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故事:松江雅韵——董其昌与陈继儒
发布时间:2025-05-31 16:40 浏览量:33
董其昌书法以“淡雅秀润”为宗,融晋唐法度与宋人意趣,形成独特的“生秀宕逸”风格。其用笔虚灵含蓄,墨色层次丰富,章法疏朗空灵,晚年更趋苍拙自然,体现了“熟后生”的艺术境界。陈继儒书法受其影响而更显散淡,笔意松活,结字宽博,墨韵温润,流露出隐逸文人的闲适意趣。二人书风一精雅一野逸,共同构筑了晚明文人书法“尚韵崇淡”的审美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Lot 682
董其昌(1555-1636)行书《天马赋》
册页(36开)水墨笺本
40.5×22 cm
估价:RMB 2,600,000-3,800,000
出版:《董其昌〈天马赋〉三件》,第24-59页,中国美术出版社,2015年。
说明:鲁燮光题跋。鲁燮光(清),字瑶仙,号卓叟,原籍萧山,寄籍山阴,治金石,好藏书。清季以县令历署山西,著《山右访碑记》一卷,辑《萧山丛书》。
董其昌《楷书翰林院箴轴》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天马赋》三件
刘九洲
董其昌(1555-1635)与米芾(1051-1107)的缘分,主要在《天马赋》上。《天马赋》的文字作者,就是米芾,因此,米芾写了好多本,到了明代晚期还有数本传世,但是今天一本也不传了。
从董其昌存世的书法来看,让他书法入门的人,就是米芾,虽然后来他试图摆脱,但是米芾的影子一直存在,且越到晚年越清晰。
董其昌的几个题跋中,都说到米芾有数件《天马赋》,但是因为真迹不传,我们今天只能辨别出三种,一个就是落款中有“平海大师”字样的大字本,现在可靠的拓本都没有了;另外一个是米芾在“致爽轩” 写的小字本,从文字上看,就是《郁冈斋帖》 中收的那一本,有人说《郁冈斋帖》 底本也不是真迹,我怀疑是翻刻失真;第三种是 “元丰三年” 落款的,有拓本传世,未必是真迹。另外,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吴琚《行书五段卷》中,也有一段临写米芾《天马赋》,写得相当好。
董其昌首先看到的是大字本。1590年,董其昌三十五岁的时候,在“中丞黄履常所”见到明代严嵩旧藏的米芾《天马赋》,这是他中进士的第二年。从各种记载来看,这一卷《天马赋》是类似《虹县诗》那样的大字。清初孙承泽《庚子消夏录》 卷一中说:“元章所书《天马赋》,以擘窠大宇、书于平海大师后园者,为最得意之作。雄浑流动,起止横竖,诸法俱备。余尝见其 《多景楼诗》,亦大书,远不及此。此卷不独在《天马》卷中称第一,其生平书迹,亦当以此为第一。”董其昌当时一定被这卷杰作震惊。
米芾这件大字,被董其昌反复追忆、临摹,因此,董其昌也留下了好几件大字《天马赋》。《壮陶阁书面录》 著录的一卷,高“一尺六寸”,长“六丈八尺”,其卷后董其昌题跋说:“米元章好书所作 《天马赋》,行章已见数本。惟擘窠大字卷,在长安朱太保家。既入内府,而以代候伯月俸者。太保尽从诸勋贵购之,后为黄中丞所藏。余尝婆娑赏玩,今又转入金沙于氏矣”云云。
与《壮陶阁书画录》著录中这件作品,尺寸差不多的,是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壬子年 (1612) 《天马赋》,长达13米,著录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出版于1992年英文版的《董其昌的世纪》中。但是这件作品,除了开头部分比较轻松,后半段看起来写得吃力,董其昌此时似乎还没有领悟大字诀窍。
