,称赞枢密直学士冯瓒是当世罕有的奇材,准备加以重用,结果引起了赵普的忌妒,冯瓒在平息蜀乱时立下大功,赵普却派亲信搜集冯瓒的过错,然后寻机发难,使冯瓒被流放沙门岛十年之久。

赵普担任宰相长达十年之久,仗着赵匡胤的信任,他独揽朝政,独断专行,难以采纳不同意见。

他在办公室内放置一个大瓦壶,朝廷内外呈递上来的奏章,一旦他发现不合意或不打算批准执行的,就随手将其扔进瓦壶中,之后全部焚烧掉。

赵普除了作风霸道之外,还经常耍弄手腕,假公济私,甚至贪污敛财,中饱私囊。

赵普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时任大理寺丞的雷德骧刚正不阿,有一天,他直接来讲武殿找赵匡胤告御状,但此人性格急躁,不等赵匡胤召见,就怒气冲冲闯了进来。

不等赵匡胤问话,雷德骧就声色俱厉地列举了赵普的四宗罪:干扰刑事审判、倚势强买民宅、聚敛财货、收受贿赂。

这个时候,正是赵普最受宠的时期,雷德骧此时来告赵普的状,有些不识时务。

果然,赵匡胤闻言大怒,怒叱道:“鼎和铛都有耳朵,你难道没有耳朵?没听说赵普是朕的社稷之臣吗?”

说话间,便命身边侍卫将雷德骧拉到庭院里,拖拉了好几圈,把帽子都甩掉了。

随后,赵匡胤余怒未消,将雷德骧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雷德骧及其家人,都以为是赵普暗中使的坏,两家因此结上了仇。

但赵普以为,雷有粼前来告御状,不仅仅是为父亲雷德骧报仇那么简单,一个势单力薄的年轻人,如何有这般胆量?又是如何得到这么多准确的证据?

赵普心中一动:想必这一切,都是出自南衙那位相公的手段。

南衙,是开封府的官署,掌管开封府的府尹,正是皇弟赵光义。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杜太后刚刚去世,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

这被视为赵匡胤遵从母训,有意将赵光义当作皇储培养的信号。

开封是宋朝的首都,开封尹的职责包括管理首都的行政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处理与权贵的关系等。

开封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权贵,执掌开封府,不仅要管理民众,还要与各路权贵打交道,这个职位,对准备立为皇储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赵光义是个聪明人,他本来就受赵匡胤的宠信,此时又接到这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内心的权力欲望由此更加膨胀起来。

利用开封尹这个位置,他广泛结交各路豪杰才士,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有朝一日,继承二哥的皇位,成了赵光义的最高追求。

但是,在觊觎皇位的道路上,宰相赵普却成了最大的障碍。

本来,赵光义和赵普关系十分亲密,二人一度形影不离,早年间,杜夫人对赵光义管束很严,赵光义只有跟着她信任的“赵书记”才能出门,为了推动赵匡胤上位,两人紧密合作,不知私下做了多少工作。

但赵匡胤称帝后,特别是赵普担任宰相、赵光义任职开封尹之后,两人的关系却出现了缝隙。起因是两人都有很强的权力欲,都仗着有赵匡胤的宠信,彼此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在官员选拔任用等方面产生了矛盾。

后来,在皇位继承方面,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赵普对杜太后“兄终弟及”的遗言不以为然,他认为赵光义的能力水平及胸怀气度远不如赵匡胤,因此私下劝说赵匡胤不要遵从,他的这个态度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与赵光义展开各种明争暗斗。

皇储之位的争夺,是赵普与赵光义最根本的矛盾所在。

早在乾德元年(963年)二月,赵匡胤突然要任用符彦卿掌管禁军,因赵普极力阻止而作罢,符彦卿是赵光义的岳父,所以有人认为此事是赵普与赵光义的第一次斗争。

乾德三年(965年),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己有意重用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因冯瓒是赵光义的亲信,因此,第二年赵普就查出冯瓒曾向赵光义行贿金带及其他珍玩等物,使冯瓒被下狱治罪。

