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予字产生场景
发布时间:2025-05-28 07:53 浏览量:37
作者:万庆涛王鸿杰
予字,现代汉语一级常用字,有两个读音yú和yǔ,读音变化有区别字义的作用。读作yú时字义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读作yǔ时字义为动词“给”。
予字的现代字义,是从本义演变而来的。予字本义由创造予字的场景有关。那么,予字的本义产生的场景是怎样的,或者说是先民的什么活动场景创造了予字呢?
原始织布机示意图(网络图片)
予字最早的字形是甲骨文,字形是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部和中部是两个相同且错开的方形,下部是与中部方形连着一条线的样子。直到战国时期,予字的字形变化不大,到了汉代予字终于完成了文字化,写作“予”。
予字演变自编
这个字形所要表达的是原始织布机的梭子工作的样子。原始织布机结构组成主要由经轴、卷布轴、分经棍、提综杆和打纬刀组成。经轴固定经线,卷布轴系于织者腰部,分经棍用于分离经纱层。因此,这样的织布机又称为腰机。
织者在工作(网络图片)
腰机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织者用双脚蹬住经轴,腰部固定卷布轴以保持经线张力,提综杆提起部分经纱,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层,形成供纬线穿过的空间。提综杆每提起一次经纱线,织者就用骨针或木梭横向引入纬线,再用打纬刀将纬线压实。这样如此往复很多次,就形成了经纬交错的布。
根据织布梭的工作状态,华夏先民创造了予字。就是说,甲骨文的予字中上部和中部的相同方形,表示织布梭的运动状态,而中部方形带出来的下部的线条就是织布的纬线。根据织布机的工作原理,织布梭在织布时就是通过往复运动把纬线“给”上下分层的经线织成布匹的。因此,予字既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织布梭通过往复运动给出纬线,也可以认为,这是用具象的织布梭织布的动态,表示“给”这个字义。
予字的读音,或来自“鱼”字。梭子在织布时,来回穿梭,似在水中游来游去。因此,人们就把根据梭子来回往复创造的字“予”的读音与鱼字相同。
那么,予字的另一个字义“我”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非常好理解。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很多具象的事物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凡是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字,都有“独属”的意思,即归个人使用的意思。
比如,朕字,甲骨文字形是一条独木舟和双手持一根橹的样子。朕字是一个渔民“独属”(他一个人使用)的渔猎工具,因此,朕字就是渔民表示第一人称用字。
余字,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木结构建筑的样子,是南方人发明的干栏式房屋,本是一个人“独属”的居所。因此,余字也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吾字,最早的字形是一个半地穴建筑,也是一个人“独属”的居所。因此,吾字也表示和一人称代词’“我”。
卬字,最早的字形是匕卩构成,实际上是一对男女相互对望,这个男人属于这个女人,同样,这个女人也属于这个男人,男女彼此“独属”。因此,卬字也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
我字,甲骨文字形是竹质“进食器”,只能一个人使用(独属)。因此,我字就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有人认为“我”字是一种类似“戈”的武器,但“戈”没有“独属”性质,因此我字不是“戈”一类的武器,而是竹质进食器。
予字演变为第一人称代词,也从梭子“独属”织者一个人使用有关,而且有可能“予”字最初是表示女性的第一人称代词,即“女我”。
由此看来,《说文解字》认为,“予”字是“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有道理但不全对。《说文解字注》沿用《说文解字》的解释并进一步认为“予和與古今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没有从两个字的最初形状解析字义的不同。
与字繁体字写作與是古建筑榫卯相互咬合固定的样子
实际上,与字,繁体字写作與,最早的字形是两个人的两双手抬起两根做好榫卯结构的木料,把榫卯咬合起来的样子。或者说,是人们在建筑时,把榫和卯相互“推送”使二者像牙齿一样咬合固定在一起。因此,與字有“给”和“和”的字义。