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烟火相望
发布时间:2024-09-04 17:38 浏览量:31
范宗钗
湖南广电近几年推出了《人民领袖毛泽东》《沈从文与湘西》《中国》《岳麓书院》等多部题材多元的优秀纪录片。此番,湖南广电与担纲《中国》三部曲的伯璟文化再度携手,以马王堆为题,抽丝剥茧,解剖一只麻雀,呈现了一个王朝背后的市井繁华,也由此呈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丰盈精神。
马王堆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纪录片,要创新需要大破大立。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开篇就很具创新味道,湖南博物院作为马王堆的主场,这次成为纪录片的“影棚”;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取代了常规的专家访谈,成为文物背景知识介绍;参观游客七嘴八舌的附和感叹,看似闲笔花絮,实则成为观影的注脚,由此有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纪录片打开方式。
随着镜头推进,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沉浸式地亲历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过程,见证了辛追夫人棺椁被层层打开的惊心动魄瞬间,惊叹于一个华丽家族的日常。
我想,所有考古纪录片的终极使命,不仅是为了探寻古物的前世,更为了照亮世人的今生,让人幡然找到时间的坐标。在历史长河中,今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踩着来路的无数历史碎片的叠加。
烟火气是本片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内容。
8集纪录片,除了后2集的现代延伸内容,全片用了相当大篇幅去展现马王堆墓主人的生活日常:从竹简上的菜肴品类,到漆盘漆耳杯上的“君幸食”“君幸酒”,再到出土的众多漆器、饰品、锦衣、狸猫纹饰、木梳、帛书……每一件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它们反映了古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更折射出古代社会的世界观和文化气质。
汉代亲土地重农耕,轻徭役重休养,在外来宗教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汉代人对现世生活投射出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在各地出土的汉代陶俑上,皆是一派养猪、烧柴、生火、做饭的气象,体现在汉乐府诗里,是大量民间劳作的欢快调子,这就是烟火气,是汉代人的普通日常。
《马王堆·岁月不朽》就营造出了跨越千年的烟火气息。烹饪、出游、欢会,一个生机勃勃的汉代贵族生活场景被重现在世人眼前,养宠、健身、相马、哲思,一个兴趣宽广、爱好多元的汉朝中国人的面目日渐清晰。这是本部纪录片解读角度之精巧所在。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大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一箪食一瓢饮、一件罗衣、一盏漆盘,那些承载日常烟火的器物,留存在民族记忆的基因里。
第六集《黄老》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古人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世界,隔着千年的时光,祖先的养生、相马、经脉、巫医、占卜、星相、黄老哲学、对天地自然的思考等跃然帛上。《马王堆·岁月不朽》带着嘈杂的参观人流,一步步走进古代中国人精致而滚烫的生活,进而走进古人纯粹而热烈的精神世界,隔空共鸣,产生强大的文化认同感。
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在影调追求上也凸显品格。明暗对比、动静对比、古今对比,把反差做到极致:一方是博物馆里的人潮涌动,一方是墓中文物的安卧千年;一方是解说观众的嘈嘈杂杂,一方是文物的静谧无声,此时与彼时,流转与不朽……这样的反差让人产生了恍惚感,通过这种时空交错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观众缓缓牵引至汉初的繁华世界,使现代与古代在视觉上形成了巧妙的交融。
考古一直是纪录片题材的富矿。考古纪录片要出圈出新,除了题材硬、角度新,也需要手段新、技术新。技术手段已成为纪录片主题呈现的硬核手段。《马王堆·岁月不朽》也是一次“科技+文化”的创新,通过纪实拍摄、绘画加CG特效相结合的拍摄手法,充分放大文物的细节与美感,大大增强了观感体验。在高清镜头下,辛追夫人四层棺椁的流云纹路和色彩细节生动浮现,瑞兽和神仙的动作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纪录片还真实还原了辛追家族端坐宴饮的盛况和一件件精致漆器背后的雅致生活,真切地还原了西汉时期的生活风貌与美学追求,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
科技感还体现在作品与观众的互联网交互体验中,《马王堆·岁月不朽》创新性地利用三维重建等技术,延展了历史文化的呈现维度。观众可以通过扫描纪录片中的专属二维码,查看对应文物的3D版本,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细节,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文物中提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科技+文化”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无形界限,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形式被传承和发扬。
好的纪录片像是打开一扇窗,透出一缕光,斑驳的光影让人无限遐想,也吸引更多同路人借此踏上探索的旅程。《马王堆·岁月不朽》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诠释。从古人的生活观到生死观,《马王堆·岁月不朽》揭示了“不朽”的深意,是文物的不朽,是华彩岁月的不朽,更是中国人思想与文化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