冯瓒前脚出事,赵光义后脚就展开报复,将自己幕府中的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宋琪赶走,让赵匡胤派他出知陇州,而宋琪正是赵普的同乡兼好友。

此外,赵普在杀姚恕、贬石熙载、阻止窦仪执政等事件亦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三人都是赵光义的幕僚或亲信。

曾经闯进讲武殿,向赵匡胤告御状反被贬的雷德骧,背后也有赵光义的影子。

总之赵光义和赵普之间,龃龉不断,但初期的斗争,赵普总体上占据上风。

但这种情况却在逐渐发生转变,赵普因为自己行为的不慎,开始失去赵匡胤的信任。

一天下午,赵匡胤微服出行,又来到赵普府上,赵普听说皇上到了,赶紧出迎。

赵匡胤进府后,发现走廊上摆着十来个坛子,便好奇地问赵普:“赵学究,这里什么东西?”

赵普心中叫苦,这是吴越王钱俶派人刚给他送过来的,说是什么海产,还有一封信,他还没来拆看,赵匡胤就上门了。

赵普不敢撒谎,如实向赵匡胤汇报。

赵匡胤一听,来了兴趣,说:“吴越的海产,味道鲜美,赶紧打开看看,让朕也来尝尝鲜。”

赵普哪敢怠慢,当场开坛启封,赵匡胤伸头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全是黄灿灿的金瓜子。

这下子尴尬了,赵普慌忙下跪叩头,连声谢罪,说臣实在不知道里面是啥东西。

赵匡胤叹了一声,说:“算了,既然送来了,你就收下吧,这也不是你的错,是钱俶那小子以为天下大事都是你一个书生说了算,所以格外看重你呢。”

在此之前,南唐国主李煜也曾给赵普送过五万两白银,赵普未敢隐瞒,向赵匡胤如实坦白,赵匡胤没有计较。

这一次,赵匡胤表面上好像又原谅了赵普,但实际上内心己对赵普产生了怀疑。

赵普原本不拘小节,为这事懊恼了几天之后,看赵匡胤对他一如既往,便放下心来,过后不久,便派亲信小吏前往秦陇山区购买巨木,然后连成成片的木筏,顺河而下,运到开封,为自己营造豪华府第。

本来赵普自己盖个宅院也用不了多少木材,谁知这个小吏却趁机假公济私,偷偷采办了几倍的巨木,然后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里倒卖,从中牟取暴利。

当时秦陇山区的巨木属于稀缺资源,早已被朝廷列入政府专营项目,严禁私人贩卖,赵普私下派人去采购并在京城贩卖显然属于知法犯法。

结果这事儿被三司使赵玭知道了,赵玭正好跟赵普有矛盾,便跑到赵匡胤跟前告状,赵匡胤想起不久前钱俶送给赵普的金瓜子,不禁勃然大怒道:“他还要贪得无厌到什么时候?”当即下令身边的翰林学士拟写诏书,要罢免赵普,幸亏两代四朝元老王溥在场,替赵普说情,诏书才没有发出去。

这种情况,被陪侍在旁边的翰林学士卢多逊看得清清楚楚。

卢多逊,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说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有“海内大儒”之称的卢植的后人。

卢家一直延续儒学传统,五代时期,卢多逊的曾祖卢得一、祖父卢真启先后担任县令,父亲卢亿也以孝悌举明经,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朝初年做到了少尹、少府监的位置,称得上是官宦世家。

在这个家庭浓厚的儒学氛围熏陶下,卢多逊自小聪明好学,扎下了深厚的儒学功底,后周显德初年,二十多岁的卢多逊便考中进士,被授为秘书郎、集贤校理,后升任为左拾遗、集贤殿修撰。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王朝更替,机会多多,看到很多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成为新贵,特别是小吏出身、无甚学识的赵普,凭着从龙拥戴之功,一跃成为当朝的宰相,让一向自视甚高的卢多逊深受刺激,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卢多逊暗暗发誓,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谋略,有朝一日也要攀到位极人臣的位置。

