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医 | 端午悬蒲:千年习俗中的剑影药香

发布时间:2025-06-03 18:52  浏览量:26

五月初五,端午时节,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门前,青翠的石菖蒲与绿银白的艾叶被红绳系挂,散发着特有的清香。

这一习俗源远流长,《荆楚岁时记》早有记载:“端午刻菖蒲为剑,悬于户首,以禳毒气。”至清代尤为盛行,人们将菖蒲与艾叶扎束悬挂于门户,既为斩除邪恶、祛除疾病,亦寄托对家人平安健康的祈愿。

千年习俗——端午悬蒲

菖蒲被称作“水剑”,因其叶形修长如利刃,而剑在古代本就象征驱邪之力。民间认为,菖蒲能辟邪镇宅,护佑家宅安宁。

此外,菖蒲的特殊香气亦有实际功用,其气味清冽,可驱蚊虫、醒脑提神,根茎煮水还能治湿疹。

端午时节湿热多蚊,悬挂菖蒲正是古人应对时令的智慧。江南俗语云:“菖蒲水洗脸,百病不来缠。”梅雨时节以菖蒲水拖地,既可驱霉湿,又令满室生香。

菖蒲的文化意涵远不止于此。孔子周游列国时,常在竹简上刻“坐卧常携石菖蒲”,其弟子在《孔氏家语》中记载,孔子授课前嚼食菖蒲根,“食菖蒲而智益明”。

宋代苏东坡被贬黄州,于案头植菖蒲为伴,写《石菖蒲赞》赞其“忍寒苦,安淡泊”,并含嫩根以解忧思。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则载其雅用:将菖蒲根晒干磨粉制香,焚烧时透出草木清香,别具风格。

如今,端午悬菖蒲的习俗仍鲜活于民间。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会在家门口悬挂菖蒲和艾叶等植物,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吉祥。这既延续着驱邪禳灾的古老信仰,亦承袭着草木养生的生活智慧。

石菖蒲的食疗方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石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以下为石菖蒲的常见食疗方:

1. 菖蒲羹

石菖蒲最早的食疗应用见于宋代《圣济总录》的菖蒲羹。

【材料】菖蒲60克,猪肾一对,葱白一握,米150克。

【做法】先煮菖蒲,取煎液,去滓,加入猪肾、葱白、米煮作羹。如常法,空腹食。

【主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

2. 石菖蒲杏仁炖猪心

【材料】猪心350克,石菖蒲10克,杏仁5克。

【做法】先将石菖蒲、杏仁洗净、猪心洗净切开,再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开水炖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化痰开窍、补心安神。

3. 茉莉菖蒲茶

【材料】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青茶10克。

【做法】三者一起水煮开,再煮5分钟,当茶饮。

【功效】安神解郁。

4. 石菖蒲郁金牛肉汤

【材料】石菖蒲8克,郁金8克,新鲜牛肉250克,生姜5片。

【做法】石菖蒲、郁金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生姜去皮洗净切取5片。牛肉洗净,切片。石菖蒲、郁金、牛肉、生姜共置瓦煲内,加水适量,中火煲1.5小时,去石菖蒲、郁金渣,加细盐适量调味,饮汤吃牛肉。

【功效】温中理气,化痰开窍,主治痰浊内阻、上蒙清窍所致眩晕头痛、头重不舒、舌苔白腻等症。

使用注意

1.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2. 阴血不足者忌用。

3. 老人、小孩、婴幼儿、胃溃疡者不宜长期服用。

石菖蒲的古今应用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为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长于溪流、湖泊边缘的湿润环境中。其叶片剑形,青翠挺拔,根茎横走,具有浓郁的芳香气息。

在中国传统的中药学中,石菖蒲被归类为“开窍药”,其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石菖蒲的形态特征、采集时节及药用价值,特别强调其“辟秽除恶”的功效。

古代医家对石菖蒲的应用极为广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以石菖蒲为主药的“开心散”,用于治疗健忘症。

清代《温病全书》中记载的“菖蒲郁金汤”便以石菖蒲为主药,用于治疗痰蒙清窍所致的神志不清。

宋代《太平圣惠方》收载的“菖蒲丸”则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这些经典方剂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有所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菖蒲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黄酮类、醌类、生物碱类、三萜皂苷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及糖类等多种化合物,其中挥发油类为石菖蒲的主要药效成分。

其中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含量最高,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被广泛应用于与脑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如抗癫痫、抑郁症、抗帕金森病、抗阿尔兹海默症等,亦为传统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93.

[2] 冯鹏,王明露,王宇彤等. 石菖蒲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22.

[3] 韩沅沅,方洪,谷丽华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石菖蒲挥发油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6(3):52-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