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人的书法一直不及古人
发布时间:2025-06-03 11:37 浏览量:22
当代书法创作面临一个尴尬困境:临摹古人作品惟妙惟肖,独立创作却难有突破,无论怎么努力都与古人有很大差距,这让书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也让民众对当今书坛缺乏信任,口诛笔伐营造出当今书坛全面衰退的假象。
究其原因,并非今人书家不够努力,也非今人书家天赋不足,更不是今人书家缺乏文化修养,而是我们一直用古人的标准衡量今人的创作,却忽视了古今书法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这种错位的比较,注定让今人永远活在古人的阴影之下。
古人生活在毛笔书写的时代,从启蒙到科举应试,书法是必备的生存技能。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书《祭侄稿》,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而今人从小学用硬笔,毛笔书写已成为一种艺术行为,严重缺乏实用性书写经验,使今人难以企及古人的笔墨境界。
古人书法多书写自作诗文、往来信札,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苏轼写《黄州寒食诗》,文意与书风相得益彰。
当代书法创作多为抄录古诗或名言,创作者与文本间存在天然隔阂。这种抄书的创作状态,就好比古代的经生一样,纵有佳处却难以登堂入室,无法激发真正的情感共鸣。
简体字的推行影响深远,繁体字的造型美感,是传统书法美的重要呈现。今人惯写简体字,对于繁体字的理解已经陌生,无法根据字意和书体演变规律对文字进行解构重组,制约了书法的表现空间,让书法失去了古韵。
书写实用性的消失让书法发生巨大转变,古代佳作皆为实用性文件,比如信札公文等等,日积月累的书写实践造就了精湛技艺。
今天人们不再需要手写文字,也就失去实用性书法实践的机会,仅靠刻意练习难以达到古人"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的存在,书法曾经一度被抛弃,最重要的笔法也就出现了断层,当书法再次回归的时候,毛笔书写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创造,传统实用性笔法被单纯的描绘画取代。
今天书法教育重形轻法,许多学习者只求形似不问笔理,陷入"画字"的误区,用毛笔描摹字形轮廓,而非真正理解点画间的气脉相连。这种没有笔法支撑的书写,徒有其表而失其神韵。
教育体系的变革也不容忽视。传统私塾教育中,书法与识字教育同步进行,儿童从描红开始,经年累月形成书写本能。
现代教育中书法沦为选修课,多数人缺乏系统训练。即便专业书家,也多从成年开始专攻,错过了手感培养的黄金期。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造成基本功的普遍薄弱。
时代进步促使书法属性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实用性变为纯艺术性,但是仍以"二王"标准衡量当代创作,如同用农耕文明的标准评价工业产品。
每个时代应有自己的艺术准则,而书法界却迟迟未能建立符合当代审美的评价体系,导致今人永远在古人设定的赛道上追赶。
古人书法多为实用文书,尺幅相对较小,讲究精制,今天为适应展厅效果,作品越写越大,这种空间尺度的变化,导致笔墨语言不得不做出调整,无法照顾细节,习惯性忽略细节让今人书法过于粗陋。
崔寒柏先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点,所以他投展兰亭奖时采用了册页的形式,就为了让评委近距离观察笔墨细节,结果一举斩获兰亭金奖。细节永远是决定书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传统根基薄弱的情况下,一些创作者转向形式创新,却常陷入两种误区:或简单模仿古人而缺乏时代气息,或刻意求新而强化雕饰,没有了率真。
建立当代书法标准刻不容缓。这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准则。
就像古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人也应开创属于自己的书法时代。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不及古人"的阴影。
展望未来,书法艺术需要回归本质。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应是当代精神的表达。不必一味与古人较劲,而应思考如何让书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当我们的评判标准与时俱进时,或许会发现:今人书法不是不及古人,只是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