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南海地形历史演变考略

发布时间:2025-06-02 07:23  浏览量:21

本文以县志记载为主线索进行局部区域外貌复原,非精细科学

先秦时期

珠江口海湾,南海大部为浅海,仅西北部(今西樵山、丹灶)有零星陆地

考古佐证:

西樵山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年)证明早期人类活动限于高地

(《南海文物志》,2001)

“西樵为古越人聚居地” 《南海县志》清同治

秦汉至南朝(前221–589年):

河口岛洲时代

古广州湾溺谷区,仅西樵山、雷岗等基岩残丘成陆

成陆痕迹:

秦汉沙洲:

汾江河口出现草场汛(今桂城街道)沙洲,东汉陶窑遗址海拔4.3米

南朝滩涂:

今地名 古地貌 依据

西樵山 基岩岛 山体无海蚀洞(《南海地理》,1999)

桂城草场 河口沙洲 东汉陶窑群遗址(海拔4.3米)

隋唐五代(581–960年):

西北江淤积初垦

成陆原因:

西北江泥沙加速堆积,珠江主河道南移(《珠江水利史》,2003)

可考陆地:

北部平原:

官窑、里水形成连片沙田(唐《岭表录异》载“官窑埠民垦江畔地”)

西南部:

丹灶、金沙出现盐场(南汉《兴王府图》标记“金利盐栅”)

金利盐栅的历史经过

“南汉时置金利盐栅于金沙洲” 《南海志》宋

“金利盐栅,明初尚存,明弘治间湮废” 《南海县志》道光

(江河淤泥沉积破坏盐湖结构所致)

“金利” 源于盐场名,清道光年改称“金沙”

北江泥沙沉积,今桂城、大沥一带成陆(《广东水利史》,1995)

水利建设:

唐代修筑罗村务庄堤《南海水利志》

古今对照:

古地名 今区域 文献

务庄堤 罗村街道 明嘉靖《南海县志·水利》

金利盐栅 丹灶镇金沙 清道光《广东通志·盐法》

人工干预:

南宋乾道年筑九江基(今九江镇),护田万顷(《桑园围志》)

陆地扩张:

东部成陆:

平洲、三山与番禺陆地连接(宋《南海志》残卷载“平洲堡田赋册”)

南部开发:

西樵山南麓出现“民乐市”(今西樵民乐村)

古今对照:

宋朝堤围 今范围 依据

九江基 九江镇东部 《南海水利志》(1992)

平洲堡 桂城平洲社区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

佛山涌 佛山市禅城区 《南海县志》清康熙记:“佛山涌为商贸要道”

明代(1368–1644年):

九江、沙头等地大规模筑堤,基塘系统形成,形成“基塘农业”

陆地巩固:

西南部:

小塘、狮山成陆(明《广州府志》载“小塘圩立,商舶泊岸”)

水网收束:

古今对照:

民乐市 西樵民乐村 万历《南海县志·墟市》

小塘圩 狮山镇小塘 崇祯《广州府志·舆地》

清代至民国(1644–1949年):

沙田精细化

成陆完成:

南部滩涂终结:

南庄、紫洞彻底成陆(清康熙《南海县志》载“南庄沙田无潮浸”)

平洲、三山等东部沙田成型(《南海县续志》清光绪)

水道治理:

特殊地貌:

古今对照:

清沙田 今区域 文献

南庄沙 南庄镇 道光《南海县志·沙坦》

紫洞圩 南庄紫洞村 宣统《南海县图志》

九江大圩 九江镇《广东新语》记:“九江鱼花冠岭南”

盐步圩 大沥镇盐步社区 《南海乡土志》民国载:“盐步因盐运得名”

现代(1949–):

人工改造期

关键工程:

50年代北江大堤:整合零散堤围,防洪标准提升(《南海水利档案》1954)

80年代平洲填涌:桂城水道缩窄,新增建设用地(《南海国土志》,2000)

南海地形演变主线:

河口岛洲(秦汉)→ 沙洲初垦(隋唐)

→ 堤围定型(宋元)→ 基塘密布(明)

→ 沙田优化(清)→ 人工调控(现代)

南海的几千年变迁史,还有很多地名县志都有记录,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

如需了解没提及的,可以在评论区留下地名

经过这样一分析,南海片区的朋友,清楚对应区域的陆地大致历史年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