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上书舟启——文学船舫载波光,两代书桌续文脉

发布时间:2025-06-03 14:18  浏览量:27

【中国商报焦阳报道】

碧波开卷,书香漫江

六月的呼兰河,水色澄碧,橹声欸乃。一艘木船载着三十余位文学旅人,从松花江缓缓驶向呼兰河口。船头悬着素白纱幔,江风拂过,如翻动的书页簌簌作响。甲板上,《呼兰河传》的朗读声随水波荡漾:“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少年闭目凝神,老者眼含泪光,百年乡土记忆在桨声灯影中悄然复活。

这场名为“文学船舫”的沙龙,是第三届萧红文化周的点睛之笔。以船为舟、以水为墨,呼兰河不再仅是地理坐标,更化作承载黑土文脉的流动书案。当15组家庭共诵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江岸的垂柳、船头的茶盏、孩童的笑语,皆成了《呼兰河传》的鲜活注脚。

信笺渡时空,墨痕连古今

“我想对童年的你说:园子里的倭瓜花还开着吗?”茶歇时分,稚嫩的笔尖在信笺上沙沙游走。家长与孩子伏案共书,将写给萧红的信折成纸船放入江中。一只小舟载满素笺顺流而下,如同向文学星河投递的密语。

呼兰区妇联的“伴读妈妈”们,在船尾讲述留守儿童与书籍的故事。她们的声音温柔而坚韧:“书是暗夜里的萤火,我们愿做提灯人。”来自大庆的文友以方言吟诵《生死场》片段,双鸭山的诗人即兴赋诗:“船行呼兰水,字染黑土香。”地域的界限在书声中消融,只余文学乡情随江风流淌。

文脉如河,奔涌向新

暮色四合时,主办方为每户家庭颁发青竹纹样的参与证书。证书上拓印着呼兰河木刻版画,墨香混着水汽氤氲不散。众人倚栏合影,身后是金红的晚霞浸透江面,恍若萧红笔下“火烧云”的千年回响。

“这不仅是沙龙,更是文化寻根。”活动组织者望向粼粼波光。当科技让阅读走向虚拟,他们选择回归最原始的载体——水与船。松花江串联起萧红笔下的市井烟火,呼兰河倒映着两代人共读的身影。书舟行过处,文脉化作水痕,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密码。

后记:流动的史诗

昔年米芾乘书画舫游江湖,今朝文学船舫溯文脉而行。当童声在江心诵读“人生何如”,当萧红影像在文化周开幕式微笑,呼兰河的波涛终将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为时空所困。它如江水般奔涌,以新的姿态浸润每颗向往文学的灵魂——因为大地之上,唯有流动的生命力永恒。

文学船舫纪行

一舟载得书山重,

两代灯前墨未干。

呼兰水逝文星在,

千载烟波字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