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中医经典有什么特点?附上药食同源汇总8张表
发布时间:2025-06-02 14:15 浏览量:18
在宋元这个历史时期,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在“方书”——也就是专门记录各种中医药方的书籍方面,涌现出了不少重要的著作。我们可以把那个时期的方书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那种汇总古今名方的“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这类书继承了像唐代的《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那样的风格,讲究把历代经典的药方一网打尽。代表作就是《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这些书不仅药方多,而且内容分类清晰,涵盖面广,是当时国家级别组织编撰的大型医书。
第二类是实用性很强的“官药方书”,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类书是国家药局出面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里就能用这些药方治病,方便实用,推广性强。
第三类就更有“个性”了,是由有经验的医生自己编写的专题类方书。这些书往往在前人经验基础上,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临床体会。比如《普济本事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济生方》等,这些都是带有鲜明作者风格的临床工具书。
首先《太平圣惠方》是在北宋时期,由当时皇帝下令,召集宫廷的医学专家王怀隐等人一起编写的大型方书。书总共有100卷,分成1670个小门类,收录了16834个药方!内容从怎么看病、用什么药、治五脏六腑的病、外科、骨伤科等等全都包括。而且很讲究逻辑性,比如每一个病证前面都会先引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来解释这个病是怎么来的,然后再详细列出各种治疗方法和药方。
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保留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代医学内容,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些早期版本,在《太平圣惠方》里就能找到比现在流传版本更古老的记录。因此,后人称它为“淳化本《伤寒论》”。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像《点烙三十六黄经》这种已经不见于世的古籍内容,等于是在替后人保存医药文化遗产。
不过因为书太大了,不太方便日常使用,所以到了宋仁宗时,又有人从中精选了《圣惠选方》这个版本,60卷,只保留了6096个常用的药方,更适合民间使用。
再说《圣济总录》,这是在北宋政和年间完成的,也是国家出面组织专家编写的“超级医书”。书有200卷,里面有将近两万个药方!而且分类非常细,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针灸、养生等等60多个门类全都有。每一类前面先有一段总论,然后才详细分成各个病证来介绍治疗方法,内容讲得很全面。这本书还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五运六气”理论——也就是通过天时、气候的变化来预测疾病发展方向。
后来金兵南下,把书稿运到了北方,导致南宋人不太容易看到这本书。等到清初,学者程林又从《圣济总录》中精选出《圣济总录纂要》这本小册子,只留下药物容易获取、疗效可靠的方子,更方便老百姓使用。
接着是《和剂局方》,这个书特别有意思,它其实是国家药厂的“药品说明书合集”。在大观年间,国家命令医官对药局里常用的处方进行审查、整理,编成了这本书。它原本只有5卷,后来经过多次扩充,成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10卷,附带3卷《用药指南》,总共载方788个。我们现在常听说的很多经典中成药,比如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散、四物汤、逍遥散等等,最早都是从这本书里来的。
不过也有问题,这些“官方”一旦固定下来,民间就容易死守这些方子,不再寻求医生诊治,出现了“泥于局方”的现象。
除了这些大型方书,还有不少医生写了自己的专著。例如:
《普济本事方》是许叔微写的,他把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经验方和自己亲身验证的方子结合在一起,还对糖尿病(那时叫“消渴”)做了详细分类,非常有现代医学的味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陈言写的,这本书的名字有点拗口,但意思很明确,就是“找出疾病背后的三种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他每讲一个病,都会先分析病因,然后再给出治疗方法,逻辑性很强。《济生方》是严用和的代表作,是他行医五十多年的经验总结,虽然原书早已遗失,但好在《永乐大典》里有节录,才得以部分流传下来,像归脾汤、济生肾气丸等方剂都是从这里传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医写的小方书,比如苏轼、沈括的《苏沈良方》,张锐的《鸡峰普济方》,还有很多名字比较陌生但内容很实用的书,这些都为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