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昌掌故轶事之——南昌孔庙何处寻

发布时间:2025-05-31 20:30  浏览量:26

文章摘自:万人俊编著【南昌掌故轶事】

南昌孔庙,位于中山路府学前段,

胡琴街口正对面,它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曾经是我省、市规模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南昌孔庙始建于宋代,初建规模不大,至明代正德十五年又作了一次增修扩充。

整个建筑物是石木斗拱承载结构,大成殿建在高台基上,重檐庑殿,歇山顶型式,棂星门、石牌坊,洋池均系石结构,所用石料全是花岗石或整块大麻石雕琢而成。

木料用巨大杉木或部分樟木雕刻,卯榫及接合处纯用竹钉,建筑结构严谨,防震性较强。

孔庙大门外有广场,

正处在今中山路中心之处,东西有坊门,门楣上东有“道冠古今”;西有“德配天地”等字。

广场南有山字形的屏墙照壁,上有三幅巨画,中幅为“鲤鱼跳龙门”,龙须五爪,挟带云水雷火,有腾空欲飞之势。

东西两幅稍小,东边绘有“海屋添筹”,“梅花魁首”;西边绘有“福禄寿全”,“桃李盈庭”。

整个寓意于诗书(西);礼乐(东)。照壁中的图案,既贯穿着孔子的礼教,亦象征着南昌“人杰地灵”之意。

孔庙主要建筑物都分布在中轴线上,

把次要的安置在东西两边,采用高低、开合、层次、广狭、疏密、对称等手法。进大成门不数步,照是洋池,石栏围绕,两翼有“腾蛟”、“起凤”二亭分立。

泮池中有石桥可通,过石坊经棂星门至大成殿,地形逐渐加高,有力地突出了大成殿使之成为整个孔庙主体和核心,显示出布局的庄严和雄伟。

棂星门东边有金声门和名宦祠,西有玉振门和乡贤祠,供祀南昌历代先儒、先贤的雕像或牌位。大成殿东有亚圣祠,供祀孟子,西为明伦堂,是存放祭品、乐器、典籍之处。

大成殿后有文昌、魁星两阁,此处后改为“洪都中学校”校址。孔庙东侧另建有“古儒学门”(今邮局处),进门为体仁里,设有书院和学宫,外地学子多寄宿于此。

孔庙建筑是仿皇宫之制,

多含九、五之数,大成殿为五间,九脊、九级台阶,五升斗拱,九架桁,东西庑各九间。

有的重檐叠拱、飞桷凌空;有的画栋雕梁,琉璃丹顶,造型独具匠心,工艺精湛奇特。大成殿中,祭祀木雕孔子立像,高二米余,冕服垂琉,巍巍王者之尊。

像前案上陈列有造型别致的各种祭品和乐器。

大殿两侧配祀十哲木像,均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综观孔庙,迭经沧桑,几番兴废,因年湮代远,文物凋残,像毁殿,改祀牌位。

民国之初,东西坊门开放,行人不要再绕屏墙而行,广场亦渐形成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的“九流”的露天市场。

百业杂集罗列其间,风味经济小吃摊贩,江湖卖艺者,说书唱道情的,拉洋片,要猴戏的,均集中于此。每逢年节假日,游人更是接踵而至,泮宫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1929年初,兴建中山路,这个露天市场乃转移至高桥广场去了,

孔庙更是颓废不堪,后复遭于火,乃辟为“大成公园”。

不久,由省府出面售给中央银行改建行址,

竟遭到全省学子和文化界人士的反对,由于该地原属洪都九县的公产,又引起诉讼纠纷。

为了缓和矛盾,由中央银行资助创建“洪都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并允将后进之文昌、魁星两阁原址拆除为校舍,当然这些权绅亦从中得到某些“好处”,此事乃告平息。

同时,省府亦指定在绳金塔附近择地重建孔庙,以示尊崇,并已委托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绘图,后因踏勘庙址久延未决,拖至抗战军兴,此案就不了而了之。

庙中古祭品和乐器,清代原由礼乐局保管,辛亥革命后存于豫章道尹公署,大革命后一说移至前市政府工务局,又一说由洪都中学代管,传说不一,也成悬案。

解放初,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曾作了调查,亦无着落。

抗战时期南昌沦陷,日本宪兵队驻此,成为屠杀我国同胞的人间地狱。

抗战胜利时,南昌地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

解放初期,拨给市总工会使用。以后改为人民银行南昌市分行的行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