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良在“小组合作学习”魅力课堂展示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5-05-29 08:25  浏览量:20

推进“课堂革命” 重塑“育人模式”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事:大家好!

“夏日花港千重浪,顺义园林万卷诗”。玫瑰园里,花朵饱满、香气浓郁。北实教育集团三河校区、顺义校区,怀安魅力教育集团的教师代表会师顺义。顺义是首都名区,北京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潮白河和温榆河贯穿顺义。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置顺州,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设顺义县,属北平府。顺义区是北京东北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顺义是连接古今、连接传统与现代、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枢纽,是“首都文明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区”。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创新。首先,我代表集团向参与本次展示活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将用智慧和汗水打造一堂堂充满生命活力、展现教育激情的“魅力课堂”;同时也欢迎各位教育同仁的到来,你们的参与让这场研讨会更具价值与意义。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对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深度探索。在此,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的观点:核心理念、实施策略与未来展望。

一、核心理念:以生为本,赋能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做人”的综合素养。

1. 小组合作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课中,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交锋,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小组群学”模式更是贯穿教学管理全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内在生命动力。

2.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内核”。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已成为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抓手。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分组讨论,更不是表面的热闹互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质疑与共创,最终实现思维的碰撞与能力的提升。

3.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远不止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个强大的核心素养孵化器。它通过创造互动、依赖、挑战和反思的真实学习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联结中,主动建构知识、锤炼思维、练习沟通、学习共处、认识自我、承担责任,从而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幸福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实施策略:科学设计,精准调控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地?需从分组机制、教师引导、评价体系三方面入手。

1. 科学分组与角色分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特长,避免同质化倾向。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生态设计师;从“课堂控制者”到“协作过程引导者”;从“答案提供者”到“思维脚手架搭建者”。

3. 动态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体系,既关注成果也重视合作过程。例如通过“小组表现评比栏”即时反馈,激发学生合作热情。

三、未来展望:深化融合,持续创新

北实集团办学十年,我们通过“自主预习、问题导学、组内共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拓展延伸、评价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初步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校本化路径。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到90%,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著增强,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值得反思的问题:

1. 部分课堂“有形无神”。讨论话题缺乏思维深度,低效互动导致时间浪费;

2. 学生角色固化。组长与组员分工僵化,弱势学生参与感不足;

3. 评价体系尚未完善。部分教师仍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合作过程中的个体成长。

以上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仍需深化——它不仅是教学手段,更应成为培养学生社会性、创造力的育人载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实践与理论创新。

提出三个方向:

1. 跨学科融合与课程重构。推动“课程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如淮安市银川路小学的“清洁教室”主题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情境。

2. 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利用智能教室环境,开发个性化教学工具,支持合作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3. 家校社协同育人。“成长共同体”模式,将小组合作延伸至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社区实践项目,拓展合作学习的边界。

提出三点新期望:

1.从“形式合作”走向“深度协同”。突破表面热闹的讨论,实现真正的思维碰撞与知识共建;从“简单问题拼凑”转向复杂情境挑战;建立认知冲突机制。

2. 从“技能训练”走向“素养浸润”。将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等素养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指标;引导学生反思合作经历(如“这次讨论的方法能否用于家庭决策?”),并设计校外实践任务(如家庭会议主持);通过班级公约固化合作价值观(如“尊重歧见”“错误是共同成长的资源”),而非仅关注任务结果。

3. 从“课堂活动”走向“学习范式重构”。

时空结构重组。采用灵活教室布局(可移动桌椅、讨论区与静思区并存); 将“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全班整合”设为基本教学单元(如“10分钟个人写作+20分钟小组深化+15分钟展示”)。

技术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工具支持协同(如在线协作白板、实时投票系统),并记录过程性数据(如发言频次、观点演进图谱)。

评价体系革新。开发“合作素养成长档案”,整合多维证据(同伴反馈、过程录像、自评反思);将合作能力纳入学科评分(如数学项目中“团队建模能力”占30%)。

在此,我也呼吁全体魅力人,要做“合作学习”的终身学习者。魅力教育集团将继续搭建培训平台,邀请专家入校指导,同时鼓励教师成立“课改研究共同体”,通过集智备课、案例分享、课题攻关,让改革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与照亮,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以“小组合作”重构课堂时,本质上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倾听、被赋能。

“顺义郁金花影重,温榆河畔诗意浓”,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让我们以“深耕课堂”的匠心、“勇于突破”的锐气,共同谱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愿我们携手前行,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思维激荡的沃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新故事!最后,愿每一节“魅力课堂”都能成为点亮学生未来的一束光,而万千束光的汇聚,便是教育星河中最璀璨的风景!

谢谢大家!

(作者:北实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