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年前陶文揭秘夏朝‘甸服’所在!实证夏朝就在浙江!

发布时间:2025-06-03 16:37  浏览量:22

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证明:距今1.1万年前开始的浙江上山文化,是虞朝末年和夏朝早期的文化。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

就在浙江上山文化的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了这样一个文字,刻在距今九千年前的一块陶片上。这块陶片上还涂着红色颜料,很显然是祭祀专用的。

这个字,和我们今天的“田”字几乎一模一样。

你以为只是巧合?

在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陶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一模一样的文字,只不过比龙游的“田”字年代晚了四千年。

同样在龙游荷花山遗址,同样是一片九千年前的上山文化陶片上,刻着另一个确凿无疑的“田”字,如下图所示:

上述这个九千年前“田”字的两种写法,在后来商代的甲骨文里面都能看到,一模一样,如下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

浙江上山文化的这个“田”字,有什么神奇之处? 为什么一直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还在陶器上刻这个字?

因为这个字,与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王有关,更确切地说,与大禹划分九州有关。

这个“田”字,是“甸”的本字。

西周早期的“甸”,直接就写作“田”,后来才在田字旁边加人,成了我们今天的“甸”字。如下图所示:

这个“甸”字的意思,是特指天子王畿范围内的区域,可以说就是天子王都所在的核心区。

《说文》就说:

甸,天子五百里内田。

《说文解字注》旁征博引,对于“甸”字的含义有着详细考证:

《禹贡》“五百里甸服”。《周语》曰“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韋注云:“邦內、謂天子畿內千里之地”。《商頌》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王制》曰:“千里之內曰甸”。京邑在其中央。故《夏書》曰“五百里甸服”,則古今同矣。

甸、王田也。服、服其職業也。自商以前,邦畿內爲甸服。武王克殷。周公致大平。因禹所弼除甸內,更制天下爲九服。千里之內謂之王畿。王畿之外曰侯服。侯服之外曰甸服。祭謀父諫穆王稱先王之制。猶以王畿爲甸服者。甸古名。世俗所習也。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爲甸服”是也。《周禮》亦以蠻服爲要服。足以相況也。按周制王畿千里,不在九服。而亦未嘗不從古曰甸服也。

所以,在龙游荷花山发现的“田(甸)”字,实证这里就是夏朝天子王都所在范围内!

事实上,抱雪斋已经证明,大禹治水后的夏朝最早首都阳城,就是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大禹死后所葬的会稽山,同样也是在浙江。

龙游荷花山,距离上述这两个地方都不到两百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五百里内田”——甸服!

良渚古城,是夏朝中期的都城,所以在这里发现了同样的“田(甸)”字!

甸服制度,是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时制定的。

《尚书·禹贡》一开篇就说: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九州山川都是禹王所划定,所以《诗经.大雅·韩奕》中就说: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小雅·信南山》中则说: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不论是梁山还是(终)南山,古人认为都是禹王所“甸”,可见这两个“甸”字本就是禹王划分九州时的专用动词。

《禹贡》后文更是明确提出了夏朝的王都五百里范围内是甸服。

对于《禹贡》的“五百里甸服”这句话,郑玄注引《孔传》曰:

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此处的“甸”即指天子直接管辖的农业核心区,承担赋税、劳役等职责。

抱雪斋还可以补充一点:这个甸服的“甸”原本就是因为一片特别的田而得名,这片特别的田就是专门供天子举行籍田礼的王田,又称“帝籍”。顾名思义,这块田里出产的所有粮食,都是用来酿酒,祭祀天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