董其昌到了六十七岁 (1621年),对自己书写的《天马赋》开始感到满意,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印堂诗稿》中,董其昌议论米芾《天马赋》说:“此真迹在金沙王氏,今归于太学褒甫,褒甫曾见余临本,谓可各自孤行。然米书《壮怀赋》赵子昂欲补阙数行,三易笔不能似。叹曰:“今人去古远矣!为之辍翰。大都米书不易临,临之亦辄不能肖,自虎儿已然,不若苏书之易似。要以似处正不似也。”此时董其昌已经认为,在对米芾书法的掌握上,他已经超越赵子昂;与米芾真迹已经可以 “各自孤行”。
那么董其昌传世 《天马赋》一共有多少呢?根据刘晞仪《董其昌书画鉴藏题跋年表》记载,董其昌《天马赋》的历史著录,加现代流传,一共有九件。
近十年艺术市场的活跃,除了上述九件之外,又发现了数件,其中,有陈垣旧藏、启功题跋的一件,已经出版;南京博物院有一件,以往未被人注意;近年香港也拍卖过两件,一件是丁卯年 (1627)六月款(图1),另外一件没有年款(图2);以及本书中的三件。
图1:丁卯六月款《天马赋》
图2:香港拍卖的另一件《天马赋》
董其昌在米芾《天马赋》上获益良多,所以才反复书写,其间甘苦,董其昌自知。古来书家对于一些重要文辞,确实会反复书写,如赵子昂至今有不少于三件《洛神赋》传世,文徵明有多件《赤壁赋》传世,而董其昌写得最多的,无疑是《天马赋》。
本书要介绍的三件《天马赋》,都是其晚年作品,比上海博物馆壬子年(1612)《天马赋》,都晚了十多年以上。其间差异,就是从举轻若重变成了举重若轻的自如。正如《壮陶阁书画录》所评论:“他人学米,莫不鼓努为力,香光妙处,全在下笔自然,修短合度,米老胸中却少此意。”又说:“香光临米,自谓不用一实笔,已道尽秘密矣。自运则以豪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此香光宗旨也。”明清时期,有多位书画鉴赏家对董其昌倾心不已,他们的评论也非常准确。
本书中的第一件 《天马赋》,是苏州《玄赏斋帖》 中收录的 《天马赋》原本(图3)。此帖容庚《丛帖目》 未载,1949年之后,原石在苏州被发现,拓本有流传,帖后有林则徐、吴荣光、端方题跋。从谱系上看,这个《天马赋》册页,临写的是米芾 “致爽轩” 本,字迹大小与《兰亭序》差不多,董其昌此作全力以赴,在很小范围内,不断变化笔法,丰富且不重复,非常难得。特别是枯笔的使用,使人想到了《鸭头丸帖》,以及柳公权《兰亭诗》中的一些神妙气息。《玄赏斋帖》 中此作的拓本,笔画粗率,神气索然,没有传递出真迹妙处。而展观真迹,风味绝佳,算得上是董其昌一生“合作”。
图3:《玄赏斋帖》所收《天马赋》拓本,与真迹底本的比较
本书介绍的第二件《天马赋》册页,是大字本,董其昌显然意在追摹米芾“平海大师”擘窠大字那一本。此册页高40厘米,估计米芾大字原本也是类似大小。传世的米芾其他几件大字作品,《虹县诗》 31厘米高,《吴江舟中诗》 高31厘米,《多景楼》高31厘米,《研山铭》 高36厘米。董其昌的这件大字本,要比米芾上述作品略高,整本册页,写得沉着而不沉重,气息轻松自如,举止风度,恰如《壮陶阁书画录》所述,“他人学米,莫不鼓努为力,香光妙处,全在下笔自然,修短合度,米老胸中却少此意”,与上海博物馆壬子年本后半段那种艰涩的状态,完全不同。
这件大字是整个明代书法的一件革命性作品,此前明代没有成功、流畅、轻松的大字,只有文徵明那种枯干苦涩的行笔方式,缺乏速度感,缺乏韵律。在董其昌之后,大字佳作如雨后春笋,明代书法面貌为之一变,董宗伯有开山之功。
董其昌 行书《天马赋》局部
董其昌 行书《天马赋》局部
本书中的第三件《天马赋》,是一件节临本,看上去字体歪斜,与其他几件《天马赋》似乎有距离,但是这种姿势,是董其昌八十到八十二岁的特点,尤其接近丙子年,此前董其昌书法无此特征。在目前所见多件董其昌《天马赋》中,与丁卯年(1627)的《天马赋》(图1) 字形比较接近。董其昌这件极晚年的书法中,米芾的动荡不安,与董其昌以前的风流倜傥,完全消失了,代之为一种介乎平和与苦涩的基调。董其昌在其生命的最后階段,用最为熟悉的 《天马赋》题材,阐述了他的心境。
此件书法与董其昌常见风格不太一样,因此,在清代并不为人看好。1865年此件书法流入日本长崎,引來了好几位著名文人的题跋,其中一位留下了近乎历史预言的题跋,尤其引人注目。
