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现场到文化展厅:跨越15年对比看通州古城墙遗址保护成果

发布时间:2025-06-01 09:42  浏览量:26

2010年10月14日早6点,武政老师骑车去通州北部拍摄″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核心区开工″奠基石。正巧遇通州多位考古人员正在挖掘通州古城墙遗址现场,随用相机抓拍一组纪实片。

转眼过了十五年,近日武政老师又有幸参观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区两区建设展览馆,还惊喜近距离拍到保存修复完好的通州古城墙遗址。

为了让更多朋友分享大美通州和大运河文化带厚重文化底蕴,《武政照片会说话》编辑部特编发此文与您分享。

(可以转发您的朋友分享。)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故事,每一处遗址都是时间的见证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通州,通过两张跨越15年的照片,感受古城墙从发现、挖掘到修缮保护的全过程,体会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

2019年,摄影师武政为我们捕捉到了一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考古人员正在精心挖掘通州古城墙遗址。画面右上角的远景是通州区地标性建筑燃灯塔,而下部则是土黄色调的古城墙遗址,工作人员正细心地进行发掘工作。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工作场景,也展现了古城墙初露真容时的那份质朴与厚重。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了2025年。经过多年的努力,通州明清城墙遗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修缮和保护,并在“两区”会客厅地下一层设置了专门的展厅。这里不仅是展示遗址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空间。现在,当我们再次站在这些古老的砖石面前,仿佛能听到它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看到曾经繁忙的运河畔,那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繁华景象。

通州古城墙东北角的遗存占地约600平方米,呈独特的“L”形布局。底部采用南方运河沿岸运来的贡砖,如临清砖等,上面刻有工匠的铭文,这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历史的印记。城墙的建造形式反映了明清时期特有的防御体系,同时也见证了大运河对建材运输以及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西汉路县故城到明清时期的“一城五门”,通州的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如今,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公众考古教育的一个典范案例,而明清城墙则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继续讲述着它的过去与未来。

在这15年间,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段历史。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珍惜这份来自过去的礼物,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历史篇章。通州古城墙,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将继续向世人展示它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