乾德六年(967年),素以博闻强记、精通经史而闻名的卢多逊加任史馆修撰、判馆事,成为朝廷史馆的一把手。

史馆主要负责修史、藏书,是个清闲部门,远离朝廷中枢,完全不符合和卢多逊的政治理想,卢多逊一度有些失落,但不久他就惊喜地发现,赵匡胤喜欢读书,常常亲自到史馆里来取书。

卢多逊暗叫机会来也,他安排自己信任的馆吏负责管理藏书,并叮嘱他注意皇上取走了哪些书籍,随时向他汇报,然后他立即找来同样的书籍,通宵达旦进行研读,等到赵匡胤看书有疑问、找人进行咨询的时候,其他人往往回答不上来,卢多逊却因为早有准备,因此对答如流,深合赵匡胤的心意。

一来二去,赵匡胤开始注意到这个文辞敏捷的年轻官员。

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征讨北汉,特意带上了卢多逊,安排不同的岗位对他进行历练、考察,卢多逊也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倾尽全力表现,逐渐得到赵匡胤的赏识,两年后,在赵匡胤的关怀下,卢多逊被朝廷任命为翰林学士,成为赵匡胤身边的新晋宠臣。

卢多逊得到赵匡胤的赏识,自信心愈发增强起来,不久之后,又抓住机会立了一功。

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派卢多逊为江南生辰国信使,以为南唐后主李煜祝贺生日为由,出使南唐,实则是想刺探南唐虚实,李煜被后人称为千古词帝,文采风流冠绝一时,卢多逊也以文采著称,再加上刻意投其所好,与李煜诗词唱和,很快赢得了李煜的好感,对他丧失了警惕,卢多逊趁机多方留意观察南唐的社会状况。

卢多逊即将返程之时,派人禀告李煜说:“朝廷计划重修天下图籍经典,目前史馆唯独缺少江东各州的资料,希望您能给予帮助。”

李煜本想趁机结好这位赵匡胤身边的红人,以便让他在赵匡胤面前为自己说些好话,为南唐争取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便满口答应下来,立即安排人将江东十九州的资料送给卢多逊,卢多逊结合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将南唐各地的地理形势、屯兵远近、人口多寡等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回到京城开封,立即呈报给赵匡胤,并力陈江南衰弱可取之状。

赵匡胤闻言大喜,对卢多逊更加重视起来。

卢多逊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唯有当上宰相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现任宰相赵普便成了卢多逊心中最大的政敌。

赵普与赵匡胤渊源深厚,名为君臣,实同手足。

卢多逊想要取赵普而代之,原本是不自量力的痴心妄想。

但赵普为相十余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同时,妒贤嫉能,对认为会威胁他权势的人才,进行打击排挤,逐渐引起很多同僚的不满。

觊觎皇位的皇弟赵光义,也把赵普视为眼中钉,与赵普进行了各种明争暗斗,卢多逊早就与赵光义私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赵普,赵光义负责搜集不利于赵普的证据,卢多逊则利用赵匡胤对他的信任,时常吹耳边风,向赵匡胤灌输赵普的种种不是。

此时,卢多逊见赵匡胤对赵普的态度已经改变,认为机会来临,便赶紧通知赵光义,让赵光义想办法组织临门一脚。

这便有了雷有粼趁着朝会,击响登闻鼓,御前告状的举动。

雷有粼掌握的证据很多,赵普回过神来,目光扫过雷有粼提到的几个人,胡赞脸色惨白,李可度额头冒汗,刘伟更是浑身发抖,这些人都是由他选拔、举荐的,不错,他们可能会有过错,但瑕不掩瑜,他们都是各方面有专长的人才。

“陛下”,赵普上前一步,“此案疑点甚多,恐有诬告之嫌。臣以为,当交由中书省详查。”

中书省都是自己的人,赵普想尽可能把几个人保下来。

御史中丞边光范在一旁冷笑道:“赵相此言差矣,此案理当由御史台彻查。中书省与涉案官员多有往来,恐难秉公办理。”

边光范早就对赵普看不顺服,哪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

文德殿内,一片死寂。赵普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他知道,今日若是保不住这些人,他在朝中的威信就要大打折扣。

“陛下”,赵普深吸一口气,“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胡赞等人绝无贪腐之事。此案定是有人蓄意构陷,意在动摇朝纲!”