此卷后第一段题跋是岭南林云逵,第二段题跋是日本的木下相宰,他的本名叫木下逸云(1800-1866),是长崎著名画家,与铁翁祖门、三浦梧门,并称“长崎南画三大家”,名相宰,字宫宰,现在长崎市立博物馆藏其多件作品。第三段题跋的作者,是中国浙江人徐溶,初名世昌,字雨亭,号观山樵者,浙江平湖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举家移居长崎,约1866年回到浙江。当时他有足部麻痹症状,所以回到家乡。此卷题跋为1865年秋天于长崎。
最有意思的是第四段题跋,作者阪谷素,他是一位研究朱熹的学者,每天早上坚持朗诵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他有关于宋代吕祖谦撰写的《评注东莱博议》的研究专著出版。此董其昌 《天马赋》卷后题跋,写于庆应二年(1866)。他说,看起来这个《天马赋》不像真迹。但是接着说了一段:“闻清朝积衰,片烟之变,续以乱贼。富豪既失产,藏器散佚,鬻至长崎,此帖即其一也。夫书画微物也,不足以为世之轻重,然治则集,乱则散,其所关系亦大矣。
彼乱而我治,故来于我,若我而乱焉,又将散而他适。当其散,虽以总督巡抚之权,彼已不能御矣,我何得恃不乱而忽之哉?阅此帖者,可以发深省矣,何暇论真赝乎此。”此题跋直议书画器物的聚散与国家之乱的关系,真不愧是朱子的学者。他可能想不到,题跋之后一百四十八年,在2012年,此卷书法再次回到中国人手中,装裱都没有改变。
董其昌三件《天马赋》,各有特色,今汇为一册,供各位专家及爱好者参阅。——本文引自《董其昌〈天马赋〉三件》,中国美术出版社,2015年。
Lot 516
董其昌(1555-1636)行书临颜帖
册页(6开12页)水墨纸本
1626年作
书法:23.5×12.5 cm
题跋①:30×34.5 cm
提跋②:23.5×12.5 cm
估价:RMB 500,000-800,000
说明:旧藏者白恩佑(号卧云老人、古稀翁)清代山西籍翰林,以收藏金石碑帖著称,藏有明拓《怀素圣母帖》。
董其昌行书临颜真卿三帖,分别为临《鹿脯帖》《乞米帖》《奉命帖》,书于天启丙寅(1626年)三月,是董其昌书写尤为精当,用笔爽利潇洒,结构工稳,纸墨俱佳的一件典型董书佳作。
董其昌 行书临颜帖 局部
董其昌 行书临颜帖 局部
是作有洒脱出尘之状,如《岳阳楼记》言“喜洋洋者矣”之态。由于1625年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全面溃败,如杨涟、左光斗等被革职入狱,经受酷刑后相继身死。同时,东林党讲学书院被捣毁,成员被抓捕,朝廷展开全面清算。可谓人心惶惶,1626年二月,董其昌上《引年乞休书》,致仕归乡。此颜真卿三帖所书内容似乎也符合此时心境,逃出党祸生天,虽仕途迂回曲折,内心杂陈,但一丝喜悦也直透肺腑。
Lot 609
董其昌(1555-1636)行书金谷序
手卷 水墨绢本
1610年作
26×257 cm
估价:RMB 350,000-450,000
一超直入山阴室
——董其昌行书《金谷序》卷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曾有“南兰亭,北金谷”之说。随之而来的文学经典,便是《兰亭序》与《金谷序》。然而,这两者间的互为因果关系,倒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自然,“金谷”名在先,“兰亭”声于后。西晋巨富石崇在洛阳郊外建造别墅,这是一座非常豪华的私家园林即“金谷园”。石崇的“穷奢极欲”与金谷园的“冠绝时辈”,在历史上都有记述的。元康六年,即西晋公元296年,石崇在金谷园举行盛宴,邀集苏绍、潘岳、刘琨、陆机、陆云、欧阳建、左思、郭彰、杜斌、王萃、邹捷、崔基、刘瓌、周恢、陈眕、刘讷、缪徽、挚虞、诸葛诠、和郁、牵秀、刘猛、刘舆、杜育等等30位名士,以为文酒之会。其时盛况可从石崇《思归引》中窥见一斑:“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事后,石崇留下轰动一时的《金谷序》,此文存于《世说新语·品藻》。
