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时如此!从“于中午班前一小时”说开去:读《沙草自选文集有感》

发布时间:2025-06-04 19:54  浏览量:27

新年伊始,从洛阳杂文学会沙草先生处,获赠两本《沙草自选文集》,如获至宝。茶余饭后逐一细读,受益匪浅。

一日,读至上册最后一篇《影评的诱惑(代跋语)》,不经意间,看到此文的写作时间标注的是“1987年11月11日于中午班前一小时”,一时感慨良多。

从沙草先生的简介里知道,他不是专业作家,只是一位业余作者。1954年8月生,退休前,系洛阳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干部,高级政工师。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通观全书,发现作者写作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文末注明写作时间。这说明,作者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写作都是有背景和动机的,标注时间,无论作者读者,一看时间,就大致了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反观自己,虽然也有这种习惯,遗憾的是,想起一阵子,并没有很好坚持。可是作者两本集子共收作品近300篇。第一篇写于1980年12月22日,最后一篇写于2020年6月12日,时间跨度长达4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没有电脑等现代办公设施,可先生的作品竟能完好保存,可见先生做事多么用心;40年间先生一定写了很多作品,可两本集子只收了288篇,年均7篇,足见先生做事之严谨。

而我之所以对“中午班前一小时”这7个字深有感触,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切身体会。

有句俗话叫“人不可一日无事”,有人说鲁迅是写作天才,鲁迅先生的回答是:“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罢了。”

可以说,沙草先生也是这样的写作天才!他26岁开始写作,直到现在,古稀之年依然笔耕不辍。人生漫漫,每天有24个小时。难道班前一小时不是应该静心午休的吗?或者,不是应该做好准备,静待到时间安心上班的吗?

可是先生,不休息,不虚度,却在利用上班前这1小时60分3600秒,写就一篇千字小文,真可谓分秒必争啊!

关于惜时,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典范。欧阳修的“三上”时间——马上、枕上、厕上,苏秦的悬梁刺股,车胤的囊萤映雪,匡衡的凿壁偷光,司马光的圆木警枕,李四光的石头枕,马雅可夫斯基的大劈柴枕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想自己,当年身体残疾,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业余自学,也是从一分一秒的惜时读写开始,最终脱离苦海,学生时代没进过高中校园,参加工作却能在县重点高中任教。在家自学那六年,最惨的是,父母夜半醒来,见我房间还亮着灯光,开口就骂。以至于从此以后,我一方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挑灯夜战,一方面还得小心提防着父母醒来。一听到父母醒来,立马熄灯,和衣而睡,待十分二十分过去,再点灯坐起,继续读写。想想现在,如果说人生还算有点收获,那都是点点滴滴的时间和汗水的结晶。

与洛阳杂文学会结缘后,上至鹤发童颜的老前辈,下到未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他们都不是专业作家,与杂文、写作结缘,凭的都是业余爱好。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写作,奉献给了杂文。

并且,这种爱好,没有终结,直至老死。这,可能就是业余作者、杂文爱好者的人生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