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冲开始闷泡的白茶,香气、滋味怎么样?村姑陈现场实验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4-09-06 06:22 浏览量:2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三月,天气急劲,地气清明。
保持不急不躁的淡定情绪,精神内守,方能使秋天肃杀之气平和,这是秋天的养生之道。
《古今谭概》里有个人,名叫郭林宗。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觉得是这棵树在作怪。思前想后,决定砍树。
朋友百般不理解:好好的树,干嘛要砍掉?
郭林宗解释道,四四方方的院子,像四方的“口”字,口中有木成了“困”,这不吉利啊。
朋友大笑,照你这样讲,院中有人,不就是“囚”字嘛,囚字更加不详。既然人搬不走,又何必在意一棵树呢?
这就是换个角度想问题的精髓所在了。
寻常生活本是轻松简单的,若喜欢人为添堵,则怎么都无法展颜。
有茶友问,泡白茶每一冲分别该泡多久,要闷多长时间?为什么泡出来的茶味总有些苦?
闻言,一愣。
干嘛要执意于闷泡呢?
尤其,如若第一冲就开始闷泡,那带来的毁茶效果,堪称毁灭。
【准备】
正好桌上有一罐2024年的炭烘白牡丹《冷噙香》,便用它来做这个闷泡的实验。
先备器。
准备两套盖碗、两只公道杯、两只小茶杯。
为了避免在冲泡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误差,特意选择了两只泥料相同、器形相同、均为110毫升标准容量的大肚白瓷盖碗。
用清水洗净,烧水,烫壶温杯。
取出克秤,将两个盖碗轮流放上去,去掉皮重,屏幕显示0g。
接着检查双手是否干燥?指缝间是否有水痕?确保双手干燥洁净,打开双层马口铁罐,取下封口夹子,分别称出两碗5克的干茶。
称茶之后,及时将茶叶原样密封回罐子中,放回原处。
彼时能清楚看到,两只盖碗中的干茶,高度不相上下。
它们同样都是叶色青青,身为今年的炭烘白牡丹,叶片细窄偏圆,芽头上的白毫细密如丝绒。
它们同样都是茶梗略短,两叶一芽居多,干茶蓬松度别无二致,5克干茶放入同款盖碗内,一眼看去,干茶恰巧能触及碗沿。
它们同样都是满溢干燥的植物鲜香,细闻能感受到炭烘出来的微微焦香,凑近一闻,毫香的存在感也甚为鲜明。
左侧盖碗是今天的重点实验对象,准备第一冲就开始闷它,闷30秒之后出汤。
而右侧盖碗是对照组,依照常规泡法,提壶注水,快速出汤。7秒内出尽余汤。
确保其余变量相同前提下,对冲实验结果才能更精准。
【汤色对比】
左边的盖碗,第一冲闷泡30秒左右,倒出的汤色是偏深的柠檬黄、小麦啤酒黄。
两叶一芽的二级白牡丹《冷噙香》,叶片比牡丹王、一级白牡丹更圆更大。
叶子占比多了,叶片内部的天然可溶性茶色素就越多,赶上闷泡,便一股脑儿将其大量释放,最终得来的,便是这深黄茶汤。
一看,便让人感觉到“浓”。
而右边正常冲泡的茶,第一泡快速出汤,只对茶叶进行了简单的,得到的茶汤颜色是我们平日里最常见的、最习以为常的素白淡黄。
似月上中天,莹白中透着淡淡的清辉。
分别倒了一小杯茶,两相对比。
闷泡出来的茶汤内,白毫更多更密,大量细密茸毛,沉入茶汤底部,拿起公杯一摇,杯底茶毫似点点繁星,先密密扬起,而后缓缓沉落。
数不清的茶毫精华,早早率先登场。
完全不考虑接下来的茶汤里,若是无毫,该如何向主人交待。
【叶底对比】
没有冲泡前,这两碗茶的干茶,因都是5克,目测过去高度是齐平的。
之后,一碗闷泡,一碗快出水,它们的叶底便呈现出了鲜明的反差。