50年后的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集文人雅士42人,在绍兴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南北对峙的文酒之会自是截然不同,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序》方《金谷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对照两文,虽有某些相似的笔法,但其境界显然后来居上,“欣色”正是书圣的心声。王羲之不仅欣喜兰亭能踵金谷的遗踪,而且《兰亭序》亦能比美《金谷诗序》。为此,苏东坡有如下评论:“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
董其昌 行书金谷序 局部
本卷董其昌行书《金谷序》,绢本,高26㎝,长260㎝。所铃印章为玄赏斋、太史氏、董其昌印,皆为其常用印。落款处自跋“王右军之作《兰亭序》,人以方《金谷序》,右军甚有欣色。黄山谷短序皆学兰亭,然未尝及金谷序。此如江出岷山,可以滥殇,论文者寻流诉委,合当如此。古人作文者未有无所拟者,此类是已。董其昌书因识之,庚戌菊月三日”从他的自跋可知古人无论是作文还是作书,都讲究“寻流诉委”,遵循传统,即书法中所谓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此卷的书写时间为“庚戌菊月三日”,即可知本卷书于1610年九月初三,是年董其昌56岁,正值壮年。
而此前一年董其昌赴任福建提学副使,上任仅仅四十五天即辞官归乡,从此开始了他十多年的隐居生活。此卷用笔漫不经心,结构似奇反正,布白疏朗,给人悠闲自得,不激不厉,平淡天真之审美感受。他曾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此卷董其昌行书《金谷序》疏阔空旷、气度闲雅,整体风格近似兰亭八柱第一、也就是曾经董氏鉴藏的唐虞世南临《兰亭序》,写完此卷的董其昌应该也是甚有“欣色”,可以说是一超直入山阴室了。
横置观看
Lot 681
董其昌(1555-1636)行书《保黎录序》
册页(10开20页)水墨纸本
书心:27.5×29.5 cm
题跋:27.5×29.5 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刊刻:《保黎录序》明末拓本。
出版:
1.《中国书法》,第8-13页,封底,中国书法杂志社,2008年第8期。
2.《书画鉴定100讲》,第12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3.《成人学书法》,第99页,现代出版社,2016年。
著录:
1.(清)熊象阶撰《嘉庆浚县志》卷二十二,清嘉庆六年刊本。
2.(清)熊象阶撰《浚县金石录 》卷下,清刻本。
说明:
1.《保黎录》为明代著名政治家,户部、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肯堂在河南浚县任知县时,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起义军的侵犯,将如何组织乡兵、如何作战成功保卫浚县的经历记录下来,于崇祯六年(1633)编成《保黎录》,成为后世珍贵的历史文献。而后,董其昌为张肯堂《保黎录》作《保黎录序》并书而勒碑。此为董其昌《保黎录序》明末刻本墨迹原本。张肯堂为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张肯堂擢御史,出按福建,此碑至今仍存浚县文庙,所以,董其昌书《保黎录序》之时,亦在崇祯六年至七年间。
