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照片(03)|70年代的津沽生活,条件艰苦,但是积极乐

发布时间:2025-06-03 02:06  浏览量:42

来自三名外国摄影师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MacKinnon Stephen R和迈克尔(Michael)之手的一组上世纪70年代天津老照片,以不同视角再现了津沽大地的生活场景。

1972年,在天津的一家国营理发店内部,墙壁上张贴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诸如“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提高警惕……”。最右边的墙上,还设有供儿童测量身高的标尺。此照片由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拍摄。

1972年在天津,那些于五七干校参与劳动的学员们,有的佩戴着像章,有的手持红宝书,多数人上衣口袋里都插着一支铅笔。这些知识分子个个笑容满面,显得十分乐观。然而,那时的条件颇为艰苦,四个人住在一间屋子,喝的是苦水,一切都得靠自己来满足生活所需。摄影:MacKinnon Stephen R。

1972年,天津街头的部分房屋年代久远且显得破败。画面中有一处用苇席搭建的房屋,看上去像是临时建造的,上面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标语,旁边还有毛主席语录: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摄影者为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

1972年,在天津的一处五七干校宿舍内,内务摆放得井然有序,墙壁上挂着毛主席的语录:“广大干部要下放劳动,这对干部而言是重新学习的绝佳契机,除了老弱病残的干部,都应该这么做,在职干部也需分批下放劳动。”这处干校或许是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此照片由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拍摄。

1972年于天津,一家国营理发店中张贴着一张“积攒头发、支援出口”的海报,上面写着“期望广大民众把那些扔了就成废物、收起来就变财富的各类人发收集起来,卖给国家以支援出口,为加快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助力世界革命贡献力量”。摄影者为威廉·约瑟夫(William Joseph)。

1975年,在天津东门里有两座始建于明代的牌坊。这两座牌坊为二柱三楼式木质过街牌坊,是天津现存仅有的两座牌坊。其上匾额所题文字分别为“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在民间它们被俗称为“头道古今”和“二道天地”。此照片由迈克尔(Michael)拍摄。

1975年,于天津的一个商店门口,一辆装满大白菜的驴车停在那里。商店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新开某某店”。此地大概位于河东区唐家口街道新开路社区周边。该照片由迈克尔(Michael)拍摄。

1975年,前身是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的天津大学,作为中国首所现代大学,校内有四大名湖,分别为爱晚湖、青年湖、敬业湖和友谊湖。摄影:迈克尔(Michael)。

1975年天津大学新生入学的场景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们满脸笑容、神采奕奕地排队走进校园,他们日后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该照片由迈克尔(Michael)拍摄。

1975年的天津金钢桥,是一座历史久远的钢铁浮桥,完全用铆钉连接而成,还能从中间向上抬升。到了1996年,这座桥被拆除,随后在老桥的基础上又建造了一座彩虹样式的金钢桥。图里人们在河中游泳后爬上桥墩的画面已成为过去。摄影者为迈克尔(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