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名人 (补)四百二十九 刘安世
发布时间:2025-06-01 17:44 浏览量:32
刘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 魏州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北宋时期大臣,太仆刘航之子。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刘安世少年时言论已显其卓识,其父刘航任监牧使时,文彦博在枢密院,听闻议论常召刘安世转告。刘安世曾从容言道:“王介甫(王安石)请辞,外界传言您将接任其职。”文彦博叹道:“安石祸乱天下至此,后人如何收拾?”刘安世遂拱手答道:“晚生虽资历浅,却以为未必如此。当今新政,果真顺民意、利民生吗?若非如此,您只需革弊兴利,便易如反掌。”文彦博默然不语,其后却对刘航大赞其子刚正。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刘安世中进士后,却未立即任官,而拜司马光为师,求教立身之本。司马光教其以“诚”字,并令其从“不妄语”做起。刘安世任洺州司法参军时,当地司户以贪污闻名,转运使吴守礼欲查办,询问刘安世,刘安世却答道:“并无此事。”吴守礼遂罢手。然刘安世却内心不安,自省道:“司户实贪,我却未以实相告,岂非违背司马公教诲?”后读扬雄《法言》“君子避碍则通诸理”,方才稍稍释怀。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任宰相后,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司马光去世后,宣仁太后高滔滔曾问吕公著谁能任台谏,吕公著便举荐了刘安世,遂擢其为右正言。当时,执政大臣多任其亲属为要职,刘安世上书道:“自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得居内外显职。王安石掌权后,坏此旧制。今朝堂之上,此风犹存。”并弹劾文彦博等七人,即便是元老重臣亦不徇情。
其后,章惇因强占昆山民田被罚金,刘安世进言:“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结党,自诩社稷之臣,却贪天之功,侥幸求进,天下皆称其为‘四凶’。章惇之父尚在而分家析产,悖逆人伦,仅罚金何以示惩?”适逢吴处厚注解蔡确安州诗上呈,刘安世指其诗暗含讥讽君主之意,犯大不敬,又与梁焘等人力谏,将蔡确流放新州,且牵连宰相范纯仁及十名御史去职。
后来,刘安世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因宫中暂停经筵,民间传言皇帝寻求乳母,刘安世遂上疏谏道:“陛下年少,未立皇后而近女色。望太皇太后护佑圣体,以宗庙社稷为重,多临经筵,引近臣论古今治乱之道,增益圣学,勿溺私欲而忘戒惕。”宋哲宗赵煦低头不语,高滔滔在旁解释道:“并无此事,卿误听流言。”次日,高滔滔又留吕大防说明原委,吕大防召范祖禹传达旨意,二人却再次联名上疏恳切劝谏。
邓温伯任翰林承旨时,刘安世斥其为“周旋于王安石党、吕惠卿党之间,反复无常。今若重用,关乎君子小人势力消长,请罢黜”。却未得赵煦回应,遂自请外任,改授为中书舍人,其辞而不受,遂以集贤殿修撰、提举崇福宫,仅六个月又召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范纯仁复相后,吕大防建议刘安世避嫌。高滔滔则道:“既已不任言官,无须避嫌。”并嘱韩忠彦道:“如此正人,当留朝廷。”此议遂止。吕惠卿复职光禄卿时,刘安世力谏不可,却未果,后遂出知成德军。章惇执政后,深忌刘安世,遂先贬其至南安军,再降少府少监,三贬为新州别驾,流放于英州。
同文馆案发后,蔡京欲诛刘安世全族,虽未成功,仍将其迁至梅州。章惇、蔡卞密令使者途经梅州时胁迫刘安世自尽,并擢土豪为转运判官暗行刺杀之事。判官疾驰将至时,梅州守遣人劝刘安世想办法自保。刘安世面不改色,饮酒谈笑,慢慢写了几页信书毕后事交予仆人,对客人言道:“死非难事。”客人偷窥其手书,皆为流放同僚料理后事之细则。判官行至二十里外,忽呕血暴毙而亡,刘安世遂得以幸免。
刘安世在贬谪梅州期间,在州城中创建了书院(后世人称为“元城书院”)。刘安世在梅城创建书院招徒讲学,不但开梅州书院之先河,也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梅州此后书院、社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最终成就其“人文秀区”之美名,刘安世实有开创之功。
赵煦的第二位皇后,昭怀皇后刘氏正位中宫后,章惇、蔡卞告发以前刘安世劝谏奶妈之事,认为是针对皇后而言。当时,邹浩已被贬斥,诏命应天府少尹孙鼛用槛车捉收刘安世、邹浩二人前往京城。走了几个驿站的路而徽宗即皇帝位的赦令来到,孙鼛才返回。
后来,遇宋徽宗赵佶的即位大赦,刘安世才结束七年流放,历遍边荒险恶之地,移居衡州、鼎州,复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却又遭曾布忌恨,阻挠其回朝任用。蔡京为相后,再将刘安世七贬至峡州羁管。晚年时,刘安世定居宋州州城。
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欲复刘安世待制衔,却遭中书舍人沈思封驳。次年,刘安世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距刘安世去世七年后,其墓遭金国人盗掘。开棺时,众人惊见其尸身“面貌如生”,肌肤未腐,仪容宛若生前。掘墓者皆骇然相语道:“此乃异人也!”遂敬畏合其棺,未敢亵渎,而悄然离去。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刘安世的子孙为他向朝廷请谥,宋孝宗赵昚曾对宰执说道:“元祐党籍里,朕差点要忘记此人了。”宰相赵雄道:“党籍所列‘从官’,以苏轼为首,刘安世为第二,他的语录还在世间流传。”次年十二月,赵昚下诏赐刘安世谥号为“忠定”。
刘安世形貌魁伟,声如洪钟,其初任谏官时,曾禀告母亲道:“朝廷任儿为言官,若尽职则须不畏触怒,祸患立至。若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官,或可免难。”其母正色道:“不可!谏官乃天子诤臣,你父生前欲为而未得。你既居此位,当舍身报国。纵遭流放,我亦随行!”刘安世遂受命任官。刘安世任职数年,立朝刚直,面谏时或逢帝怒,则执笏退立,待帝怒气稍平复再进言。旁侍者皆战栗流汗,称其为“殿上虎”,满朝皆敬畏。
刘安世平日居家亦端整不苟,坐不倚靠,写字从无草书,不近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效法司马光。晚年群贤凋零,唯其独存,名望愈重。梁师成掌权后,欲拉拢刘安世,遣小吏吴默持书许以高位,刘安世所拒。吴默劝其回信稍作敷衍,刘安世则答道:“若为一己安危而屈节,与年少时所学背道何异?”遂终未答复。刘安世死后葬于祖茔,后人遵称其为“元城先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