《〈保黎录〉序》书法石刻碑石长2.12米,高0.46米,现被镶嵌在文庙祭器库南墙东侧。这方珍贵的碑刻,20世纪50年代初,机关入住文庙,将祭器库用作办公室整修时,用白灰草泥将其覆盖住了,2012年3月9日,当地文人在修缮文庙时,精心地将这方碑刻清理了出来。本来他们是奔着寻觅王铎墨宝石刻去的,不想竟有了意外收获。当时,发现《〈保黎录〉序》后,某文人情不自禁地抒怀吟诗:“未见王铎迹,却遇其昌书,浚城留瑰宝,黎阳增光辉。”可见其兴奋心情。
2.罗天池、潘延龄、潘仕成等鉴藏。罗天池等题跋及题签。
3.罗天池(清),字六湖,广东新会人。道光六年进士。官云南迤西道。归居广州。工书画,精鉴赏,有名于时。与黎简、谢兰生、张如芝合称为粤东四家。罗天池为董其昌书法收藏巨富,其经手董书俱精。此册中有罗天池九度题跋,可见其对于收藏中此件之重视。
4.潘延龄(清·咸丰),字健庵,号饮霞居士,广东番禺人。书画收藏家。
5.潘仕成(清),字子韶,号德畲,室名天响琴斋、宝琴斋等。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官兵部。收藏金石书画甚富。
左:浚县文庙
右:《保黎录序》碑现状
《保黎录序》碑现状(局部)
横置观看
横置观看《保黎录序》拓本
Lot 702
董其昌(1555-1636)行书自作
《宋献孺中舍自塞上归寿两尊人以诗送行》
立轴 水墨纸本
140.5×32.5 cm
估价:RMB 500,000-600,000
说明:“献孺”即宋献。宋献字献孺,号如园,官山东参议。行草犹劲,尤善榜额,晚年写各体臻妙。据言,汤显祖、董其昌、徐光启、陈继儒、王稺登、钟惺、茅元仪、谭元春、宋献等人往还赛文,博采众长,砥砺学问。张岱《快园道古·管朗乞巧录》:梅季豹、谢少连、柳陈夫、虞伯子、宋献孺访王季重(思任),俱集姑孰,季重觞之。一优竖甚丽,酒酣。柳掀髯曰:“临邛令已妙矣,但少一卓文君耳!”季重捉鼻笑曰:“这其间,相如料难是你。”可见明末文化圈的交流之广泛。《笑林广记》记载:谢耳伯、宋献孺在潘景升坐,有三妓佐酒。谢奉佛,不饮酒近色,在坐不无少自检持。宋语之曰:过艳冶,即是圆通,成佛成仙,正在吾辈。
Lot 680
陈继儒(1558-1639)行书山居六首
册页(16开)水墨纸本
21.5×14.5 cm
说明:
1.纪昌(清),字成勋,号莲樵,满族望族沙济富察氏,是乾隆至道光时期较著名的收藏家,其家族显赫,为乾隆朝重臣傅恒曾孙,父亲是丰绅济伦(傅恒之孙),多件传世书画如阎立本《历代帝王图》、辛弃疾《去国帖》等均钤有其“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莲樵曾观”等鉴藏印。
2.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国后,隐居上海。金石书画、花卉虫草、鞍马翎毛,无不精擅,尤擅画马。
3.王孝煃(1877-1947),字东培,一字寄沤,别署东培山民等,南京人。清季举人。长期任教于汇文书院、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词书画皆能,尤擅金石篆刻。
蜂蚁君臣义重,看来忠佞不同。蚁负膻羶献主,蜂惊兰蕙入宫。数弄啭枝黄鸟,一张挂壁素琴。翩翩出自幽谷,呖呖怀之好音。初摘岕茶秋早,新开五菊霜迟。来名付之儒子,痛饮其是吾师。碧涧意中清浅,绿阴梦里模糊。懒鹤差仙侠客,蠹鱼大胜凡夫。清风川观岩居,苦节草衣木食。诗人见之解颐,王公不觉屈膝。数峰黛色眉青,百道霞光髯紫。挈御风人同行,寻偃月子到此。修竹千今百个,啼莺一声两声。对局谦谦君子,逢花好好先生。潇洒侯多儒户,清凉图有吾庐。
何来快风快雨,恰对吴人异书。雨过石生五色,云度山馀数重。时有炊烟出树,中多处士高僧。烈士不令人疑,贤者养其身待。吹箫伍相有心,挝鼓弥生无彰。雨曳新蝉微著,风梳老鹤残翎。探洞却疑二酉,开山不烦五丁。蔼蔼树交岩涧,凝凝月上亭台。卷幔忽闻荷气,开门客载花来。燕子飞来枕上,荷花开到桥西。新凉几番客至,永日不住鸡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