左边的茶,第一冲闷泡超30秒后,因长时间大量吸入沸水,其叶底舒展度堪比正常冲泡时泡到5冲之后的叶底——芽头被全部浸湿,叶张被全部泡透,梗叶尽数展开,满溢水润光泽。
一副水水润润,叶片彻底喝饱水的模样,一副尽情释放后放开躺平的调调。
估计按闷泡法再泡个五六冲,便气息殆尽、该换茶了。
而右边快出汤的盖碗内,由于水与茶叶的接触时间超短,且由于白毫含量高、防水性强,使得一冲后的叶底,仿佛只是某些茶叶迅速过了一遍沸水,并没有100%被浸透。
处于半干半湿状态,只有少数叶片微微泛皱,看上去,比闷泡过的叶底颜色更深。
表明待释放的内质还有很多很多储存在叶片细胞内。
再泡个十数冲,不是问题。
【香气对比】
出汤后,趁热揭盖闻香。
左边闷泡过的白牡丹,盖上有草木香、花香,香气不甚浓郁,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
而右边快出水的白牡丹,能闻出的香气更有层次,更清晰、更多元。
它的前调是植物蛋白烘炒香,中调的鲜美草药香、花香,以及尾调里拥有温柔力量的冷沁花香,一应俱全。
须知,这股冷沁花香,正是2024炭烘白牡丹《冷噙香》的一大特色。
是多种开在冬日里的花香集合。如寒梅、如深冬街道的宫粉马蹄甲,如腊月的幽幽水仙花香。
而今天,经过闷泡之后的茶汤里隐约有着花香身影,但难辨出花香的冷沁之感。这股子独特幽香只出现在了快出水的盖碗中。
究其原因,便是因为闷泡时的水蒸汽在做怪。
须知,沸水冲入盖碗后,热腾腾的水雾不断上扬,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出汤,大量水蒸气会附着在盖上形成小水珠,从而稀释了盖香。
若是往盖碗内注满沸水后,不盖盖子,一直敞开闷茶,似大杯泡茶那般泡茶,则香气大量顺着碗口飘散到四周空气,能留下来给我们在盖上闻到、在汤中喝到的花香,就更少了。
茶香易散难聚,飘走就再也回不来。
所以,闷泡法并不能全面真实地体味到一泡白茶的全部香气,大多,被被水蒸汽浪费了。
只有快出水,才能完整领略《冷噙香》的冷香幽长、迄逦柔光。
【滋味对比】
喝闷出来的茶汤,若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那便是,苦。
准确来说,是非常苦。
类似煮过量投入人参的鸡汤,正常只要两、三片,如果将大半颗老参放进去煮,则不仅苦感极重,e且鸡汤的鲜美滋味还会消失不见。
关键是,这么浓的滋味,没几人能hold得住!
是以,盖碗泡白茶,闷泡是一大忌。
第一冲就开始闷,将原本应该分布在5-6冲茶汤的滋味物,大量集中浓缩在头泡茶里,跟意式浓缩咖啡一样,这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好在,《冷噙香》作为太姥高山春茶,底子好,萎凋顺畅,传统炭烘,工艺到位,哪怕采用极端闷泡做法,得到的茶味也仅是苦,不算涩。
但浓苦的茶汤,将《冷噙香》引以为傲的冷沁汤感、鲜爽滋味、落水香馥等光芒,全部盖住,喝这种茶汤,如受酷刑。
虽然,苦茶能令回甘异常汹涌澎湃,但回甘返上来的花香,却稀薄量少,远不如正常冲泡出来的茶汤那般的花香盈盈,层次叠起,留香持久。
【尾声】
本场虽是一次实验,但结局早就写好。
第一冲就开始闷泡的白茶,耐泡度肯定会打折扣,因为能量被提前透支、被过度透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常泡白茶,茶味没泡淡前,不需要坐杯闷泡。
等到6冲7冲之后,根据上一道茶水的浓淡程度以及自己的口味,再来坐杯5-10秒也不迟。之后往后依次慢慢加时闷泡,直至彻底泡淡,才是茶尽其香、物尽其用之道。
惜春常怕花开早,叹秋常恐月来迟。
凡事循序渐进,方不负好茶与时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