“好一个动摇朝纲!”赵匡胤猛地拍案而起,“赵普,你可知罪?”

赵普愣住了。他没想到赵匡胤会如此震怒。这些年来,他辅佐赵匡胤平定天下,制定国策,从未见过赵匡胤对他发这么大的火。

“臣......”,赵普刚要开口,赵匡胤已经走下御阶。

“你结党营私,包庇贪腐,目无王法!”赵匡胤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来人!将胡赞、李可度等人拿下,交由御史台严查!”

禁军冲入殿中,将几名涉案官员一一押下。赵普站在原地,只觉得浑身发冷。他知道,这一次,他输了。

“赵普”,赵匡胤走到他面前,声音低沉,“你太让朕失望了。”

赵普抬起头,对上赵匡胤的目光。那双眼睛里,有愤怒,有失望,还有一丝他看不懂的情绪。

殿外,雷声轰鸣,一场大雨倾盆而下。赵普站在雨中,任由雨水打湿朝服。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二天,赵普主动上疏请求辞职,赵匡胤第一时间表示同意,封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接将他逐出了京城。

卢多逊得到赵匡胤的赏识,自信心愈发增强起来,不许别人染指。

赵匡胤明白,赵普之所以劝他不要立光义为皇储,固然是为了他好,但何尝不是为他赵普自己考虑,若自己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德昭年轻,必然要仰仗赵普,赵普自然能够继续把持朝政。

赵匡胤不是没想过传位给儿子,但一方面母亲的遗言他不忍违背,同时,从过往历史经验来看,传位给儿子确实风险很大。

这个风险,最初几年,他认为来自于功臣勋将,后来,他发觉,最大的威胁是皇弟光义。

他深知光义的性格,光义自小聪明,在母亲的偏爱下,又比较执拗,凡是他想得到的,一定想方设法弄到手。

光义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赵匡胤常在心痛之余,也赞叹这小子有胆量,行事果断,能干大事。

此外他知道,光义这些年,还处心积虑,培植了不少势力。

这个弟弟,总喜欢闷声不响干大事,如今已经羽翼渐丰了。

赵匡胤权衡过很多遍,让儿子德昭接班,光义会心甘情愿接受吗?

陈桥兵变,光义也是主要策划者,赵匡胤相信弟弟有能力再导演一次。

若如此,岂不是害了德昭?

何况就算光义同意,德昭也未必能压得住阵。

如果让赵普辅佐德昭,以赵普冷酷无情的性格,必定会拿元勋重臣开刀,说不定第一个收拾的,就是光义。

如果光义起兵反抗,不管成功与否,赵家也好,天下也好,都会血流成河。

无论如何,赵匡胤不忍看到这个结果,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遵从母亲的遗训,让光义接班最为稳妥。

只有让弟弟光义接班,赵家的江山才能够平稳过渡。

既然这样决定了,就不能让赵普和光义再斗下去了,否则一旦两人撕破脸,以光义睚眦必报的个性,赵普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将赵普赶出京城,也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卷进更大的旋涡。

赵普罢相之后,赵匡胤随即封皇弟赵光义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由此,赵光义接班人的身份已然明朗。

赵普知道赵匡胤决心已定,为了自保,便给赵匡胤写了封信,信中说:“外人说我妄自议论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哪里有间隙!况且昭宪太后临终时,我实际上参与接受遗命。知我者是陛下,希望陛下明鉴。”

赵匡胤亲手封上这封信,将其藏在宫中。

卢多逊也心想事成,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进入到朝廷的核心圈层。

卢多逊的父亲卢亿听说赵普下台与卢多逊背后拆台有关,不禁长叹:“赵普是开国元勋,我儿无知,如此诋毁前辈,将来恐怕不会有好下场。

幸好我活不了多久了,看不见了,也算是一件幸事。”

没过多久,卢亿就去世了,卢多逊居家守丧,几天后便被赵匡胤召回,命他参与处理政事。(一起读宋史第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