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自身:开启开悟与成长的密钥
发布时间:2025-05-07 19:14 浏览量:30
真正抵达开悟之境的关键,在于深度领悟并践行内观。一旦参透“内观”二字,并成功战胜自我,内心的执念与前行的障碍,便如同阳光下的薄冰,轻易消散,助我们迈向一种近乎无敌的境界。
遍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它们虽形式各异、内容有别,但无不传达着同一个核心道理:为人处世,务必先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成长,而后才具备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道德经》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清晰地指出,唯有做到深刻自知且能战胜自我的人,才堪称真正的强者,凭借这般力量足以攻克世间一切艰难险阻。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其中“观自在”的要义便是观照自我内心,当彻底放下执念之时,心灵便能获得自在,宛如菩萨般超脱豁达。王阳明心学倡导“此心光明,夫复何求”,阳明先生年少立志成为圣贤,曾为寻求开悟,长时间凝视竹子生长,几昼夜未曾合眼,最终却因体力不支几近昏厥,仍未得要领。
直至后来,他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人不应仅将目光向外探寻,而应回归内心,向内审视自我。正是基于此,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实现了思想的重大突破。
《周易》所秉持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核心理念,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永远要依靠自己,全力以赴地完善自身。当自身达到一定高度,外界的一切资源与机遇自然会汇聚而来。
因为,一个人唯有清晰地看清自己,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世界。现实中,我们之所以常常对世界感到迷茫困惑,究其根源,正是由于未能深入了解真实的自己。
所谓内观,本质上就是清晰地认识自己,并勇于做出改变。然而,这绝非一条轻松的道路,而是充满艰辛与痛苦。
因为这需要我们鼓足勇气,直面自己的种种缺点,并且逐个去解决这些问题。但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数人既缺乏足够的耐心,又不具备相应的修养,面对如此挑战,本能地选择了逃避。
在逃避之后,他们却又整天高呼着要改变世界的口号。毕竟,相较于改变自己,仅仅在嘴上谈论改变世界要容易得多。
于是,在现实世界中,便充斥着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志向远大,每天都将改变世界、利他助人等宏大目标挂在嘴边,然而却从未真正思考过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这种行为,无疑是人生中莫大的悲哀。
他们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却一味地标榜自己所谓远大的“理想”,这种舍近求远、信口开河的做法,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闹剧。他们口中所谓的“改变世界”“利他”等说辞,归根结底,都只不过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世界。而当我们真正开启审视自己的旅程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忘却他人与世界的纷扰,全身心地投入与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之中。
倘若一个人连审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对他人和世界的审视,往往只是建立在虚妄、欲望与逃避的基础之上,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双眼、双耳、一张嘴和一只鼻子,然而,这些器官无一例外都是朝向外部的,仿佛我们天生就更容易关注外界,而非自身。
正因如此,每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归咎于别人,或是抱怨所处的环境。人总是习惯性地自以为是,对于别人的事情能够洞察入微,然而对于真实的自己,却常常视而不见。
一个人真正开悟的重要标志,便是能够转变视角,让这些器官“向内”,将他人当作映照自己内心的镜子。当我们发现别人身上存在需要改变的地方时,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我们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凡事习惯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比一天强大。而那些凡事先找别人问题的人,永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抱怨之中。这,便是人生中最大的执念,它使得我们不断产生虚妄的念头,滋生是非,造下诸多业障,同时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专注于内在的成长,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不断汲取养分,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绽放生机。相反,如果总是一味地期待外界的各种机会,而忽视自身的提升,那么我们只会在岁月的流逝中,被现实深深地埋没。原来,这才是人生成长的真正顺序:首先改变自己,继而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改变别人,最终才有可能改变世界。
回顾往昔,若我在小时候便能领悟这个深刻的道理,从改变自己开始,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然后再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成长,进而影响身边的人,最终谋求改变世界,那么我也不至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虚度光阴,留下诸多遗憾。
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小时候,总是天真地幻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能够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等到长大之后,逐渐发现改变世界并非易事,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他人,整天只想着去改变别人;而如今,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终于明白一个质朴而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应该改变的,其实恰恰是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高昂的“税”便是认知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