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_下馆子_按现在的生活条件是什么水平?现在差距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5-06-02 01:15  浏览量:35

在七十年代,要是能去饭馆吃顿饭,那可真是倍儿有面子,幸福得没话说!只要你在饭馆吃过饭,立马就会有人见到你后惊讶地问:“哟!去馆子吃啦?”如今,多数年轻人对七十年代饭店的情况并不清楚,大多是听别人说的,或者全靠自己想象。

在那个时候,饭店要么是国营的,要么是集体性质的。六七十年代,想进饭馆吃顿饭简直难如登天!首要问题就是缺少粮票,更别提兜里没钱的状况了。在饭馆吃主食是要用到粮票的,因此大部分人极少去饭馆用餐。即便有钱,还得有肉票才行。那时的肉可香啦,没有味精,调料都是原汁原味的,而且分量很足。那个时候,普通民众很少去饭馆,更少见一男一女去饭馆吃饭。要是有这种情况,旁边的人都会像看到稀罕事一样,还会说这两人不是夫妻,因为正经夫妻可舍不得去饭馆消费。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快到九十年代,由此可见当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

网络上大家都在谈论当时饭菜的价格。怎么没人讲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呢?去饭店吃饭需不需要粮票呢?我1969年开始参加工作。七十年代的时候,我每个月工资是33.5元。单位分了房子,三户人家合住在一套有三个房间的房子里,其中有一间房面积是13平方米,还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每月房租是1.8元,水电费收1元。那时候没有水表和电表,只能按户收费。别看当时去饭店吃饭似乎挺便宜,可我根本消费不起。那时候去饭店用餐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人员,他们每天有出差补助,两个人去饭店吃饭,有肉、有酒还有菜,花费也在两元以内。

回顾上世纪七十年代去饭馆用餐的情况,那时一碗普通面条只需八分钱,肉面则是一角二分,一道菜的价格也不过三角到四角。过去饭店里,阳春面一碗售价六到八分,羊肉汤一碗两角到三角,一个烧饼五分到一角,鸭血豆腐粉条汤一碗一角五分。可想而知,在当时,若一个人去饭店吃饭,要是节省着吃,三角三分就足够了,三角钱能买一份肉片汤,三两米饭只需三分钱,不过要是想点炒菜、喝些酒,那花费就要另算了。有时候,再节省些的话,点一份一角五分的豆腐汤也可以。这样一顿饭下来,花费也就在一元到两元之间。不仅是七十年代,就算到了八十年代初,一个人去饭店吃饭,花费也用不到四五元。七十年代时,六元的套餐,足够四五个人吃得饱饱的,套餐里还有酒有肉。十二元的套餐,能比得上现在两三千元一桌的酒席。1978年,有两个人去馄饨店,点了两碗馄饨、一盘肘子、一个炒菜,还喝了半斤酒,一共才花了三元六角,不过当时他们每月工资也就三十三点五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邀上几人去饭馆就餐,每人只需掏两块钱,就能摆上满满一大桌佳肴,绰绰有余。这些菜肴品质上乘,令人安心,干净卫生。那时的饭店都有统一标准,专门配备配菜人员,炒一道菜用多少肉、多少菜,丝毫不差,全市皆如此,只是厨师的厨艺水平有高低之分。相比现在,那时饭馆里饭菜的味道要好得多,用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食材。七十年代去饭馆吃顿好的,用的都是优质食材,相当于现在的有机食品,味道鲜美,一迈进饭馆,就能闻到一股纯正的香气。反观当下,蔬菜用了农药化肥,猪和鱼靠饲料喂养,食用油可能是地沟油、转基因油,有的菜甚至都不清洗,吃着让人不放心,过去饭馆里那股令人怀念的气味再也找不到了。

用餐无法一蹴而就,那会儿我们在餐馆买饭得先排队开票,之后才能买到饭,还得等有空桌。服务员会依照票的顺序叫号,接着大家排队凭借票或者牌子到窗口领取饭菜,再自己去把饭菜端过来。如今去餐馆,顾客可是被奉为上帝。 以前去饭店吃饭,店里有规定,不准打骂顾客,可在那个时候,饭店的服务员个个都很傲慢,一副你爱吃就吃、不吃拉倒的架势,好在那是国营的饭店。

在国营饭店时期,六十个饺子为一斤。这里的一斤,说的是干面粉的重量!以往所说的一斤饺子,并非连馅带皮共重一斤。那时饭店里的一斤饺子,是用一斤面包出来的,购买还需粮票。所谓的一斤,指的就是一斤面,能包出六十个饺子!用一斤面、四两水,再搭配将近一斤用猪肉和葱花调好的肉馅,凭一斤粮票,花一元零七分就能买到六十个水饺,这是千真万确的!从古至今一直到过去,一两能包六个饺子,一斤自然就是六十个。如今一切向利益看齐,饭店卖饺子按盘来算,既不按两也不按斤了。商家还总是念叨着自己亏本,现在按盘卖,价格贵暂且不提,一盘仅仅十二个饺子,买一盘根本吃不饱,得买好几盘才够吃。九十年代之前去饭店吃饺子,半斤就足够了,半斤饺子能盛一大碗,也不知从何时起,半斤就变成三十个了。如今这情况简直是毫无规矩可言。过去在国营粮店买一斤切面,粮店会称给你一斤二两左右。现在去商家买切面,要是能足斤足两,那就算是运气极好的事了。

上世纪70年代,农村居民根本没机会去餐馆用餐,一方面是缺少粮票,另一方面是囊中羞涩。国营饭店既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繁荣,也经历了市场经济时期的冷清。正如“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所说,社会始终在持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